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0350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S1:接收角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电动车/摩托车龙头转动方向和角度数据;同时,接收红外传感器实时采集的骑行人员头部以及躯干到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数据;S2:将转动方向、角度数据以及距离数据输入到预先训练的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中,并输出后视镜所需的调节角度数据;S3:根据输出的后视镜所需调节角度数据,控制后视镜所在驱动机构运动,带动后视镜偏转/旋转至所需调节角度。本申请技术方案辅助骑行人员在骑行转向时,控制后视镜回转,保证骑行人员转动龙头过程中不影响其观察后视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后视镜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电动车/摩托车的便捷性,成了人们日常短途出行的最佳选择之一。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是保证骑行安全的重要配件。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后视镜的调节,当更换骑行人员时,为骑行人员能正常观察到后方,需手动调节后视镜角度,无法自动实现。而现有后视镜通常固定在电动车/摩托车的龙头上,当骑行人员在骑行时,随着转动龙头改变骑行方向时,后视镜视角范围也随之改变,从而导致骑行人员无法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状况,易造成交通事故。现有后视镜以出现手动调节,然而当后方有强光照射时,光线会通过后视镜反射到骑行人员眼中,严重干涉骑行人员视线,造成交通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和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由于与龙头固定连接,导致骑行转向时,后视镜视角范围受限以及后视镜反光眩晕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所述方法包括:S1:接收角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电动车/摩托车龙头转动方向和角度数据;同时,接收红外传感器实时采集的骑行人员头部以及躯干到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数据;S2:将转动方向、角度数据以及距离数据输入到预先训练的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中,并输出后视镜所需的调节角度数据;S3:根据输出的所述后视镜所需调节角度数据,控制所述后视镜所在驱动机构运动,带动所述后视镜偏转/旋转至所需调节角度。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的所述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采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训练模型,包括:用于输入头部到旋转中心距离值X1、躯干到旋转中心距离值X2以及固定参数C的输入层;用于输出后视镜偏转角度Y1、后视镜回转角度Y2的输出层;用于利用反向传播算法计算各神经元权重值以及相关性的隐藏层。进一步地,所述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中,龙头转动角度数据与后视镜偏转或旋转的关系式如下:其中,β为龙头的转动角度,α为后视镜与龙头的夹角,a为头部到旋转中心距离,b为后视镜到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角度传感器采用霍尔传感器;所述电动车/摩托车龙头转轴的同一侧固设有多个与所述霍尔传感器匹配的磁铁,且各所述磁铁位于同一圆周上,且所述磁铁间隔角度相同。进一步地,所述角度传感器包括2个所述霍尔传感器,所述龙头转轴上包括6个所述磁铁,所述磁铁间隔角度为20°;各所述霍尔传感器分别感应相邻的3个所述磁铁,以便根据任一所述霍尔传感器发出的感应信号时,获取电动车、摩托车龙头的顺/逆时针转动方向与角度。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采用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包括:控制装置、红外传感器、角度传感器、驱动机构,所述角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所述红外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其中,所述红外传感器安装于电动车/摩托车仪表盘上,所述驱动机构固定于电动车/摩托车的龙头上,用于活动安装后视镜;所述控制装置以STM32F4单片机为内核,通过所述红外传感器获取骑行人员头部以及躯干到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数据,通过所述角度传感器采集电动车/摩托车龙头的转动方向和角度数据,根据预先训练的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输出所述后视镜所需的调节角度,通过驱动所述驱动机构以带动所述后视镜转动至所需调节角度数据;将转动方向、角度数据以及距离数据输入到预先训练的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中,并输出后视镜所需的调节角度,控制所述后视镜所在驱动机构运动,带动所述后视镜偏转/旋转至所需的调节角度。进一步地,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设于龙头的把手附近,所述按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通过所述按键手动控制所述后视镜偏转。进一步地,还包括定时器,所述定时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通过所述定时器预设按键功能的时长,以便根据不同的按键时长,控制后视镜偏转或复位。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涡轮蜗杆装置和丝杠螺母装置,通过所述涡轮蜗杆装置控制所述后视镜旋转回转;通过所述丝杠螺母装置控制所述后视镜偏转。