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的制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2584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石墨烯的制备装置。所述石墨烯的制备装置包括:反应壳体,具有密封的容纳腔;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反应区域;反应气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反应区域;保护气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石墨烯输出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管口正对所述反应区域;气体排出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解决现有石墨烯的制备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的制备装置
本技术涉及石墨烯制备
,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的制备装置。
技术介绍
所谓石墨烯,是指碳原子之间呈六角环形排列的一种片状体,通常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层构成,可在二维空间无限延伸,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二维结构材料。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导热性能优良、热膨胀系数低等突出优点。具体而言,其优势至少包括:高的比表面积(理论计算值:2630m2/g);高导电性、载流子传输率(200000cm2/V·s);高热导率(5000W/mK);高强度,高杨氏模量(1100GPa),断裂强度(125GPa)。因此其在储能领域、热传导领域以及高强材料领域具有极大的运用前景。现有的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主要有微机械剥离法、超高真空石墨烯外延生长法、氧化-还原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溶剂剥离法和溶剂热法。在这一系列方法中,氧化-还原法是目前最大批量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但是,现有石墨烯的制备装置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石墨烯的制备装置,解决现有制备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石墨烯的装置,包括:反应壳体,具有密封的容纳腔;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反应区域;反应气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反应区域;保护气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石墨烯输出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管口正对所述反应区域;气体排出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等离子电极模块和电场电极模块;所述等离子电极模块在所述电场电极模块产生的电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等离子电弧;其中,所述等离子电极模块和所述电场电极模块形成所述反应区域。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场电极模块包括:第一电场电极和第二电场电极;二者相对设置且设有间隔;所述等离子电极模块包括:多对等离子电极,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场电极和所述第二电场电极之间,且每一对所述等离子电极之间分别设有间隔。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对等离子电极的一对所述等离子电极包括:第一等离子电极和第二等离子电极;所述第一等离子电极、第二等离子电极、第一电场电极和所述第二电场电极分别电连接有输入导线,且每一个所述输入导线分别靠近所述反应壳体的部分套接有防水套。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排出管设于所述反应壳体的顶端,所述石墨烯输出管设于所述反应壳体相对的底端。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制备石墨烯的装置还包括:冷却组件,设于所述反应壳体外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壳体,套设于所述反应壳体外部,且与所述反应壳体形成密封的冷却区域;冷却液输入管,连通所述冷却壳体,且伸入所述冷却区域;冷却液回流管,连通所述冷却壳体,且伸入所述冷却区域。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制备石墨烯的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容纳腔,用于检测所述反应区域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容纳腔,用于检测所述反应壳体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区域的温度;显示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且位于所述反应壳体外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应气体输入管、保护气体输入管、石墨烯输出管和所述气体排出管都套设有气阀,用于控制气体开关。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输入管和所述冷却液回流管都套设有液压阀,控制冷却液的开关。综上所述,本申请上述各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优点或有益效果:i)该制备装置可以制备得到石墨烯;ii)该制备装置结构简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石墨烯的制备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石墨烯的制备装置200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石墨烯的制备装置200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加热组件210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第一温度传感器220、第二温度传感器221和显示组件222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200为石墨烯的制备装置;201为反应壳体;202为反应气体输入管;203为保护气体输入管;204为石墨烯输出管;205为气体排出管;206为冷却液输入管;207为冷却液回流管;208为冷却壳体;209为冷却区域;210为加热组件;211为第一等离子电极;212为第二等离子电极;213为第一电场电极;214为第二电场电极;215为反应区域;216为防水套;220为第一温度传感器;221为第二温度传感器;222为显示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和图2,其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石墨烯的制备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石墨烯的制备装置200例如包括:反应壳体201、加热组件210、反应气体输入管202、保护气体输入管203、石墨烯输出管204、气体排出管205。反应壳体201具有密封的容纳腔(图中未标示),加热组件210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反应区域215;反应气体输入管202连通反应壳体201,且伸入至反应区域215;保护气体输入管203连通反应壳体201,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石墨烯输出管204连通反应壳体201,且管口正对反应区域215,设于反应壳体201相对的底端;气体排出管205连通反应壳体201,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设于反应壳体201的顶端。具体的,反应气体输入管202、保护气体输入管203、石墨烯输出管204、气体排出管205都套设有控制气体流动的气阀。具体的,参见图3和图4,加热组件210包括等离子电极模块(图中未标示)和电场电极模块(图中未标示),其中,所述等离子电极模块在所述电场电极模块产生的电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等离子电弧;所述等离子电极模块和所述电场电极模块形成反应区域215。具体的,所述电场电极模块包括:第一电场电极213和第二电场214电极,第一电场电极213和和第二电场214电极二者相对设置且设有间隔;所述等离子电极模块包括:多对等离子电极(图中未标示),其中一对等离子电极包括:第一等离子电极211和第二等离子电极212;所述多对等离子电极分别相对设置在第一电场电极213和第二电场电极214之间,且每一对等离子电极之间分别设有间隔。优选的,参见图2,石墨烯的制备装置200还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墨烯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反应壳体,具有密封的容纳腔;/n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反应区域;/n反应气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反应区域;/n保护气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n石墨烯输出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管口正对所述反应区域;/n气体排出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应壳体,具有密封的容纳腔;
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在所述容纳腔内形成反应区域;
反应气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反应区域;
保护气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
石墨烯输出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管口正对所述反应区域;
气体排出管,连通所述反应壳体,且伸入至所述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等离子电极模块和电场电极模块;所述等离子电极模块在所述电场电极模块产生的电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等离子电弧;
其中,所述等离子电极模块和所述电场电极模块形成所述反应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场电极模块包括:第一电场电极和第二电场电极;二者相对设置且设有间隔;
所述等离子电极模块包括:多对等离子电极,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场电极和所述第二电场电极之间,且每一对所述等离子电极之间分别设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对等离子电极的一对所述等离子电极包括:第一等离子电极和第二等离子电极;
所述第一等离子电极、第二等离子电极、第一电场电极和所述第二电场电极分别电连接有输入导线,且每一个所述输入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敏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中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