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060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第一缓存腔、第二缓存腔、第一螺旋冷却管、进气管、导气管、出气口和冷循环装置,所述冷循环装置包括导入口、导出口和冷却腔壁,所述导入口与所述导出口自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进气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腔壁顶部,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缓存腔连通,所述第一固定管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上,所述第一固定管与所述第一缓存腔连通,所述第一缓存腔与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连通,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与所述第二缓存腔连通,所述第二固定管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上,所述第二固定管与所述第二缓存腔连通,所述第二缓存腔与所述导气管连通,所述导气管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
本技术涉及无纺布除雾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
技术介绍
热合无纺布,在纤网中加入纤维状或粉状热熔粘合加固材料,纤网再经过加热熔融冷却加固成布;浆粕气流成网无纺布,又可称做无尘纸、干法造纸无纺布。它是采用气流成网技术将木浆纤维板开松成单纤维状态,然后用气流方法使纤维凝集在成网帘上,纤网再加固成布。为了清除气流中的液相和固相,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采用除雾器。除雾器有多种,常见的有百叶窗式除雾器、重力沉降型除雾器和旋流板除雾器,目前除雾器的气液分离效率不高,而且不易分离较小粒径的雾沫;而且还要求雾沫清洁,气流流速较小且阻力降大,因此使用周期短,设备投资大。因此,研究和生产分离效率高、阻力降小、允许气流速度大、防堵功能强的新型高效除雾器成为工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捕雾装置内设置有固定管、限位杆、波形板、冷却罩、进气管、紧固环和冷循环装置,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适合广泛推广和使用,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第一缓存腔、第二缓存腔、第一螺旋冷却管、进气管、导气管、出气口和冷循环装置,所述冷循环装置包括导入口、导出口和冷却腔壁,所述导入口与所述导出口自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进气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腔壁顶部,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缓存腔连通,所述第一固定管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上,所述第一固定管与所述第一缓存腔连通,所述第一缓存腔与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连通,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与所述第二缓存腔连通,所述第二固定管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上,所述第二固定管与所述第二缓存腔连通,所述第二缓存腔与所述导气管连通,所述导气管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优选的,所述捕雾装置还包括第二螺旋冷却管、第三固定管和第三缓存腔,所述第三固定管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上,所述第三固定管与所述第三缓存腔连通,所述第二螺旋冷却管连通在所述第二缓存腔和所述第三缓存腔之间,所述第三缓存腔与所述导气管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存腔与所述第二缓存腔之间连接若干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和/或所述第二缓存腔与第三缓存腔之间连通若干第二螺旋冷却管。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的入口端延伸入所述第一缓存腔内;和/或第二螺旋冷却管的入口端延伸入所述第二缓存腔内;和/或所述导气管(15)的入口端延伸入所述第二缓存腔(10)或第三缓存腔(14)内。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的螺距上部份大于下部份;和/或第二螺旋冷却管的螺距上部份大于下部份。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管通过排液管与液体收集器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管通过排液管与液体收集器连接;和/或第三固定管通过排液管与液体收集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管、第二固定管、第一缓存腔、第二缓存腔、第一螺旋冷却管、进气管、导气管、出气口和冷循环装置,通过冷循环装置将气体中夹带的杂质液化,从而除去气体中的液相和固相,使之附着到第一缓存腔或第二缓存腔内,再通过排液管进入废液收集器中,可以有效减少气体内的液相和固相的含量,提高气体的纯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导出口,2-第一缓存腔,3-进气管,4-第一固定管,5-第一螺旋冷却管,6-出气口,7-导入口,8-冷却腔,9-冷却腔壁,10-第二缓存腔,11-第二固定管,12-第三固定管,13-第二螺旋冷却管,14-第三缓存腔,15-导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技术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技术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如图1所示,展示了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管4、第二固定管11、第一缓存腔2、第二缓存腔10、第一螺旋冷却管5、进气管3、导气管15、出气口6和冷循环装置,所述冷循环装置包括导入口7、导出口1和冷却腔壁9,所述导入口7与所述导出口1自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进气管3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腔壁9顶部,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第一缓存腔2连通,所述第一固定管4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9上,所述第一固定管4与所述第一缓存腔2连通,所述第一缓存腔2与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5连通,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5与所述第二缓存腔10连通,所述第二固定管11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9上,所述第二固定管11与所述第二缓存腔10连通,所述第二缓存腔10与所述导气管15连通,所述导气管15与所述出气口6连通。