车辆内饰部分、车辆内饰以及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7585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44
车辆内饰部分、车辆内饰以及车辆座椅,车辆内饰部分包括表皮层、与表皮层交织的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和至少一根线,表皮层具有上表面和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是用于表皮的装饰缝线,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部分、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三部分,至少一个第一部分与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一端相连,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三部分相连,至少一个第一部分位于表皮层的上表面的上方,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在表皮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延伸,至少一个第三部分位于表皮层的下表面的下方,至少一根线位于表皮层的下表面的下方,并且至少一个第三部分与表皮层的下表面围绕至少一根线形成一个环。形成一个环。形成一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内饰部分、车辆内饰以及车辆座椅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内饰部分、车辆内饰以及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0002]当今的车辆市场上,由于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消费群体的日益专业化,越来越多的用户期望车辆的每一个部件都能从细节中体现出卓越的品质,车辆已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为人们带来舒适与惬意的场所,高品质的车辆内饰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随着各种车辆性能的差异越来越小,车辆内饰正逐渐成为用户在购车过程中会考虑到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车辆内饰照明已成为内饰领域中不可忽视的设计元素,其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关注。
[0003]目前,大多数制造商使用传统的LED光源以及输光管来组成车内照明系统,由于需要大量LED光源,其成本往往较高,而且整个照明系统会占据车辆内饰较多空间,从而可能影响车辆内饰的外观。另外,在车辆内饰的弯曲部分,传统照明系统可能会出现光度不均匀的现象,导致车辆内饰的整体美感被破坏,同时影响了用户驾车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已经发现的一个或多个缺点,即提供一种车辆内饰,其能够自发地发光而不需要额外光源,从而相比传统的LED照明系统更加灵活并且能够更少地占据车辆内饰的空间,在能保证均匀发光的同时降低成本。
[0005]为此目的,本技术提出了车辆内饰部分,其包括表皮层、与表皮层交织的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和至少一根线,所述表皮层具有上表面和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所述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是用于表皮的装饰缝线,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部分、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三部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一端相连,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部分相连,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位于表皮层的上表面的上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在表皮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延伸,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部分位于表皮层的下表面的下方,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线位于表皮层的下表面的下方,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部分与表皮层的下表面围绕所述至少一根线形成一个环。
[0006]电致发光纤维作为装饰缝线,只需通电便能直接发光,不需要额外的光源,其质量轻、可延展并且可编织,从而能够实现与表皮层交织在一起,由此形成的车辆内饰部分相比传统照明系统更为灵活,且成本更低,另外,由于电致发光纤维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其发光强度的空间分布均匀,不会在弯曲处发生光度不均匀的现象。
[0007]值得注意的是,在表皮层的下表面的下方存在至少一根线,该线起到固定和引导电致发光纤维的作用,其能沿任意需求的方向延伸。在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延伸后,电致发光纤维的至少一个第三部分可以布置为围绕着该线呈U型形状,即与表皮层的下表面围绕该线形成一个环,从而使得电致发光纤维被导向预先设定的方向。由此,可以设置各种形式
和形状的电致发光纤维装饰缝线,以营造出用户所需求的车内氛围。
[0008]在根据本技术的方法的不同实施例中,我们可以依赖以下配置中的一个和/或多个,以单独或组合的形式:
[0009]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表皮层厚度为0.7

2mm,即表皮层的上表面至下表面的竖直距离为0.7

2mm。
[0010]优选地,所述表皮由皮革、人造革、PVC皮、PU皮、PU人造革、TPO皮或织物制成。
[0011]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的直径为0.2

0.5mm。
[001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为2

7mm。
[0013]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内饰部分包括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相连,所述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被所述供电装置激活时发光。
[0014]优选地,电致发光纤维包括掺杂了铜和磷的硫化锌颗粒。供电装置进行供电后在电致发光纤维处产生电场,被电场激发的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而使得电子在能级间进行跃迁和变化,随后又进行复合,被激活的电子释放能量产生大量光子从而造成发光的现象。
[0015]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根线是尼龙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弹性、伸长、光泽、手感,以及有光泽、耐高温、高速等特点。
[0016]综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车辆内饰部分能够有效地解决与车辆内照明相关的现有技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保持光度均匀的情况下降低了成本并且节省了占据空间。
[0017]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涉及一种车辆内饰,其包括根据上文所述的车辆内饰部分。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内饰在照明方面能够实现多种人车互动,发光装饰缝线可以具有各种形状和形式,通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发光装饰缝线能够产生不同的照明氛围,从而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同时电致发光纤维1也不会占据车辆内饰过多空间,避免车辆内饰的外观美感受到照明系统的影响。
[0018]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其包括根据上文所述的车辆内饰部分。
附图说明
[0019]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中,除明显矛盾或不兼容的情况外,全部特征、变形方式和/或具体实施例可以根据多种组合相结合。
[0020]通过阅读以下作为非限制性说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图中:
[0021]‑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内饰部分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应理解的是,上述附图并非真实比例,而仅仅是用于说明本技术基本原理的多种优选特征的简图。本技术所公开的设计特征,例如尺寸、方向、定位和形状根据具体应用和使用环境确定。
[0023]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参考号是指在所有附图中本技术的相同或等效元件。
[0024]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内饰部分,车辆内饰部分包括表皮层2、与表皮
层2交织的电致发光纤维1和线3,下面将具体描述车辆内饰部分的组成部分。
[0025]电致发光纤维1是用于表皮的装饰缝线,即面线。该电致发光纤维1包括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的一端相连,第二部分12的另一端与第三部分13相连。
[0026]值得注意的是,电致发光纤维1能够包括多个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各个部分的具体数量没有限制,可根据所需求的装饰缝线的长度和形状来进行设置。
[0027]现以图1为例进行阐释。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内饰部分的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其中,电致发光纤维1包括三个第一部分11、四个第二部分12以及两个第三部分13。
[0028]具体地,图1中的各个部分从左到右的连接关系为:第一个第一部分11(图中未完全示出)与第一个第二部分12的一端相连,第一个第二部分12的另一端与第一个第三部分13的一端相连,第一个第三部分13的另一端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辆内饰部分,其包括表皮层(2)、与表皮层(2)交织的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1)和至少一根线(3),所述表皮层(2)具有上表面(21)和与上表面(21)相对的下表面(22),所述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1)是用于表皮的装饰缝线,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电致发光纤维(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部分(11)、至少一个第二部分(12)和至少一个第三部分(13),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11)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12)的一端相连,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12)的另一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部分(13)相连,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11)位于表皮层(2)的上表面(21)的上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12)在表皮层(2)的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之间延伸,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部分(13)位于表皮层(2)的下表面(22)的下方,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线(3)位于表皮层(2)的下表面(22)的下方,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部分(13)与表皮层(2)的下表面(22)围绕所述至少一根线(3)形成一个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层(2)厚度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博文
申请(专利权)人: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