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4587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内罩的周缘包覆有外罩,内罩和外罩之间形成负压吸引腔,内罩上开设有内负压吸引孔,外罩上开设有外负压吸引孔,负压吸引腔通过延长管路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路连接,第一负压吸引管路连接第一过滤器,第二负压吸引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过滤器连接、另一端伸入消毒液承载容器内并保留于消毒液液面以下,所述第三负压吸引管路的一端插入消毒液承载容器内但末端位于消毒液液面以上、另一端与第四负压吸引管路的一端连接,第四负压吸引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过滤器,第四负压吸引管路的另一端与负压装置连接,外罩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夹在物体上的夹具。外罩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夹在物体上的夹具。外罩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夹在物体上的夹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负压屏障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降低患者呼吸道潜在感染性气溶胶污染的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急诊或者院前急救需要紧急开通患者的气道时,往往无法获悉患者是否合并有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医护人员被潜在感染的风险极大。有不少医护人员在为确诊患者开通气道插管时未注意自身防护导致自身感染。而为防治自身感染,医护人员在给确诊患者进行气道插管等处理时,加戴面屏、防护服等,但上述防护给医护人员也带来了诸多操作不便,比如视野遮蔽、操作手感差等等,进一步扩展到院前急救的场景,往往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准确获得患者是否合并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信息,只能无防护插管,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自身感染的风险显著增高。
[0003]在紧急状态下如需进行患者气管插管,但一时间无法及时获得患者的传染病检验结果,医护人员或者无保护进行气管插管,或者全副武装穿戴防护面屏进行相关操作,前者很容易导致相关医护人员被感染,后者尽管直接操作的医护人员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但一方面因为相关的防护用具的穿戴导致操作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患者周围的医护人员仍暴露在潜在的污染环境中,被感染的风险不小。
[0004]此外在急救车等狭小空间内如要进行紧急的气道开放操作,很难有时间和准备穿戴相关的防护用具,车厢内的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极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
[0006]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其特点在于,其包括透明的内罩、透明的外罩、延长管路、第一负压吸引管路、第一过滤器、第二负压吸引管路、消毒液放置盒、第三负压吸引管路、第四负压吸引管路、第二过滤器、负压装置和夹具。
[0008]所述内罩的周缘包覆有外罩,所述内罩和外罩之间形成负压吸引腔,所述内罩上开设有内负压吸引孔,所述外罩上开设有外负压吸引孔,所述负压吸引腔通过延长管路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路连接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过滤器连接、另一端伸入消毒液承载容器内并保留于消毒液液面以下,所述第三负压吸引管路的一端插入消毒液承载容器内但末端位于消毒液液面以上、另一端与第四负压吸引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负压吸引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过滤器,所述第四负压吸引管路的另一端与负压装置连接,所述外罩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夹在物体上的夹具。
[0009]较佳地,所述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还包括四个导光纤维、延长纤维和光源,所述四个导光纤维布设在负压吸引腔内,每一导光纤维的一端通过延长纤维与光源连接、另一端
光束头朝向内罩。
[0010]较佳地,所述四个导光纤维的另一端光束头均匀分布在内罩的圆周上。
[0011]较佳地,所述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均为HEPE过滤器。
[0012]较佳地,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路的另一端设置有布设有多个排气孔的蘑菇状膨胀大头。
[0013]较佳地,所述负压装置采用负压泵。
[0014]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
[0015]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16]本技术适用于各类紧急状态下,例如院前急救缺乏患者疾病情况时、接诊潜在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时以及在急救车等狭小空间以及设备极其有限的环境下,实现快速便捷的医护人员保护条件下对患者进行紧急气道开放操作。
[0017]1、本技术避免了现有防护面屏和全遮蔽防护服对紧急开通气道的医护人员操作带来的不便,通过在患者开放气道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稳定的负压抽吸区,最大程度地降低医护人员被开放气道过程中喷射出的潜在感染性气溶胶感染的风险,与防护面屏仅能保护正对的医护人员不同,本技术通过在源头控制潜在污染物气溶胶在室内的扩散,能够实现室内所有医护人员的全面保护。
[0018]2、本技术负压屏障装置体积小,方便携带,可以在救护车等应急场所和应急场景下通过简易的方式固定在患者床头提供相关保护措施,一改现有防护装备体积过大,难以在应急场所迅速开展的缺点。
[0019]3、本技术负压屏障装置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场所的墙壁负压,通过中间管路的合理设置和对吸引气体的无害化处理完成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消杀,避免潜在感染性气溶胶的扩散,如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墙壁负压,则通过负压泵等方式实现管路持续的负压引流,整体压力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负压的调整。
[0020]4、本技术负压屏障装置为全透明设置,方便医护人员直视下观察和处理患者气道分泌物,维护气道通畅,同时内含有呈圆周排布的导引光纤,方便进行针对性照明,使得处理患者气道开放更为便捷。
[0021]5、整体装置可为一次性设计,或者其屏障主体为耐环氧乙烷、次氯酸、 75%乙醇等消毒剂处理的可反复使用部分。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
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其包括透明材料制成的内罩1、透明材料制成的外罩2、延长管路3、第一负压吸引管路4、第一过滤器5(如HEPE过滤器)、第二负压吸引管路6、消毒液承载容器7、第三负压吸引管路8、第四负压吸引管路9、第二过滤器10(如HEPE 过滤器)、负压装置11(如负压泵)、夹具12、四个导光纤维13、延长纤维 14和光源15。
[0026]所述内罩1的周缘包覆有外罩2,所述内罩1和外罩2之间形成负压吸引腔16,所述内罩1上开设有内负压吸引孔17,所述外罩2上开设有外负压吸引孔18,所述负压吸引腔16通过延长管路3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路4连接,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路4连接第一过滤器5,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路6 的一端与第一过滤器5连接、另一端伸入消毒液承载容器7内的消毒液液面以下,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路6的另一端设置有布设有多个排气孔的蘑菇状膨胀大头19,所述第三负压吸引管路8的一端置于消毒液承载容器7内但末端位于消毒液液面以上、另一端与第四负压吸引管路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负压吸引管路9上设置有第二过滤器10,所述第四负压吸引管路9的另一端与负压装置11连接,所述外罩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夹在物体上的夹具12,所述四个导光纤维13布设在负压吸引腔16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负压屏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透明的内罩、透明的外罩、延长管路、第一负压吸引管路、第一过滤器、第二负压吸引管路、消毒液放置盒、第三负压吸引管路、第四负压吸引管路、第二过滤器、负压装置和夹具;所述内罩的周缘包覆有外罩,所述内罩和外罩之间形成负压吸引腔,所述内罩上开设有内负压吸引孔,所述外罩上开设有外负压吸引孔,所述负压吸引腔通过延长管路与第一负压吸引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路连接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过滤器连接、另一端伸入消毒液承载容器内并保留于消毒液液面以下,所述第三负压吸引管路的一端插入消毒液承载容器内但末端位于消毒液液面以上、另一端与第四负压吸引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负压吸引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过滤器,所述第四负压吸引管路的另一端与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家美彭飞梁春谢渭芬柏涌海黄海潘攀刘冬顾亮亮王晶晶文凤丁茹厉娜汪沁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