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汉东专利>正文

歼击机自保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46933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歼击机自保技术领域,具体为歼击机自保方法,包括前升力扇、后升力扇、降落伞、防撞气囊、封闭板和液压杆,所述前升力扇和后升力扇设置在歼击机的机翼根部上,所述降落伞设置在歼击机的上方,所述防撞气囊设置在歼击机的下方,所述封闭板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上,所述液压杆的输出端与封闭板转动连接,且所述液压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上。该歼击机自保方法,可避免机毁人亡的事故发生,最大限度的保护歼击机,减小经济损失,并且可控制歼击机的坠落地点,保护地面人员的安全,不影响歼击机机翼的空气动力学,保证了歼击机的灵活性,使多个设备由不同的蓄电柜操控,避免单个蓄电柜损坏,整个系统瘫痪的问题,实用性更强。实用性更强。实用性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歼击机自保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歼击机自保
,具体为歼击机自保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歼击机是用于歼灭敌方飞机和其他空袭兵器的飞机,亦称战斗机。具有火力强、速度快、机动性好等特点,是航空兵空中作战的主要机种,也可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0003]歼击机在实战或者演练中,可能会因为一个小故障,便会导致机毁人亡惨状发生,例如:2010年12月,东海舰队一架歼7战斗机因发动机停车坠毁;2013年4月,山东荣城训练中,空军一架苏27战斗机因发动机停车机毁人亡;2017年5月,中俄联合军演中,一架歼10战斗机,因发动机停车,机毁人亡。
[0004]无论是歼击机,还是飞行员,任何一方遭遇事故,都是国家巨大的损失,而在实战或者演练中,无法保证战机不受破坏,对于整个战机遭到破坏,那就自不待言,但如果仅仅是发动机或战机其他方面遭到较小的破坏、损伤,便导致机毁人亡的事故,后果令人十分的痛惜,从而急需设计出一种歼击机自保方法,在实战或者演练中,若是歼击机发生较小的事故,能够有效保护歼击机和飞行员,可最大限度减轻和避免机毁人亡悲剧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歼击机自保方法,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歼击机自保方法,包括前升力扇、后升力扇、降落伞、防撞气囊、封闭板和液压杆,所述前升力扇和后升力扇设置在歼击机的机翼的根部,所述降落伞设置在歼击机的上方,所述防撞气囊设置在歼击机的下方,所述封闭板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上,所述液压杆的输出端与封闭板转动连接,且所述液压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上。
[0007]可选的,所述前升力扇和后升力扇的数量相同,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前升力扇对称设置在歼击机两侧的机翼根部,两个所述后升力扇对称设置在歼击机两侧的机翼根部。
[0008]可选的,所述前升力扇位于后升力扇的前侧,且所述前升力扇的直径小于后升力扇的直径,所述前升力扇的功率小于后升力扇的功率。
[0009]可选的,所述前升力扇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根部,并且连接处设置有伺服电机,歼击机尾部的竖状机翼上设置有与所述前升力扇结构相同的推力扇。
[0010]可选的,所述前升力扇、后升力扇和推力扇采用铝钛合金材质制造。
[0011]可选的,所述前升力扇、后升力扇、降落伞、防撞气囊分别连接在歼击机上的多个蓄电柜内。
[0012](三)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歼击机自保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歼击机自保方法,通过设置前升力扇、后升力扇和降落伞,歼击机发生故障后,在前升力扇、后升力扇和降落伞的协作下,减缓歼击机的下坠速度,从而避免了机毁人亡的事故发生;2、该歼击机自保方法,通过在歼击机的底部设置防撞气囊,歼击机下坠过程中,防撞气囊增大阻力,减缓下坠速度,歼击机接触地面时,对歼击机进行缓冲,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歼击机,减小经济损失;3、该歼击机自保方法,通过将前升力扇转动连接在机翼上,并且由伺服电机控制前升力扇的风向,再配合歼击机尾部竖状机翼上的推力扇,在歼击机下落时,可控制歼击机的坠落地点,从而可避免人口密集地,保护了地面人员的安全;4、该歼击机自保方法,通过设置封闭板,配合液压杆的使用,在歼击机正常的情况下,可使封闭板将前升力扇和后升力扇遮挡,不影响歼击机机翼的空气动力学,从而保证了歼击机的灵活性;5、该歼击机自保方法,通过将前升力扇、后升力扇、降落伞、防撞气囊分别连接在歼击机上不同的蓄电柜内,使多个设备由不同的蓄电柜操控,避免单个蓄电柜损坏,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的问题,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单后斜式机翼歼击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单后斜式机翼歼击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单后斜式机翼歼击机防撞气囊开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双后斜式机翼歼击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双后斜式机翼歼击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双后斜式机翼歼击机防撞气囊开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

