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997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涉及汽车制造相关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法降低报废率与批量不良的问题,所述上模的下端设置有落废片,所述落废片与上模设置为贴合,所述落废片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为圆孔状,所述通孔的深度与落废片的厚度设置为一致,所述上模的上端设置有上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设置物矩形板状,所述上固定板与上模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板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镂槽,所述第一镂槽设置为倒“T”状,所述第一镂槽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镂槽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一致,所述第一镂槽的长度与上固定板的长度设置为一致,所述上固定板的下端设置有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设置为矩形板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相关领域,具体为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汽车零件的轻量化及安全系数提升,零部件的原材料选用导致模具开发及产品品质管控的难道加大,对于深拉延零件的成型性,对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四周流料顺畅及机台压力有着至关的因素。而现有的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在进行使用时,常常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流量不畅、外压边力过大会导致零件的开裂及变薄,而压力过少则会导致零件起皱,进而导致零件的报废,生产成本提高,质量风险加大;因此市场急需研制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来帮助人们解决现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无法降低报废率与批量不良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包括上模,所述上模的下端设置有落废片,所述落废片与上模设置为贴合,所述落废片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为圆孔状,所述通孔的深度与落废片的厚度设置为一致。优选的,所述上模的上端设置有上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设置物矩形板状,所述上固定板与上模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板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镂槽,所述第一镂槽设置为倒“T”状,所述第一镂槽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镂槽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一致,所述第一镂槽的长度与上固定板的长度设置为一致。优选的,所述上固定板的下端设置有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设置为矩形板状,所述下固定板的形状大小与上固定板的形状大小设置为一致,所述下固定板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二镂槽,所述第二镂槽设置为倒“T”状,所述第二镂槽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镂槽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一致,所述第二镂槽的长度与下固定板的长度设置为一致,所述第二镂槽的一侧设置有镂孔,所述镂孔设置有多组,所述镂孔每组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第二镂槽之间设置有一组镂孔,所述镂孔的深度与下固定板的厚度设置为一致。优选的,所述上模的下端设置有下模,所述下模与上模设置为贴合,所述下模与上模通过液压杆连接,所述下模的一侧设置有侧固定架,所述侧固定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固定架呈对称布置,所述侧固定架与下模设置为一体状,所述侧固定架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设置有多个,所述连接头与下模设置为一体状,所述下模的底端面设置有上压边,所述上压边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上压边呈矩形四角状布置。优选的,所述上模上设置有间隔板,所述间隔板设置为矩形板状,所述间隔板呈“十”字状布置,所述间隔板与上模设置为一体状,所述间隔板上设置有固定外框,所述固定外框设置为矩形框状,所述固定外框与间隔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外框的内部设置有氮气缸,所述氮气缸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氮气缸呈矩形四角状布置,所述氮气缸与固定外框固定连接,所述氮气缸上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于同一气管,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与氮气缸通过气管与连通管连接,所述气泵与上模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下模上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厚度与下模通过螺柱连接,所述限位板的上端设置有工件槽,所述工件槽的深度与限位板的厚度设置为一致,所述工件槽后端的一侧设置有下压边,所述下压边设置有多个,所述下压边与下模设置为一体状。