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气传感器用传感膜的制备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0497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氨气传感器用传感膜的制备及应用,属于气体传感器技术领域。该传感膜材料为聚苯胺/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聚苯胺为纳米尖刺状结构、且其生长于还原氧化石墨烯层状结构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基于聚苯胺/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氨气传感膜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且重复性强、稳定性好,室温传感大大降低了传感器使用过程中的功耗,提高了传感器使用的便携性,对于本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研究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氨气传感器用传感膜的制备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气体传感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作为氨气传感膜的纳米复合材料。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工业生产以及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气体传感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气体传感器的研发,尤其是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的研究更是得到迅猛发展。氨气是一种工业应用广泛的有毒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恶臭味,它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目前检测氨气的气敏传感器已被广泛运用于市政、消防、燃气、电信、石油、化工、煤炭、电力、制药、冶金、焦化、储运等行业。普遍使用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如氧化钨、氧化锌、氧化锡等),其工作温度远高于室温(>200℃),较高的使用温度会带来较大能耗,致使传感器的长期工作稳定性变差,而且不适宜在存在易爆炸气体的场所使用,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碳材料研究一直十分活跃,从零维的富勒烯,到一维碳纳米管、二维石墨烯、三维石墨稀泡沫等等,在各种领域广受关注。而它们在传感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改进上的研究也备受重视。已有研究发现多孔微球碳材料与导电聚合物气敏材料复合可明显提高其相应灵敏度,并加快响应,有望实现室温下的高灵敏度气体响应。这方面研究目前已成为传感器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发展非常迅速。现有的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氨气传感器,采用的传感膜通常为金属半导体氧化物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或采用各种还原方法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具有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响应和回复时间长的缺陷,不能实现在室温下及在多种干扰气体存在的情况下对微量氨气的检测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制备一种氨气传感器,能够排除挥发性有机物的干扰,即便在室温环境下也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且具有很好的响应回复性和重复性,能够实现在室温下及在多种干扰气体存在的情况下对微量氨气的检测需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氨气传感器用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膜采用材料为聚苯胺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所述聚苯胺为纳米尖刺状结构、且其生长于还原氧化石墨烯层状结构表面。所述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膜的厚度为10-1000nm。所述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尖刺状结构是指纳米棒状结构的直径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聚苯胺尖刺底部的直径为20-100nm,长度10-500nm。所述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苯胺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中聚苯胺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90%,还原氧化石墨烯为片层状结构。所述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的工作温度为0-100℃;其原理在于,氨气流通前后,聚苯胺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发生质子酸掺杂和脱掺杂过程,其电阻会发生明显改变。所述的传感膜的制备方法如下:(1)配制浓度为0.01-5mg/mL氧化石墨烯水溶液;(2)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ANI复合纳米片:将苯胺加入甲苯中(苯胺与甲苯体积比1:10-50)搅拌,形成均匀的混合溶液,称为溶液A;于离子水中先后加入氧化石墨烯水溶液、过硫酸铵和浓盐酸(苯胺单体、过硫酸铵、盐酸的摩尔比为:1:0.01-0.3:100-5000,最终混合液中苯胺单体摩尔浓度为0.01-0.5M)为溶液B,(3)将溶液A加入到溶液B中进行聚合(A、B溶液体积比为0.1:10),室温下搅拌2-24h,期间聚苯胺在还原氧化石墨烯表层均匀生长;(3)反应后得到一种均匀分散的溶液,用甲醇和1M的盐酸水溶液分别依次洗涤三到五次;(4)洗涤后产物置于去离子水中,在90-200℃下微波水热反应10-100分钟;(5)反应产物于30-80℃下干燥后,即得聚苯胺/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该传感膜的在氨气传感器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将聚苯胺/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敏感元素,将敏感元素涂覆在表面有叉指金电极的陶瓷管基体上形成传感膜,制得电阻型薄膜氨气传感器;传感器信号是测定聚苯胺/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膜的电阻值在空气和以空气为背景的氨气气体氛围下的变化。复合材料中聚苯胺为尖刺状,属于类似一维纳米结构,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当它与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结合时,可形成三维纳米结构,能有效阻止石墨烯片的堆积,因此复合材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另外,复合材料在合成中以浓盐酸进行了酸的掺杂,酸化后的聚苯胺本身即对氨气有极好的响应效果,在氨气流通时,转化为本征态,进而提高电阻;而还原石墨稀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催化剂,对材料传感性能的提高也起了重要作用。本专利技术的聚苯胺/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能够方便地固定在电极对和基体上,如采用涂覆、压膜等方式构建传感器。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所制备的聚苯胺/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精细的三维纳米结构,大的比表面积,使传感器在室温下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良好的响应可逆性,解决了半导体气体传感膜通常需要高温工作条件的问题。2.与传统的半导体气体传感膜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传感膜材料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如滴涂、旋涂等)将传感膜固定在电极对和基体上,成膜方法简单,加工性好,有利于在不同形状的电极上进行加工,解决了传统气体传感膜需要高温烧结,加工复杂的问题。3.与传统掺杂半导体材料的合成过程相比,本合成过程基本不涉及高温操作,操作简单,便于大量制备。4.本专利技术的传感器与现有的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氨气传感膜相比,能够排除挥发性有机物的干扰,在室温和高温环境下均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且具有很好的响应回复性和重复性,能够实现在室温下及在多种干扰气体存在的情况下对微量氨气的检测需求。5.本专利技术的传感膜的工作温度范围较宽,且能在室温下工作,大大降低了功耗,无需额外的加热设备,具有节能、便携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传感膜材料的微观结构。图2是传感膜在室温下对不同浓度氨气的动态响应曲线。图3是传感膜在室温下对极低浓度氨气的响应曲线。图4是传感膜在室温下对氨气的响应灵敏度随气体浓度变化曲线。图5是传感膜对15ppm氨气室温响应的重复性曲线。图6是传感膜在室温下对氨气及多种干扰气体的感应信号的对比图。图7是不同合成过程制备的传感膜对氨气的响应灵敏度随气体浓度变化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聚苯胺/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传感膜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配制浓度为2mg/mL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将1.1mL苯胺加入20mL甲苯中搅拌30分钟,形成均匀的混合溶液,为溶液A;40mL去离子水中先后加入55mL氧化石墨烯水溶液、2.7g过硫酸铵和6mL浓盐酸,超声混匀,为溶液B。将溶液A缓慢加入到溶液B中进行聚合,室温下搅拌6h。用甲醇和1M的盐酸水溶液将反应后得到的墨绿色产物洗涤三次。而后置于25mL去离子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氨气传感器用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膜采用材料为聚苯胺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所述聚苯胺为纳米尖刺状结构、且其生长于还原氧化石墨烯层状结构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气传感器用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膜采用材料为聚苯胺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所述聚苯胺为纳米尖刺状结构、且其生长于还原氧化石墨烯层状结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膜的厚度为10-10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尖刺状结构是指纳米棒状结构的直径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聚苯胺尖刺底部的直径为20-100nm,长度10-5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苯胺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中聚苯胺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90%,还原氧化石墨烯为片层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的工作温度为0-100℃;其原理在于,氨气流通前后,聚苯胺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发生质子酸掺杂和脱掺杂过程,其电阻会发生明显改变。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传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亮常俊玉孟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