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嘉兴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40131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以气动肌肉、气动肌肉与气动马达组合两种模式驱动腰关节,以气动肌肉驱动支腿的运动,具有完全模拟人的下肢运动的功能。所述的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主要由气动肌肉、气动马达、椎骨、支架、连接件以及控制系统组成。在腰关节两层中分别采用气动肌肉并联、气动马达与万向节组成具有主动元件的球铰,与气动肌肉组合驱动关节的组合模式;支腿利用杆结构与气动肌肉、气动肌肉肌群组成支腿关节,并且四组支腿安装方向一致,另外四组支腿安装方向一致并且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结构紧凑,灵活性较好、兼顾机电控制实际情况的特点,可用于教学和演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一种具有结构紧凑,灵活性较好、兼顾机电控制实际情况的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
技术介绍
多足仿生机器人是仿生机器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多足机器人分各足协调运动,可以实现爬行、越障、轨迹跟踪等效果。气动肌肉作为一种软体驱动元件,在仿生机器人领域逐渐得到重视。中国专利CN103991490B,申请号:201410223667.8,涉及一种可侧向弯曲和上下弯曲的仿生柔性机体,属于仿生机器人
所述的仿生柔性机体由前机体、后机体、气动人工肌肉组件和仿生脊椎和滑块移动机构构成。气动人工肌肉组件通过滑块移动机构分别与前机体和后机体相连。仿生脊椎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螺钉与前机体和后机体相连。该专利仅仅提出两根气动肌肉对拉组成拮抗肌的四肢动物机器人,仅仅从机器人驱动运动的效果进行研究,算不上真正的仿生机器人。中国专利CN108406741B,申请号:201810129546.5,公开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四肢动物仿生系统,该仿生系统以气动肌肉模拟四肢动物的肌肉驱动脖子、前腿、胸关节、腰关节、后腿的运动,具体为模拟胸头肌、臂头肌、夹肌、胸前浅肌、臂三头肌、腕桡侧伸肌、腕斜伸肌、腕尺侧屈肌、腕桡侧屈肌等作用的气动肌肉驱动脖子、前腿屈伸、收展和环转;模拟后方锯肌、背阔肌驱动胸关节侧向弯曲、俯仰和环转;模拟腹内斜肌、臂中肌驱动腰关节侧向弯曲、俯仰和环转;模拟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等作用的气动肌肉驱动后腿屈伸、收展。该专利在分析马、狗、羊等动物的骨骼肌分布后,结合气动肌肉设计了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四肢动物仿生系统,但是整个系统过于复杂和繁琐,灵活性较差、机电控制难度较大。需要一种具有结构紧凑,灵活性较好、兼顾机电控制实际情况的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紧凑,灵活性较好、兼顾机电控制实际情况的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包括:腰关节一,所述腰关节一的一端设置支腿一和支腿二,另一端设置腰中间支杆一,所述腰中间支杆一依次连接腰关节二、腰中间支杆二、腰关节三,所述腰关节一、腰关节二、腰关节三结构相同,为腰关节,所述腰中间支杆一和腰中间支杆二结构相同,为腰中间支杆,所述腰关节二的一端设置支腿三和支腿四,另一端设置支腿五和支腿六,所述腰关节三相对腰中间支杆二的端部设置支腿七和支腿八,所述支腿一、支腿二、支腿三、支腿四、支腿五、支腿六、支腿七、支腿八结构相同,为支腿,所述支腿一、支腿二、支腿三、支腿四朝向相同,所述支腿五、支腿六、支腿七、支腿八朝向相同,所述支腿一和支腿五朝向相反;所述腰关节的前侧板、椎骨一、椎骨二、椎骨三、椎骨四、椎骨五、中间板依次可转动连接,所述前侧板、中间板之间分别可转动连接腰气动肌肉一、腰气动肌肉二、腰气动肌肉三、腰气动肌肉七、腰气动肌肉八、腰气动肌肉九的两端,所述中间板分别可转动连接腰气动肌肉四、腰气动肌肉五、腰气动肌肉六、支柱、腰气动肌肉十、腰气动肌肉十一、腰气动肌肉十二,所述腰气动肌肉四、腰气动肌肉五、腰气动肌肉六、腰气动肌肉十、腰气动肌肉十一、腰气动肌肉十二分别可转动连接到后侧板,所述支柱固定连接气动马达的转子,所述气动马达的壳体固定连接后侧板;所述支腿的支架一一端固定连接支架五,另一端固定连接前侧板或后侧板,所述支架五可转动连接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可转动连接支架二,所述支架二的端部可转动连接支架三,所述支架三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支架六的端部,所述支架六可转动连接支架七,所述支架二和支架三分别可转动连接支架四,所述支架二、支架四分别可转动连接支腿气动肌肉三、支腿气动肌肉四的两端,所述支架四、支架七分别可转动连接支腿气动肌肉一、支腿气动肌肉五、支腿气动肌肉六、支腿气动肌肉七;计算机,所述计算机分别连接支腿控制系统和腰关节控制系统。