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使用者可以在落料工序中通过落废片上的通孔来对上模的压料器平衡块进行调整处理;步骤二:再通过连通管所串联的氮气缸来实现对材料的均匀处理,同时通过对其输出的压力表进行观察,即可快速了解压力均匀;步骤三:同时在对工件进行冲压时,则可以通过机台自带的顶缸压边圈形式来实现下模压边处理,同时再通过上模重载氮气缸来实现压料处理;步骤四:最后也可以通过呈上模与下模压边的技术,来保证材料的两个方向走料,进而实现对材料四周流料的顺畅处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专利技术通过落废片与通孔的设置,使用者在对该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进行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在落料工序中通过落废片上的通孔来实现对上模的压料器平衡块进行调整处理,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使用者的使用压力;2、该专利技术通过连通管与氮气缸的设置,使用者在使用该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通过串联连接的氮气缸来实现对流料的流速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压力过少或过小而导致零件产生报废的现象;3、该专利技术通过上模、下模、上压边与下压边的设置,使用者在使用该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通过上模与下模上的上压边与下压边来确保材料向两个方向走料,从而可以防止产生流料不畅的现象,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落废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仰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俯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固定板;2、第一镂槽;3、上模;4、下模;5、下固定板;6、第二镂槽;7、镂孔;8、间隔板;9、固定外框;10、氮气缸;11、连通管;12、气泵;13、落废片;14、通孔;15、侧固定架;16、连接头;17、上压边;18、限位板;19、工件槽;20、下压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包括上模3,上模3的下端设置有落废片13,落废片13与上模3设置为贴合,落废片13上设置有通孔14,通孔14设置为圆孔状,通孔14的深度与落废片13的厚度设置为一致,能够通过各结构的设置,来解决无法降低报废率与批量不良的问题,能够通过落废片13上的通孔14来实现对上模3的压料器平衡块进行调整处理,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使用者的使用压力。进一步,上模3的上端设置有上固定板1,上固定板1设置物矩形板状,上固定板1与上模3固定连接,上固定板1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镂槽2,第一镂槽2设置为倒“T”状,第一镂槽2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第一镂槽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一致,第一镂槽2的长度与上固定板1的长度设置为一致,可以通过上固定板1来实现对上模3的固定连接,同时再通过多个第一镂槽2的设置,来实现对整个装置的散热处理。进一步,上固定板1的下端设置有下固定板5,下固定板5设置为矩形板状,下固定板5的形状大小与上固定板1的形状大小设置为一致,下固定板5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二镂槽6,第二镂槽6设置为倒“T”状,第二镂槽6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第二镂槽6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一致,第二镂槽6的长度与下固定板5的长度设置为一致,第二镂槽6的一侧设置有镂孔7,镂孔7设置有多组,镂孔7每组设置有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包括上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3)的下端设置有落废片(13),所述落废片(13)与上模(3)设置为贴合,所述落废片(13)上设置有通孔(14),所述通孔(14)设置为圆孔状,所述通孔(14)的深度与落废片(13)的厚度设置为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包括上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3)的下端设置有落废片(13),所述落废片(13)与上模(3)设置为贴合,所述落废片(13)上设置有通孔(14),所述通孔(14)设置为圆孔状,所述通孔(14)的深度与落废片(13)的厚度设置为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3)的上端设置有上固定板(1),所述上固定板(1)设置物矩形板状,所述上固定板(1)与上模(3)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板(1)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镂槽(2),所述第一镂槽(2)设置为倒“T”状,所述第一镂槽(2)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镂槽(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一致,所述第一镂槽(2)的长度与上固定板(1)的长度设置为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板(1)的下端设置有下固定板(5),所述下固定板(5)设置为矩形板状,所述下固定板(5)的形状大小与上固定板(1)的形状大小设置为一致,所述下固定板(5)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二镂槽(6),所述第二镂槽(6)设置为倒“T”状,所述第二镂槽(6)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镂槽(6)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一致,所述第二镂槽(6)的长度与下固定板(5)的长度设置为一致,所述第二镂槽(6)的一侧设置有镂孔(7),所述镂孔(7)设置有多组,所述镂孔(7)每组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第二镂槽(6)之间设置有一组镂孔(7),所述镂孔(7)的深度与下固定板(5)的厚度设置为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冲压拉延模内压边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3)的下端设置有下模(4),所述下模(4)与上模(3)设置为贴合,所述下模(4)与上模(3)通过液压杆连接,所述下模(4)的一侧设置有侧固定架(15),所述侧固定架(15)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固定架(15)呈对称布置,所述侧固定架(15)与下模(4)设置为一体状,所述侧固定架(15)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头(16),所述连接头(16)设置有多个,所述连接头(16)与下模(4)设置为一体状,所述下模(4)的底端面设置有上压边(17),所述上压边(17)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上压边(17)呈矩形四角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京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