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4144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包括支脚、下外壳、上外壳以及透音孔,所述支脚设于下外壳上开设的通孔内部,且支脚与下外壳固定连接,所述下外壳为顶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下外壳一端设于上外壳内部,所述上外壳为底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上外壳顶部设有透音孔,所述透音孔为圆柱体通孔,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下外壳以及上外壳的相互作用,使得操作人员在需要对蜂鸣器进行维护时,只需按下按钮,便可解除下外壳与上外壳的连接,从而便利的取下上外壳,并对内部的元件进行更换或维修,操作简单,且使用方便,不易对电子元件造成损伤,便于维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封闭而导致的蜂鸣器声音过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元件
,具体为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
技术介绍
蜂鸣器是一种电子讯响器,采用直流电压供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警报器、电子玩具、汽车电子设备、电话机、定时器等电子产品中作发声器件,目前,普通的声响提示器的音源,主要是采用半导体元器件电路或音乐IC(音乐集成电路)来产生,蜂鸣器作为一种一体化结构的电子讯响器,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普通的蜂鸣器的音量一般都在85-95db之间,而现有技术中能够达到100db以上的蜂鸣器的产品数量较少,且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现有的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存在有以下不足:1、现有的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在使用时,其结构较为固定,且蜂鸣器在使用时通常是焊接在电子元件上,因此在蜂鸣器损坏需要更换时,拆卸较为不便,且可能对电子元件造成损伤,同时不利于维护,也不利于操作人员对其进行更换。2、现有的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在使用时,其结构较为封闭,因此在使用时,因为蜂鸣器的分贝通常较小,一般在85-95db之间,很少有超过100db的产品,因此现有的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在使用时通常会导致蜂鸣器的声音难以传播,较为不便。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解决了现有的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不利于维护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包括支脚、下外壳、上外壳以及透音孔,所述支脚设于下外壳上开设的通孔内部,且支脚与下外壳固定连接,所述下外壳为顶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下外壳一端设于上外壳内部,所述上外壳为底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上外壳顶部设有透音孔,所述透音孔为圆柱体通孔。进一步的,所述下外壳包括下壳体、插环、卡簧以及卡块,所述下壳体为顶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下壳体底部设有通孔,通孔内固定连接有支脚,所述插环呈圆环结构,且插环与下壳体固定连接,插环上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卡簧设于插环上开设的凹槽内部,且卡簧与插环固定连接,所述卡块设于插环上开设的凹槽内部,且卡块与卡簧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外壳包括上壳体、连接槽、按钮以及卡环,所述上壳体为底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上壳体顶部设有透音孔,上壳体底部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为圆环型凹槽,且连接槽内设有插环,所述按钮设于连接槽内部,且按钮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卡环。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与上壳体直径相等,且形状相同,所述插环与连接槽体积相等,且形状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该技术,通过下外壳以及上外壳的相互作用,使得操作人员在需要对蜂鸣器进行维护时,只需按下按钮,便可解除下外壳与上外壳的连接,从而便利的取下上外壳,并对内部的元件进行更换或维修,操作简单,且使用方便,并且不易对电子元件造成损伤,便于维护。2、该技术,通过透音孔、下外壳以及上外壳的相互作用,使得产品在使用时,可通过透音孔将下外壳以及上外壳内部的元件产生的声音传播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封闭而导致的蜂鸣器声音过小,提高了产品的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支脚;2、下外壳;3、上外壳;4、透音孔;5、下壳体;6、插环;7、卡簧;8、卡块;9、上壳体;10、连接槽;11、按钮;12、卡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看图1-3: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包括用于与电子元件连接的支脚1、设于支脚1上方的下外壳2、与下外壳2连接的上外壳3以及上外壳3顶部的透音孔4,支脚1设有下外壳2底部两端,且支脚1与下外壳2固定连接,下外壳2为顶部开设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上外壳3为底部开设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上外壳3与下外壳2的体积相等,且凹槽的体积也相等,用于保护内部的元件,透音孔4用于辅助壳体内部的元件发音。其中,下外壳2包括顶部开设有凹槽的下壳体5、设于下壳体5顶部的插环6、设于插环6内部的卡簧7以及卡块8,下壳体5底部开设有通孔,用于固定支脚1,插环6为圆环结构,且插环6与下壳体5固定连接,插环6侧表面设有凹槽,并且插环6设于上外壳3内部,卡簧7一端与插环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卡块8固定连接,用于推动卡块8与上外壳3进行卡合,从而保持下外壳2与上外壳3的连接。其中,上外壳3包括底部开设与凹槽的上壳体9、设于上壳体9底部的连接槽10、设于连接槽10内部的按钮11以及卡环12,上壳体9顶部开设有透音孔4,连接槽10为圆环型凹槽,且连接槽10体积与插环6体积相等,用于与插环6连接,从而连接下外壳2与上外壳3,按钮11设于连接槽10内部,用于供操作人员解除下外壳2与上外壳3的连接,且按钮11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卡环12,保护按钮11不会被顶出连接槽10。综上所述,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下外壳2以及上外壳3的相互作用,使得操作人员在需要对蜂鸣器进行维护时,只需按下按钮11,便可解除下外壳2与上外壳3的连接,从而便利的取下上外壳3,并对内部的元件进行更换或维修,操作简单,且使用方便,并且不易对电子元件造成损伤,便于维护,通过透音孔4、下外壳2以及上外壳3的相互作用,使得产品在使用时,可通过透音孔4将下外壳2以及上外壳3内部的元件产生的声音传播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封闭而导致的蜂鸣器声音过小,提高了产品的便利性。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包括支脚(1)、下外壳(2)、上外壳(3)以及透音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1)设于下外壳(2)上开设的通孔内部,且支脚(1)与下外壳(2)固定连接,所述下外壳(2)为顶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下外壳(2)一端设于上外壳(3)内部,所述上外壳(3)为底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上外壳(3)顶部设有透音孔(4),所述透音孔(4)为圆柱体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包括支脚(1)、下外壳(2)、上外壳(3)以及透音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1)设于下外壳(2)上开设的通孔内部,且支脚(1)与下外壳(2)固定连接,所述下外壳(2)为顶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下外壳(2)一端设于上外壳(3)内部,所述上外壳(3)为底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上外壳(3)顶部设有透音孔(4),所述透音孔(4)为圆柱体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元件用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外壳(2)包括下壳体(5)、插环(6)、卡簧(7)以及卡块(8),所述下壳体(5)为顶部开设有凹槽的圆柱体结构,且下壳体(5)底部设有通孔,通孔内固定连接有支脚(1),所述插环(6)呈圆环结构,且插环(6)与下壳体(5)固定连接,插环(6)上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卡簧(7)设于插环(6)上开设的凹槽内部,且卡簧(7)与插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齐力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