在冷循环装置内,冷却介质从导入口7导入冷却腔8,从导出口1导出,冷却介质可以是去离子水和空气。通过冷循环装置将气体中夹带的杂质液化,从而除去气体中的液相和固相,使之附着到第一缓存腔或第二缓存腔内,再通过排液管进入废液收集器中,可以有效减少气体内的液相和固相的含量,提高气体的纯度。优选的,所述捕雾装置还包括第二螺旋冷却管13、第三固定管12和第三缓存腔14,所述第三固定管12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9上,所述第三固定管12与所述第三缓存腔14连通,所述第二螺旋冷却管13连通在所述第二缓存腔10和所述第三缓存腔14之间,所述第三缓存腔14与所述导气管15连通;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第二螺旋冷却管13的方式,进一步将气体中夹带的杂质液化,减少气体内的液相和固相的含量,提高气体的纯度。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存腔2与所述第二缓存腔10之间连接若干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5;和/或所述第二缓存腔10与第三缓存腔14之间连通若干第二螺旋冷却管13;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第二螺旋冷却管13和/或第一螺旋冷却管5的数量的方式,将气体中夹带的杂质液化,减少气体内的液相和固相的含量,提高气体的纯度。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5的入口端延伸入所述第一缓存腔2内;和/或第二螺旋冷却管13的入口端延伸入所述第二缓存腔10内;和/或所述导气管15的入口端延伸入所述第二缓存腔10或第三缓存腔14内;目的在于,利于将在第一缓存腔2内、第二缓存腔10内或第三缓存腔14内排出,不混杂在气体中。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5的螺距上部份大于下部份;和/或第二螺旋冷却管13的螺距上部份大于下部份;目的在于,通过将第一螺旋冷却管5和/或第二螺旋冷却管13的螺距设计成上部份大于下部份,利于形成的雾滴颗粒粒度因碰撞变大,从而沉积在第一缓存腔2内、第二缓存腔10内或第三缓存腔14内。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管4通过排液管与液体收集器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管11通过排液管与液体收集器连接;和/或第三固定管12通过排液管与液体收集器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以及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的实施例只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管(4)、第二固定管(11)、第一缓存腔(2)、第二缓存腔(10)、第一螺旋冷却管(5)、进气管(3)、导气管(15)、出气口(6)和冷循环装置,所述冷循环装置包括导入口(7)、导出口(1)和冷却腔壁(9),所述导入口(7)与所述导出口(1)自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进气管(3)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腔壁(9)顶部,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第一缓存腔(2)连通,所述第一固定管(4)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9)上,所述第一固定管(4)与所述第一缓存腔(2)连通,所述第一缓存腔(2)与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5)连通,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5)与所述第二缓存腔(10)连通,所述第二固定管(11)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9)上,所述第二固定管(11)与所述第二缓存腔(10)连通,所述第二缓存腔(10)与所述导气管(15)连通,所述导气管(15)与所述出气口(6)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管(4)、第二固定管(11)、第一缓存腔(2)、第二缓存腔(10)、第一螺旋冷却管(5)、进气管(3)、导气管(15)、出气口(6)和冷循环装置,所述冷循环装置包括导入口(7)、导出口(1)和冷却腔壁(9),所述导入口(7)与所述导出口(1)自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进气管(3)固定连接在所述冷却腔壁(9)顶部,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第一缓存腔(2)连通,所述第一固定管(4)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9)上,所述第一固定管(4)与所述第一缓存腔(2)连通,所述第一缓存腔(2)与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5)连通,所述第一螺旋冷却管(5)与所述第二缓存腔(10)连通,所述第二固定管(11)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9)上,所述第二固定管(11)与所述第二缓存腔(10)连通,所述第二缓存腔(10)与所述导气管(15)连通,所述导气管(15)与所述出气口(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螺旋冷却管的捕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雾装置还包括第二螺旋冷却管(13)、第三固定管(12)和第三缓存腔(14),所述第三固定管(12)固定连接在冷却腔壁(9)上,所述第三固定管(12)与所述第三缓存腔(14)连通,所述第二螺旋冷却管(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洁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