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4445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厚膜发热盘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机台,设置在机台上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第一冷却机构,设置于机台上的用于放置厚膜发热盘的第二冷却机构,以及设置于机架上的用于顶升厚膜发热盘的至少一个顶升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可从上下两侧对厚膜发热盘进行充分接触,对厚膜发热盘进行快速冷却,缩短了厚膜发热盘的冷却时间,进而缩短了整体的生产作业时间,方便及时进行后续工序的作业。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顶升组件,可在厚膜发热盘冷却结束后自动将厚膜发热盘顶起,方便机械手或工作人员取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厚膜发热盘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厚膜发热技术是采用厚膜发热器件实现升温加热的一种技术,厚膜发热器件的制作一般是用超导陶瓷材料微粉与有机粘合溶剂调和成糊状浆料,用丝网漏印技术将浆料以电路布线或图案形式印制在基底材料上,经严格热处理程序进行烧结,制成超导厚膜,厚度可15-80μm范围。厚膜发热盘是一种厚膜发热器件,在厚膜发热盘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在产品制造完成之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比如高压测试、电阻测试、发热测试等等。其中,发热测试是用来验证厚膜发热盘能否正常发热,其工作时的发热是否能够达到设计标准。而在测试之后,厚膜发热盘一般都还会维持在高温度,因此需要进行冷却,以便于后续工序的正常作业。在传统的操作中,一般是将厚膜发热盘放置,令其自然冷却。但是这样的方式耗费时间长,效率低下,使得后续工序间隔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机台,设置在机台上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第一冷却机构,设置于机台上的用于放置厚膜发热盘的第二冷却机构,以及设置于机架上的用于顶升厚膜发热盘的至少一个顶升机构;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与第一支撑板之间为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与第二支撑板之间为可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板的顶端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冷却机构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二冷却机构包括设置于机台上的冷却座,设置于冷却座顶面的用于放置厚膜发热盘的下凹部,所述冷却座内埋设有热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机构包括与第一气缸活塞杆连接的框架,与所述框架连接的冷却块,设置于冷却块上的多个散热片,以及设置于散热片上方的风扇。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与第一支撑板之间,框架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均通过导向杆可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凹部内设置有用于定位厚膜发热盘的定位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板朝向第二冷却机构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检测厚膜发热盘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二气缸,与第二气缸活塞杆连接的固定板,设置于固定班上的两个顶升滚轴,以及用于驱动两个顶升滚轴转动的双头电机。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座设置有供第一顶升滚轴和第二顶升滚轴穿过的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热管呈“S”形排布。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设置了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可从上下两侧对厚膜发热盘进行充分接触,对厚膜发热盘进行快速冷却,缩短了厚膜发热盘的冷却时间,进而缩短了整体的生产作业时间,方便及时进行后续工序的作业。另一方面,本技术设置了顶升组件,可在厚膜发热盘冷却结束后自动将厚膜发热盘顶起,方便机械手或工作人员取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冷却座的俯视角度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包括有:机架1、机台11、第一支撑板12、第二支撑板13、第一气缸14、第一冷却机构2、框架21、冷却块22、散热片23、风扇24、导向杆25、第二冷却机构3、冷却座31、下凹部32、热管33、定位部34、通孔35、顶升机构4、第二气缸41、固定板42、顶升滚轴43、双头电机44、温度传感器5。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机台11,设置在机台11上的第一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之间的第一冷却机构2,设置于机台11上的用于放置厚膜发热盘的第二冷却机构3,以及设置于机架1上的用于顶升厚膜发热盘的至少一个顶升机构4;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与第一支撑板12之间为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与第二支撑板13之间为可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板12的顶端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冷却机构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一气缸14。所述第二冷却机构3包括设置于机台11上的冷却座31,设置于冷却座31顶面的用于放置厚膜发热盘的下凹部32,所述冷却座31内埋设有热管33。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管33呈“S”形排布。热管33的两端和冷媒设备连接,以从冷媒设备获取循环冷媒。所述第一冷却机构2包括与第一气缸14活塞杆连接的框架21,与所述框架21连接的冷却块22,设置于冷却块22上的多个散热片23,以及设置于散热片23上方的风扇24。所述框架21与第一支撑板12之间,框架21与第二支撑板13之间均通过导向杆25可移动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一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用于连接导向杆25的长条状孔。所述下凹部32内设置有用于定位厚膜发热盘的定位部34,方便将厚膜发热盘放入到预定位置。所述第二支撑板13朝向第二冷却机构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检测厚膜发热盘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所述顶升机构4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二气缸41,与第二气缸41活塞杆连接的固定板42,设置于固定班上的两个顶升滚轴43,以及用于驱动两个顶升滚轴43转动的双头电机44。具体实施时,固定板42上设置有两个支架,分别用于连接两个顶升滚轴43,双头电机44的输出轴和两个顶升滚轴43均通过皮带轮连接。所述冷却座31设置有供第一顶升滚轴43和第二顶升滚轴43穿过的通孔35。本实施例中,顶升机构4设置有两个,因而具有四个顶升滚轴43,同时通孔35也设置有四个。在具体工作时,顶升滚轴43初始位置超出冷却座31顶面,首先由机械手或工作人员将测试完的厚膜发热盘放到顶升滚轴43上,随后顶升滚轴43下移,厚膜发热盘放置到下凹部32内,随后第一冷却机构的冷却块22下压和厚膜发热盘接触,从而冷却座31和冷却块22从上下两侧与厚膜发热盘接触,对厚膜发热盘进行冷却。在冷却结束后,冷却块22上移,温度传感器5测量厚膜发热盘温度,若温度达到冷却标准,则顶升组件顶起,双头电机44驱动,带动顶升滚轴43转动,将厚膜发热盘送出。若温度未到达冷却标准,则再次进行冷却至符合标准。本技术设置了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可从上下两侧对厚膜发热盘进行充分接触,对厚膜发热盘进行快速冷却,缩短了厚膜发热盘的冷却时间,进而缩短了整体的生产作业时间,方便及时进行后续工序的作业。另一方面,本技术设置了顶升组件,可在厚膜发热盘冷却结束后自动将厚膜发热盘顶起,方便机械手或工作人员取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机台,设置在机台上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第一冷却机构,设置于机台上的用于放置厚膜发热盘的第二冷却机构,以及设置于机架上的用于顶升厚膜发热盘的至少一个顶升机构;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与第一支撑板之间为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与第二支撑板之间为可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板的顶端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冷却机构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二冷却机构包括设置于机台上的冷却座,设置于冷却座顶面的用于放置厚膜发热盘的下凹部,所述冷却座内埋设有热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机台,设置在机台上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第一冷却机构,设置于机台上的用于放置厚膜发热盘的第二冷却机构,以及设置于机架上的用于顶升厚膜发热盘的至少一个顶升机构;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与第一支撑板之间为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机构与第二支撑板之间为可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板的顶端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冷却机构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二冷却机构包括设置于机台上的冷却座,设置于冷却座顶面的用于放置厚膜发热盘的下凹部,所述冷却座内埋设有热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包括与第一气缸活塞杆连接的框架,与所述框架连接的冷却块,设置于冷却块上的多个散热片,以及设置于散热片上方的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厚膜发热盘冷却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奕根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厚发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