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调节方法和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由于采用智能调节后视镜,后视镜匹配当前骑行人员,从而确保后视镜调整为最适宜当前骑行人员的角度。2,本实施例辅助骑行人员在骑行转向时,控制后视镜回转,保证骑行人员骑行姿态改变以及转动龙头过程中不影响其观察后视镜。3,由于采用了按键,可以手动调节后视镜偏转,为电动车、摩托车骑行人员提供后视镜防眩目调节方式,便于骑行人员行驶中调整后视镜,避免后视镜强光干扰骑行人员行驶。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调节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模型结构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动车、摩托车的霍尔传感器角度及方向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调节装置的结构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的机械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的安装示意图;附图标号:控制装置1,角度传感器2,驱动机构3,按键4,定时器5,红外传感器6,霍尔传感器21,左侧磁铁22,右侧磁铁23,龙头转轴24,第一铰链31,蜗杆32,后视镜支撑杆33,涡轮34,丝杠35,支撑板36,第二铰链37,螺母38。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接收角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电动车/摩托车龙头转动方向和角度数据;同时,接收红外传感器6实时采集的骑行人员头部以及躯干到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数据。本实施例步骤S1中,红外传感器6安装于电动车/摩托车仪表盘中间,红外传感器6进一步包括红外线发射器与红外线接收器,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红外线,红外线接触骑行人员后反射,红外线接收器接收反射的红外线,通过计算红外线发射与接收到反射的时间数据,与红外线的传播速率的乘积,即可得到人体至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本实施例中的红外传感器6进一步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控制红外传感器6在铅锤面转动,检测骑行人员头部以及躯干到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数据。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角度传感器2采用霍尔传感器21;电动车/摩托车龙头转轴的同一侧固设有多个与霍尔传感器匹配的磁铁,且各磁铁位于同一圆周上,磁铁间隔角度相同。参考图2所示,角度传感器2包括2个霍尔传感器21,龙头转轴24上包括6个磁铁,磁铁间隔角度为20°;各霍尔传感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S1:接收角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电动车/摩托车龙头转动方向和角度数据;同时,接收红外传感器实时采集的骑行人员头部以及躯干到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数据;/nS2:将转动方向、角度数据以及距离数据输入到预先训练的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中,并输出后视镜所需的调节角度数据;/nS3:根据输出的所述后视镜所需调节角度数据,控制所述后视镜所在驱动机构运动,带动所述后视镜偏转/旋转至所需调节角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S1:接收角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电动车/摩托车龙头转动方向和角度数据;同时,接收红外传感器实时采集的骑行人员头部以及躯干到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数据;
S2:将转动方向、角度数据以及距离数据输入到预先训练的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中,并输出后视镜所需的调节角度数据;
S3:根据输出的所述后视镜所需调节角度数据,控制所述后视镜所在驱动机构运动,带动所述后视镜偏转/旋转至所需调节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所述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采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训练模型,包括:
用于输入头部到旋转中心距离值X1、躯干到旋转中心距离值X2以及固定参数C的输入层;
用于输出后视镜偏转角度Y1、后视镜回转角度Y2的输出层;
用于根据反向传播算法计算各神经元权重值以及相关性的隐藏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身高-角度智能算法模型中,龙头转动角度数据与后视镜偏转或旋转的关系式如下:



其中,β为龙头的转动角度,α为后视镜与龙头的夹角,a为头部到旋转中心距离,b为后视镜到龙头旋转中心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传感器采用霍尔传感器;所述电动车/摩托车龙头转轴的同一侧固设有多个与所述霍尔传感器匹配的磁铁,且各所述磁铁位于同一圆周上,且所述磁铁间隔角度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摩托车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传感器包括2个所述霍尔传感器,所述龙头转轴上包括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明辉徐彬张慧敏陈应易吴劭锴章文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