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0148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包括硅胶壳体、气腔组件、弹性钢箍以及气泵,所述硅胶壳体的内部镶嵌有气腔组件,且气腔组件包括医用卫生棉布、空腔、充气囊管以及单向排气阀,所述硅胶壳体的上下两端皆套装有弹性钢箍,且气腔组件的上下两端皆延伸至弹性钢箍中,所述硅胶壳体的外部设置有气泵,且气泵的外侧壁上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气泵的输出端通过供气管与充气囊管的输入端相互连通,所述气泵的输入端固定有三通管,且三通管的底端安装有顺序阀,并且顺序阀的底端通过回气管与充气囊管的输出端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气囊结构的装配效率,而且实现了气压高效循环治疗肢体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材
,具体是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部分患者在经历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由于缺乏必要的运动,容易导致四肢血液流速降低,进而造成血栓阻塞等症状。为此,相关人员采用充气气囊对肢体进行一定顺序的施压,操作简单且能有效促进血液流动。但现有的气囊多采用直筒式结构,其内部尺寸不可调,因而适用范围较小且穿脱麻烦;同时气囊的充气是一次性的,施压速度过快,且在充满气后需要先放气再充气,施压效果及效率较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包括硅胶壳体、气腔组件、弹性钢箍以及气泵,所述硅胶壳体的内部镶嵌有气腔组件,且气腔组件包括医用卫生棉布、空腔、充气囊管以及单向排气阀,所述硅胶壳体的上下两端皆套装有弹性钢箍,且气腔组件的上下两端皆延伸至弹性钢箍中,所述硅胶壳体的外部设置有气泵,且气泵的外侧壁上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气泵的输出端通过供气管与充气囊管的输入端相互连通,所述气泵的输入端固定有三通管,且三通管的底端安装有顺序阀,并且顺序阀的底端通过回气管与充气囊管的输出端相互连通。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硅胶壳体的左右两外侧壁上分别粘贴有魔术子贴、魔术母贴,且魔术子贴的长度大于魔术母贴的长度。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硅胶壳体与弹性钢箍皆呈“C”型结构,且弹性钢箍远离硅胶壳体的一端皆收缩形成喇叭状。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医用卫生棉布设置有内外两层,且两层医用卫生棉布之间预留有空腔。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充气囊管放置于空腔中,且充气囊管上等间距安装有单向排气阀,所述充气囊管呈波纹状结构,且充气囊管的两端皆竖直延伸至弹性钢箍的上方。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腔组件的内侧面上通过双面胶贴附有医用卫生纱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先在气腔组件的内侧面上贴附一层医用卫生纱布,通过掰开“C”型的硅胶壳体和弹性钢箍,将肢体放入其中,则硅胶壳体自动收缩并使得气腔组件紧贴人体,同时弹性钢箍将两端收紧,此时将魔术子贴拉伸至魔术母贴上即可,从而大大提高了气囊结构的装配效率;2、气泵先通过三通管抽取外部空气,再通过供气管向充气囊管中注入压缩空气,随着气压的逐渐提高,各级单向排气阀逐步导通,使得充气囊管由下而上逐级对肢体施压,最后通过回气管,经由顺序阀再次进入气泵中,此时充气囊管中气压降低,肢体舒张,如此往复,从而实现了气压循环治疗肢体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的俯视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中气腔组件的剖面展开结构示意图。图中:1、硅胶壳体;2、魔术子贴;3、魔术母贴;4、气腔组件;401、医用卫生棉布;402、空腔;403、充气囊管;404、单向排气阀;5、弹性钢箍;6、医用卫生纱布;7、气泵;8、控制面板;9、供气管;10、三通管;11、顺序阀;12、回气管。