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汪伟专利>正文

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0546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包括固定板、主输气管和第三副支撑座,所述固定板上方的前侧焊接连接有第一副支撑座,且第一副支撑座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副支撑座,所述第三副支撑座焊接连接在固定板下方的前侧,所述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的内部均开设有主输送槽,所述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的下侧均贯穿有主转杆。该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出气口喷出的气流可推动驱动扇叶转动,并控制同轴连接的混合扇叶转动,混合扇叶边转动边对药剂进行输送,旋转产生涡流力,充分利用涡流力对药剂和对应量的水流进行接触反应,加快并提高对地下水的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水是地球内所有有生命的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资源,无色无味,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物质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逐渐开始匮乏,饮用经过污染之后的水源,会造成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体机能下降,最大的危害可直接伤害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体的生命,现有今,人类饮用的水源大都是从地下水汲取的,因为地表的污染物的不断渗透,地下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需要对地下水进行防治修复,可利用原位修复方式进行地下水的防治修复。公开号为CN211921091U的一种地下水联合修复循环装置,可以通过启动搅拌器加快药剂与地下水的反应,加速絮凝沉淀,起到了增加其实用性能的作用,并且本设计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实用高效的优点,但是,在经过可渗透性反应墙进行处理之后的地下水还需要抽送到地表上,利用设备进行修复,修复过程较为繁杂,不能直接在利用可渗透性反应墙对地下水进行初步修复时实现对不同层度地下水的修复,不能保证不能层度污染度的地下水与相应浓度喷洒的药剂充分接触,修复率较低。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不能直接在利用可渗透性反应墙对地下水进行初步修复时实现对不同层度地下水的修复,不能保证不能层度污染度的地下水与相应浓度喷洒的药剂充分接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包括固定板、主输气管和第三副支撑座,所述固定板上方的前侧焊接连接有第一副支撑座,且第一副支撑座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副支撑座,所述第三副支撑座焊接连接在固定板下方的前侧,所述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的内部均开设有主输送槽,且主输送槽的下侧连接有副输送槽,所述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的下侧均贯穿有主转杆,且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的内部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固定板前侧的中部安装有主支撑座,且主支撑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过滤板,所述固定板的后侧设置有主过滤板,所述主输气管贯穿主支撑座的内部,且主支撑座的内部开设有修复槽,所述主输气管的外侧连接有副输气管,且副输气管的端部安装有出气口,所述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下方的内部均开设有输水槽,所述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侧收集箱,且侧收集箱的内部开设有集料槽,所述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的后上侧分别连接有第一输药管与第二输药管和第三输药管。优选的,所述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等间距的分布在固定板的前侧面,且相邻2个第一副支撑座、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之间均连接分布有主支撑座,并且第一副支撑座、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的内部结构相同。优选的,所述主输送槽的下侧面等间距的连通有副输送槽,且副输送槽的主剖面为漏斗状结构,并且副输送槽的下端内径小于主转杆的上端内径,同时副输送槽的最低点高于主转杆的最高点。优选的,所述主转杆包括驱动扇叶、混合扇叶、出药口和限位环,且主转杆上方的外侧焊接连接有驱动扇叶,并且主转杆下方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混合扇叶,同时混合扇叶的侧壁处开设有出药口,所述主转杆上端的外侧连接有限位环,且主转杆通过限位环与第一副支撑座构成转动机构。优选的,所述驱动扇叶和混合扇叶的俯视面均为弧形结构,且驱动扇叶和混合扇叶为同轴连接,并且驱动扇叶的横向中心线和出气口的横向中心线相互重合。优选的,所述混合扇叶的侧壁处均匀的分布有出药口,且混合扇叶和主转杆的内部均为中空状结构,并且主转杆的内部和混合扇叶的内部相互连通。优选的,所述主支撑座的内部填充有活性炭颗粒,且主支撑座和输水槽的连接处分布有侧过滤板,并且主支撑座和固定板的连接处分布有主过滤板。