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45601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方法,采用中隔墙安装设备,该方法步骤为:1)利用双头运输车行进/倒车,把中隔墙进位至安装装置的待加持位置;2)车载调整支架将中隔墙旋转、平移至弓形夹持器中部;3)弓形夹持器行进到中隔墙预留中心孔进行对位固定;4)利用弓形夹持器两端液压装置顶升中隔墙卸车,双头运输车辆退出;5)弓形夹持器将中隔墙旋转竖直后,初步行进至待拼装位置;6)将中隔墙左右及横纵向旋转对位;7)将中隔墙顶落就位:8)拆除支架扶杆,将支架前行定位下一单元;9)弓形夹持器退回至初始位置,重复以上工序。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的解决了大隧道超重预制中隔墙在受限空间内的运输、旋转、就位及拼装等问题。就位及拼装等问题。就位及拼装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墙的拼装方法,尤其是一种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上海机场联络线为我国上海市计划建设的机场联络轨道系统,是轨道交通线网中的东西向市域线。线路由闵行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虹桥火车站站至浦东新区上海东交通枢纽的上海东站站。途经闵行区、徐汇区、浦东新区3个行政区,自西向东经过的主要区域有虹桥商务区、七宝、梅陇、华泾、三林、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浦东国际机场、铁路上海东站等,与轨道交通线网中多条线路换乘。线路全长68.6km,设站9座,动车所一处、存车场一处。隧道采用单洞双线断面布置形式。管片外径13.6m,内径12.5m,管片厚度550mm,环宽2m。管片采用通用楔形环,分为9块,错缝拼装。
[0003]本条线路设计的理念是内部结构全预制一体化拼装技术,故隧道内的各部件均采用预制构件。共分为5块,分别为隧道管片、下部拱形件结构、中隔墙、顶部横向牛腿、两侧电缆槽。底部弓形块与盾构掘进管片拼装同时进行,最后一节台车上进行横向牛腿安装;中隔墙等其它预制构件在台车后200m同步进行拼装。隧道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0004]其中,中隔墙高9.26m、宽2m、厚0.4m,整体重量为20.6t,与上部管片仅有35cm的间隙,且单侧设置有重约2t的横向牛腿,截面较小,隧道内起重与翻转安装难度非常大。如何高精度地进行安装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经过多次研究论证,需要提出一种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在受限空间内对超重预制中隔墙进行批量化运输、定位及安装,并做到同步施工,以提高施工效率,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方法。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方法,采用中隔墙安装设备,所述中隔墙安装设备包括双头运输车及车载调整支架、门式行车支架、弓形夹持器及液压装置,双头运输车上的车载调整托架能从多个维度调整中隔墙的姿态,弓形夹持器及液压装置安装在门式行车支架上不,并能沿门式行车支架前后移动,门式行车支架底部装有宽板搬运小坦克装置,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0007](1)利用双头运输车行进/倒车,把中隔墙进位至安装装置中心待加持位置;
[0008](2)车载调整支架将中隔墙旋转、平移至弓形夹持器中部;
[0009](3)弓形夹持器行进到中隔墙预留中心孔进行对位固定;
[0010](4)利用弓形夹持器两端液压装置顶升中隔墙卸车,双头运输车辆退出;
[0011](5)弓形夹持器将中隔墙旋转竖直后,初步行进至待拼装位置;
[0012](6)将中隔墙左右及横纵向旋转对位;
[0013](7)将中隔墙顶落就位;
[0014](8)拆除门式行车支架扶杆,将门式行车支架前行定位下一单元;
[0015](9)弓形夹持器退回至初始位置,重复以上工序。
[0016]进一步,步骤(1)中,先将中隔墙通过车站预留吊装孔水平吊运至双头运输车上的高精度调整支架,通过隧道两侧运输至门式行车支架两侧内,然后倒车进入支架中间待加持位置。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专利技术能有效解决大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的运输、定位及拼装等一系列工序,确保成型隧道中隔墙的施工质量在设计要求允许范围内。
[0019]本专利技术在机场联络线上首次在业界提出全预制拼装理念,20.6t的预制中隔墙拼装在国内外也是首次实施。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施工方法及工艺可以为后续工程(如嘉闵线等)提供大量宝贵的经验。
附图说明
[0020]图1隧道内部结构件安装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超重中隔墙安装工艺整装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运输车行进/倒车进位;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载调整支架将中隔墙旋转、平移至弓形夹持器中部;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弓形夹持器行进到中隔墙进行对位;
[0025]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弓形夹持器起升卸车,运输车退出;
[0026]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弓形夹持器将中隔墙旋转竖直;
[0027]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将中隔墙行走到位;
[0028]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将中隔墙左右及横纵向旋转对位;
[0029]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将中隔墙顶落就位;
[0030]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拆除门式行车支架扶杆,将门式行车支架前行定位下一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与实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32]如图2至图1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方法,采用中隔墙安装设备,中隔墙安装设备包括双头运输车1及车载调整支架、门式行车支架2、弓形夹持器3及液压装置,双头运输车1上的车载调整托架能从多个维度调整中隔墙的姿态,弓形夹持器3及液压装置安装在门式行车支架2上,并能沿门式行车支架前后移动,门式行车支架2底部装有宽板搬运小坦克装置,其施工主要步骤如下:
[0033](1)利用双头运输车1行进/倒车,把中隔墙4进位至安装装置中心待加持位置,见图3;具体为:先将中隔墙4通过车站预留吊装孔水平吊运至双头运输车1的车载调整支架上,通过隧道两侧运输至门式行车支架2两侧内,然后倒车进入门式行车支架2中间待加持位置;
[0034](2)车载调整支架将中隔墙4旋转、平移至弓形夹持器3中部,见图4;
[0035](3)弓形夹持器3行进到中隔墙预留中心孔进行对位固定,见图5;
[0036](4)利用弓形夹持器3两端液压装置顶升中隔墙4卸车,双头运输车1辆退出,见图6;
[0037](5)弓形夹持器3将中隔墙4旋转竖直后,初步行进至待拼装位置,见图7;
[0038](6)将中隔墙4左右及横纵向旋转对位,见图8,9;
[0039](7)将中隔墙4顶落就位,中隔墙4安装在预制弧形构件上面,见图10;
[0040](8)拆除门式行车支架2扶杆,将门式行车支架2前行定位下一单元,见图11;
[0041](9)弓形夹持器3退回至初始位置,重复以上工序。按照安装装置大梁的长度,每行程可以安装3块中隔墙,每块中隔墙长度2m。
[0042]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大隧道超重预制中隔墙在受限空间内的运输、旋转、就位及拼装等问题,可以大大地提高大隧道预制中隔墙的施工效率。此方法是第一次在市域铁路线上进行施工,在国内外也都是首次探索施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隧道内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方法,采用中隔墙安装设备,所述中隔墙安装设备包括双头运输车及车载调整支架、门式行车支架、弓形夹持器及液压装置,双头运输车上的车载调整托架能从多个维度调整中隔墙的姿态,弓形夹持器及液压装置安装在门式行车支架上不,并能沿门式行车支架前后移动,门式行车支架底部装有宽板搬运小坦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1)利用双头运输车行进/倒车,把中隔墙进位至安装装置中心待加持位置;(2)车载调整支架将中隔墙旋转、平移至弓形夹持器中部;(3)弓形夹持器行进到中隔墙预留中心孔进行对位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杰杨成龙顾海欢叶松明陆正朱涛朱俊刘文朱廷志宾俞华黄全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