所述中间板和支柱通过万向节可转动连接。所述前侧板、中间板、后侧板分别为圆盘。所述腰气动肌肉一、腰气动肌肉二、腰气动肌肉三、腰气动肌肉七、腰气动肌肉八、腰气动肌肉九分别均匀分布在前侧板、中间板的四周,所述腰气动肌肉四、腰气动肌肉五、腰气动肌肉六、腰气动肌肉十、腰气动肌肉十一、腰气动肌肉十二分别均匀分布在中间板、后侧板的四周。所述支柱分别位于中间板、后侧板的中心。所述支架一为U形。所述支架三端部可转动连接到支架二的中部。所述支腿气动肌肉二、支腿气动肌肉三、支腿气动肌肉四组成Z形。所述支腿气动肌肉一可转动连接到支架四的端部,所述支腿气动肌肉五、支腿气动肌肉六、支腿气动肌肉七两两之间夹角为锐角,可转动连接到支架四的中部。所述计算机为控制器,所述腰关节控制系统分别控制腰气动肌肉一、腰气动肌肉二、腰气动肌肉三、腰气动肌肉七、腰气动肌肉八、腰气动肌肉九、腰气动肌肉四、腰气动肌肉五、腰气动肌肉六、腰气动肌肉十、腰气动肌肉十一、腰气动肌肉十二、气动马达;所述支腿控制系统分别控制支腿气动肌肉一、支腿气动肌肉二、支腿气动肌肉三、支腿气动肌肉四、支腿气动肌肉五、支腿气动肌肉六、支腿气动肌肉七。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以气动肌肉、气动肌肉与气动马达组合两种模式驱动腰关节,以气动肌肉驱动支腿的运动,具有完全模拟人的下肢运动的功能。所述的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主要由气动肌肉、气动马达、椎骨、支架、连接件以及控制系统组成。在腰关节两层中分别采用气动肌肉并联、气动马达与万向节组成具有主动元件的球铰,与气动肌肉组合驱动关节的组合模式;支腿利用杆结构与气动肌肉、气动肌肉肌群组成支腿关节,并且四组支腿安装方向一致,另外四组支腿安装方向一致并且相反,保证了整个机器人运动方向的切换。本专利技术专利以气动肌肉和气动马达驱动,具有结构紧凑、结构紧凑,灵活性较好、兼顾机电控制实际情况的特点,可用于教学和演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利用单关节和多关节气动肌肉驱动关节,可以同时实现不同类型的肌肉协同控制关节运动;2.本专利技术利用气动肌肉驱动具有较大的功率/质量比、较好的柔顺性、结构紧凑等优点;3.本专利技术利用气动马达与万向节组成具有主动元件的球铰,与气动肌肉组合驱动关节;4.本专利技术利用杆结构与气动肌肉、气动肌肉肌群组成支腿关节,并且四组支腿安装方向一致,另外四组支腿安装方向一致并且相反,保证了整个机器人运动方向的切换。附图说明图1是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整体机械结构图;图2是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腰关节机械结构图;图3是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支腿机械结构图;图4是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控制系统方框示意图图中:支腿一1、支腿二2、支腿三3、支腿四4、支腿五5、支腿六6、支腿七7、支腿八8、腰关节一9、腰中间支杆一10、腰关节二11、腰中间支杆二12、腰关节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腰关节一(9),所述腰关节一(9)的一端设置支腿一(1)和支腿二(2),另一端设置腰中间支杆一(10),所述腰中间支杆一(10)依次连接腰关节二(11)、腰中间支杆二(12)、腰关节三(13),所述腰关节一(9)、腰关节二(11)、腰关节三(13)结构相同,为腰关节,所述腰中间支杆一(10)和腰中间支杆二(12)结构相同,为腰中间支杆,所述腰关节二(11)的一端设置支腿三(3)和支腿四(4),另一端设置支腿五(5)和支腿六(6),所述腰关节三(13)相对腰中间支杆二(12)的端部设置支腿七(7)和支腿八(8),所述支腿一(1)、支腿二(2)、支腿三(3)、支腿四(4)、支腿五(5)、支腿六(6)、支腿七(7)、支腿八(8)结构相同,为支腿,所述支腿一(1)、支腿二(2)、支腿三(3)、支腿四(4)朝向相同,所述支腿五(5)、支腿六(6)、支腿七(7)、支腿八(8)朝向相同,所述支腿一(1)和支腿五(5)朝向相反;/n所述腰关节的前侧板(20