优选的,所述输水槽底侧的主剖面为倾斜状分布,且输水槽的底侧面为网孔状结构,并且输水槽的端部开口与集料槽相互连通,同时输水槽底侧面的网孔内径小于侧过滤板和主过滤板的网孔内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1)利用平行分布的第一输药管与第二输药管和第三输药管,将不同配比浓度的药剂分别输送到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内,利用分布在不同层度位置的第一副支撑座与第二副支撑座和第三副支撑座对药剂进行输送,根据不同的污染度分层对地下水进行修复,避免药剂浓度过高或浓度过低而对地下水侧面造成污染或修复效果低;(2)利用主过滤板和侧过滤板对水流进行导向,使得水流依次穿过主支撑座和对应深度位置的副支撑座,利用主支撑座内部的活性炭颗粒初步对地下水进行修复,并利用副支撑座内部的输水槽底侧网孔对颗粒杂质进行处理,进一步纯化地下水,配合出气口喷出的气流,使得颗粒物杂质顺着倾斜状的输水槽滑移集中到集料槽中,避免堵塞输水槽底侧网孔,提高装置实用性;(3)出气口喷出的气流可推动驱动扇叶转动,并控制同轴连接的混合扇叶转动,混合扇叶边转动边对药剂进行输送,旋转产生涡流力,充分利用涡流力对药剂和对应量的水流进行接触反应,加快并提高对地下水的修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侧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输水槽俯剖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主转杆俯剖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主转杆主剖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副支撑座俯剖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主输送槽俯剖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后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固定板;2、第一副支撑座;3、主输送槽;4、副输送槽;5、主转杆;501、驱动扇叶;502、混合扇叶;503、出药口;504、限位环;6、限位槽;7、主支撑座;8、侧过滤板;9、主过滤板;10、主输气管;11、副输气管;12、输水槽;13、侧收集箱;14、集料槽;15、第二副支撑座;16、第三副支撑座;17、第一输药管;18、第二输药管;19、第三输药管;20、修复槽;21、出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1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包括固定板1、第一副支撑座2、主输送槽3、副输送槽4、主转杆5、驱动扇叶501、混合扇叶502、出药口5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包括固定板(1)、主输气管(10)和第三副支撑座(16),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上方的前侧焊接连接有第一副支撑座(2),且第一副支撑座(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副支撑座(15),所述第三副支撑座(16)焊接连接在固定板(1)下方的前侧,所述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的内部均开设有主输送槽(3),且主输送槽(3)的下侧连接有副输送槽(4),所述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的下侧均贯穿有主转杆(5),且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的内部均开设有限位槽(6),所述固定板(1)前侧的中部安装有主支撑座(7),且主支撑座(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过滤板(8),所述固定板(1)的后侧设置有主过滤板(9),所述主输气管(10)贯穿主支撑座(7)的内部,且主支撑座(7)的内部开设有修复槽(20),所述主输气管(10)的外侧连接有副输气管(11),且副输气管(11)的端部安装有出气口(21),所述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下方的内部均开设有输水槽(12),所述固定板(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侧收集箱(13),且侧收集箱(13)的内部开设有集料槽(14),所述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的后上侧分别连接有第一输药管(17)与第二输药管(18)和第三输药管(1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包括固定板(1)、主输气管(10)和第三副支撑座(16),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上方的前侧焊接连接有第一副支撑座(2),且第一副支撑座(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副支撑座(15),所述第三副支撑座(16)焊接连接在固定板(1)下方的前侧,所述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的内部均开设有主输送槽(3),且主输送槽(3)的下侧连接有副输送槽(4),所述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的下侧均贯穿有主转杆(5),且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的内部均开设有限位槽(6),所述固定板(1)前侧的中部安装有主支撑座(7),且主支撑座(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过滤板(8),所述固定板(1)的后侧设置有主过滤板(9),所述主输气管(10)贯穿主支撑座(7)的内部,且主支撑座(7)的内部开设有修复槽(20),所述主输气管(10)的外侧连接有副输气管(11),且副输气管(11)的端部安装有出气口(21),所述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下方的内部均开设有输水槽(12),所述固定板(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侧收集箱(13),且侧收集箱(13)的内部开设有集料槽(14),所述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的后上侧分别连接有第一输药管(17)与第二输药管(18)和第三输药管(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支撑座(2)与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等间距的分布在固定板(1)的前侧面,且相邻2个第一副支撑座(2)、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之间均连接分布有主支撑座(7),并且第一副支撑座(2)、第二副支撑座(15)和第三副支撑座(16)的内部结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不同深度的污染地下水防治的分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输送槽(3)的下侧面等间距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伟
申请(专利权)人:汪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