前升力扇、2

后升力扇、3

降落伞、4

防撞气囊、5

封闭板、6

液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6]请参阅图1至图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前升力扇1、后升力扇2、降落伞3、防撞气囊4、封闭板5和液压杆6,前升力扇1和后升力扇2设置在歼击机的机翼的根部,在单后斜式机翼歼击机上,前升力扇1和后升力扇2则直接设置在机翼的根部,在双后斜式机翼歼击机上,前升力扇1设置在前机翼的根部,后升力扇2设置在后机翼的根部,如图1和4所示,降落伞3设置在歼击机的上方,歼击机的头部、中部和尾部的上方均设置有降落伞3,防撞气囊4设置在歼击机的下方,歼击机的头部、中部和尾部均设置有防撞气囊4,且根据歼击机的形状,中部可设置一个或两个防撞气囊4,如图2、3、5和6所示,且歼击机中部的防撞气囊4开启后,中部留有空隙,以便前升力扇1和后升力扇2向下吹的风不被阻挡,封闭板5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上,封闭板5的形状为半圆形,两个封闭板5组成一个圆形,可遮挡前升力扇1和后升力扇2,且前升力扇1和后升力扇2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封闭板5,液压杆6的
输出端与封闭板5转动连接,且液压杆6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上,液压杆6的伸缩可起到开合封闭板5的目的。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如图1和4所示,前升力扇1和后升力扇2的数量相同,均为两个,且两个前升力扇1对称设置在歼击机两侧的机翼根部,两个后升力扇2对称设置在歼击机两侧的机翼根部,在歼击机发生事故后,前升力扇1和后升力扇2开启,可对歼击机提供上升力,从而减缓歼击机的下落速度。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前升力扇1位于后升力扇2的前侧,且前升力扇1的直径小于后升力扇2的直径,前升力扇1的功率小于后升力扇2的功率,由于歼击机发动机以及弹药位置的关系,使得歼击机头轻脚重,从而功率较小的前升力扇1给歼击机的头部提供上升力,功率较大的后升力扇2可对歼击机的后部提供上升力,设计合理,避免歼击机首尾不平衡,导致倾斜的问题。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前升力扇1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根部,并且连接处设置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可控制前升力扇1的风向,从而在歼击机下落速度减缓到安全速度时,可通过伺服电机改变前升力扇1的风向,从而使前升力扇1对歼击机提供推进力,使歼击机可改变坠落地点,避免歼击机坠落在人口密集地,歼击机尾部的竖状机翼上设置有与前升力扇1结构相同的推力扇,在歼击机发生事故之初,推力扇对歼击机提供推力,改变歼击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歼击机自保方法,包括前升力扇(1)、后升力扇(2)、降落伞(3)、防撞气囊(4)、封闭板(5)和液压杆(6),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升力扇(1)和后升力扇(2)设置在歼击机的机翼的根部,所述降落伞(3)设置在歼击机的上方,所述防撞气囊(4)设置在歼击机的下方,所述封闭板(5)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上,所述液压杆(6)的输出端与封闭板(5)转动连接,且所述液压杆(6)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歼击机的机翼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歼击机自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升力扇(1)和后升力扇(2)的数量相同,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前升力扇(1)对称设置在歼击机两侧的机翼根部,两个所述后升力扇(2)对称设置在歼击机两侧的机翼根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汉东
申请(专利权)人:孙汉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