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包括硅胶壳体1、气腔组件4、弹性钢箍5以及气泵7,硅胶壳体1的内部镶嵌有气腔组件4,且气腔组件4包括医用卫生棉布401、空腔402、充气囊管403以及单向排气阀404;在图2和图3中:气腔组件4的内侧面上通过双面胶贴附有医用卫生纱布6,方便更换;医用卫生棉布401设置有内外两层,且两层医用卫生棉布401之间预留有空腔402,方便安放充气囊管403;充气囊管403放置于空腔402中,且充气囊管403上等间距安装有单向排气阀404,充气囊管403呈波纹状结构,且充气囊管403的两端皆竖直延伸至弹性钢箍5的上方,用于对肢体施压;在图1中:硅胶壳体1的上下两端皆套装有弹性钢箍5,且气腔组件4的上下两端皆延伸至弹性钢箍5中;硅胶壳体1的左右两外侧壁上分别粘贴有魔术子贴2、魔术母贴3,且魔术子贴2的长度大于魔术母贴3的长度,方便收紧并固定;硅胶壳体1与弹性钢箍5皆呈“C”型结构,且弹性钢箍5远离硅胶壳体1的一端皆收缩形成喇叭状,用于自动收紧端部;硅胶壳体1的外部设置有气泵7,该气泵7的型号可为CP-60,且气泵7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8内部单片机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气泵7的外侧壁上安装有控制面板8,该控制面板8的型号可为DL203,气泵7的输出端通过供气管9与充气囊管403的输入端相互连通,气泵7的输入端固定有三通管10,且三通管10的底端安装有顺序阀11,并且顺序阀11的底端通过回气管12与充气囊管403的输出端相互连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在气腔组件4的内侧面上贴附一层医用卫生纱布6,用于与患者肢体直接接触,在使用完后直接撕下并统一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然后通过掰开“C”型的硅胶壳体1和弹性钢箍5,将肢体放入其中,松开双手,则硅胶壳体1自动收缩并使得气腔组件4贴近肢体,同时弹性钢箍5将两端自动收紧,此时再将魔术子贴2拉伸至魔术母贴3上进行粘接,使得气腔组件4牢牢依附于人的肢体上;随后,通过操控控制面板8,使得气泵7启动并稳定输出,则气泵7先通过三通管10抽取外部空气,再通过供气管9向充气囊管403中注入压缩空气,随着气压的逐渐提高,各级单向排气阀404逐步导通,使得充气囊管403由下而上逐级膨胀,隔着医用卫生棉布401、医用卫生纱布6对肢体施压,直至压缩空气进入回气管12,经由顺序阀11再次进入气泵7中,此时充气囊管403中气压降低,肢体舒张,如此往复,即可快速对肢体进行循环治疗。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包括硅胶壳体(1)、气腔组件(4)、弹性钢箍(5)以及气泵(7),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壳体(1)的内部镶嵌有气腔组件(4),且气腔组件(4)包括医用卫生棉布(401)、空腔(402)、充气囊管(403)以及单向排气阀(404),所述硅胶壳体(1)的上下两端皆套装有弹性钢箍(5),且气腔组件(4)的上下两端皆延伸至弹性钢箍(5)中,所述硅胶壳体(1)的外部设置有气泵(7),且气泵(7)的外侧壁上安装有控制面板(8),所述气泵(7)的输出端通过供气管(9)与充气囊管(403)的输入端相互连通,所述气泵(7)的输入端固定有三通管(10),且三通管(10)的底端安装有顺序阀(11),并且顺序阀(11)的底端通过回气管(12)与充气囊管(403)的输出端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包括硅胶壳体(1)、气腔组件(4)、弹性钢箍(5)以及气泵(7),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壳体(1)的内部镶嵌有气腔组件(4),且气腔组件(4)包括医用卫生棉布(401)、空腔(402)、充气囊管(403)以及单向排气阀(404),所述硅胶壳体(1)的上下两端皆套装有弹性钢箍(5),且气腔组件(4)的上下两端皆延伸至弹性钢箍(5)中,所述硅胶壳体(1)的外部设置有气泵(7),且气泵(7)的外侧壁上安装有控制面板(8),所述气泵(7)的输出端通过供气管(9)与充气囊管(403)的输入端相互连通,所述气泵(7)的输入端固定有三通管(10),且三通管(10)的底端安装有顺序阀(11),并且顺序阀(11)的底端通过回气管(12)与充气囊管(403)的输出端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压循环治疗四肢的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壳体(1)的左右两外侧壁上分别粘贴有魔术子贴(2)、魔术母贴(3),且魔术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金鑫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