)、椎骨一(21)、椎骨二(22)、椎骨三(23)、椎骨四(24)、椎骨五(27)、中间板(29)依次可转动连接,所述前侧板(20)、中间板(29)之间分别可转动连接腰气动肌肉一(14)、腰气动肌肉二(15)、腰气动肌肉三(16)、腰气动肌肉七(25)、腰气动肌肉八(26)、腰气动肌肉九(28)的两端,所述中间板(29)分别可转动连接腰气动肌肉四(17)、腰气动肌肉五(18)、腰气动肌肉六(19)、支柱(30)、腰气动肌肉十(31)、腰气动肌肉十一(32)、腰气动肌肉十二(33),所述腰气动肌肉四(17)、腰气动肌肉五(18)、腰气动肌肉六(19)、腰气动肌肉十(31)、腰气动肌肉十一(32)、腰气动肌肉十二(33)分别可转动连接到后侧板(34),所述支柱(30)固定连接气动马达(35)的转子,所述气动马达(35)的壳体固定连接后侧板(34);/n所述支腿的支架一(36)一端固定连接支架五(42),另一端固定连接前侧板(20)或后侧板(34),所述支架五(42)可转动连接螺纹杆(37),所述螺纹杆(37)可转动连接支架二(38),所述支架二(38)的端部可转动连接支架三(39),所述支架三(39)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支架六(49)的端部,所述支架六(49)可转动连接支架七(50),所述支架二(38)和支架三(39)分别可转动连接支架四(40),所述支架二(38)、支架四(40)分别可转动连接支腿气动肌肉三(44)、支腿气动肌肉四(45)的两端,所述支架四(40)、支架七(50)分别可转动连接支腿气动肌肉一(41)、支腿气动肌肉五(46)、支腿气动肌肉六(47)、支腿气动肌肉七(48);/n计算机(51),所述计算机(51)分别连接支腿控制系统(52)和腰关节控制系统(5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腰关节一(9),所述腰关节一(9)的一端设置支腿一(1)和支腿二(2),另一端设置腰中间支杆一(10),所述腰中间支杆一(10)依次连接腰关节二(11)、腰中间支杆二(12)、腰关节三(13),所述腰关节一(9)、腰关节二(11)、腰关节三(13)结构相同,为腰关节,所述腰中间支杆一(10)和腰中间支杆二(12)结构相同,为腰中间支杆,所述腰关节二(11)的一端设置支腿三(3)和支腿四(4),另一端设置支腿五(5)和支腿六(6),所述腰关节三(13)相对腰中间支杆二(12)的端部设置支腿七(7)和支腿八(8),所述支腿一(1)、支腿二(2)、支腿三(3)、支腿四(4)、支腿五(5)、支腿六(6)、支腿七(7)、支腿八(8)结构相同,为支腿,所述支腿一(1)、支腿二(2)、支腿三(3)、支腿四(4)朝向相同,所述支腿五(5)、支腿六(6)、支腿七(7)、支腿八(8)朝向相同,所述支腿一(1)和支腿五(5)朝向相反;
所述腰关节的前侧板(20)、椎骨一(21)、椎骨二(22)、椎骨三(23)、椎骨四(24)、椎骨五(27)、中间板(29)依次可转动连接,所述前侧板(20)、中间板(29)之间分别可转动连接腰气动肌肉一(14)、腰气动肌肉二(15)、腰气动肌肉三(16)、腰气动肌肉七(25)、腰气动肌肉八(26)、腰气动肌肉九(28)的两端,所述中间板(29)分别可转动连接腰气动肌肉四(17)、腰气动肌肉五(18)、腰气动肌肉六(19)、支柱(30)、腰气动肌肉十(31)、腰气动肌肉十一(32)、腰气动肌肉十二(33),所述腰气动肌肉四(17)、腰气动肌肉五(18)、腰气动肌肉六(19)、腰气动肌肉十(31)、腰气动肌肉十一(32)、腰气动肌肉十二(33)分别可转动连接到后侧板(34),所述支柱(30)固定连接气动马达(35)的转子,所述气动马达(35)的壳体固定连接后侧板(34);
所述支腿的支架一(36)一端固定连接支架五(42),另一端固定连接前侧板(20)或后侧板(34),所述支架五(42)可转动连接螺纹杆(37),所述螺纹杆(37)可转动连接支架二(38),所述支架二(38)的端部可转动连接支架三(39),所述支架三(39)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支架六(49)的端部,所述支架六(49)可转动连接支架七(50),所述支架二(38)和支架三(39)分别可转动连接支架四(40),所述支架二(38)、支架四(40)分别可转动连接支腿气动肌肉三(44)、支腿气动肌肉四(45)的两端,所述支架四(40)、支架七(50)分别可转动连接支腿气动肌肉一(41)、支腿气动肌肉五(46)、支腿气动肌肉六(47)、支腿气动肌肉七(48);
计算机(51),所述计算机(51)分别连接支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亿姜飞龙曹坚钱苏翔胡红生敖康杨琴张海军汪斌朱海滨程树群李伟荣何琳章璇董睿伊光武陈军委刘睿莹杨德山欧阳青宋玉来钱承殷小亮赵伟陈晟周丽朱荷蕾许聚武杨立娜沈剑英崔文华李心雨尹弟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