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唐小毛专利>正文

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9889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包括撑开托、椎体托座、加压杆、手柄、撑压棒、螺母和固定支架,以加压杆作为杠杆的长臂,以撑开托作为杠杆的短臂,以椎体托座作为杠杆的支点,共同构成杠杆结构;加压杆包括主直杆和曲臂杆,主直杆的后端与手柄连接,主直杆的前端与撑开托的后端连接,椎体托座固设在撑开托的后端,且椎体托座的突出于撑开托的下表面;曲臂杆的延伸方向与椎体托座的突出方向位于同侧,曲臂杆设有与撑压棒滑动连接的导向孔,导向孔的中心轴线与主直杆相交;撑压棒的后端设有与螺母连接的外螺纹,撑压棒的前端与固定支架固定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撑开器的力学单一性以及椎弓根切割爆裂、松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脊柱外科临床工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
技术介绍
随着脊柱外科临床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脊柱椎体的退变性滑脱及创伤性椎体滑脱致脊柱正常序列破坏影响神经、或已压迫神经、甚至致神经损伤的疾病,需手术恢复脊柱的生理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目前滑脱(滑移)的椎体通常依靠椎弓根螺钉的提-吊技术复位,该技术存在椎弓根螺钉把持力的限制,致滑移椎体难以复位,甚至致椎弓根螺钉松动、拔除及椎弓根爆裂情况,致手术失败。现有撑开器为单一方向的纵向撑开,主要靠术者的手臂的臂力,撑开支点位于上下椎体的两枚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螺钉对椎弓根存在明显的切割力,容易出现椎弓根爆裂,椎弓根松动。(1)椎体撑开器:是以脊柱相邻上下两椎体同平面为支点的纵向牵开力,使两椎体分离,其作用力对滑脱椎体无明显提、吊作用的直接力学作用,其撑开器的双杆力臂有阻挡操作视野,增加手术风险。(2)“U”型钳撑开器:这种撑开器的设计与椎体撑开器的原理是一致的,在手术中主要是撑开两椎体间隙的作用,滑脱椎体的复位仍然靠椎弓根螺钉的高度差提吊来复位滑脱椎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撑开器的力学单一性以及椎弓根切割爆裂、松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其包括撑开托、椎体托座、加压杆、手柄、撑压棒、螺母和固定支架,其中,以所述加压杆作为杠杆的长臂,以所述撑开托作为杠杆的短臂,以所述椎体托座作为杠杆的支点,共同构成杠杆结构;所述加压杆为y形杆结构,其包括主直杆和曲臂杆,所述主直杆的后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主直杆的前端与所述撑开托的后端连接,所述撑开托的前端上表面设有弧形舌面,所述椎体托座固设在所述撑开托的后端,且所述椎体托座的突出于所述撑开托的下表面;所述曲臂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椎体托座的突出方向位于同侧,所述曲臂杆设有与所述撑压棒滑动连接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直杆相交;所述撑压棒的后端设有与所述螺母连接的外螺纹,所述撑压棒的前端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当所述螺母顶靠所述曲臂杆沿所述撑压棒向前移动时,所述螺母为所述杠杆结构提供力的来源。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螺母为六角螺母,且其两侧分别设有翼状旋柄。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撑压棒的前端为六角柱,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六角柱配合连接的六角孔,所述撑压棒的前端穿过所述六角孔并止于固定支架内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支架的侧部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轴线与所述撑压棒的轴线垂直相交,螺栓穿过所述螺纹孔将所述撑压棒固定在所述六角孔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手术床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撑开托、椎体托座、加压杆、撑压棒、螺母和固定支架均为钢制构件。实施本技术提供的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加压杆作为杠杆的长臂,将撑开托作为杠杆的短臂,将椎体托座作为杠杆的支点,共同构成杠杆结构,使用时,手持手柄控制复位器的方向,将撑开托插入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的间隙中,直至椎体托座抵靠下位椎体的背侧,当螺母顶靠曲臂杆沿撑压棒向前移动时,螺母为上述杠杆结构提供力的来源,加压杆下压,撑开托上提,并在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背部肌群竖脊肌产生弓弦效应的约束下,使脊柱的上位椎体产生向上、向后的位移,而下位椎体相对地产生向下、向前的位移;可见,本技术通过杠杆原理,能够使脊柱相邻的两个椎体产生两个方向位移,纵向(即前后方向)的分离使椎间隙得到撑开,垂直方向的上下位移完成滑脱椎体的复位,进而有效解决传统撑开器的力学单一性问题;而且在复位手术过程中,复位器是直接置入椎体间,单杠杆力臂对操作视野无明显遮挡,可准确观察神经根及脊髓的形态,减少手术操作副损伤,作用力直接,对上下椎体的椎弓根无任何影响,能够确保椎体复位后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不受影响,进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椎弓根切割爆裂及松动问题。此外,撑开托的前端采用弧形舌面设计,能够增加椎体终板的接触面,减小压强,防止终板的塌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其包括撑开托1、椎体托座2、加压杆3、手柄4、撑压棒5、螺母6和固定支架7,其中,以所述加压杆3作为杠杆的长臂,以所述撑开托1作为杠杆的短臂,以所述椎体托座2作为杠杆的支点,共同构成杠杆结构;所述加压杆3为y形杆结构,其包括主直杆31和曲臂杆32,所述主直杆31的后端与所述手柄4连接,所述主直杆31的前端与所述撑开托1的后端连接,所述撑开托1的前端上表面设有弧形舌面11,所述椎体托座2固设在所述撑开托1的后端,且所述椎体托座2的突出于所述撑开托1的下表面;所述曲臂杆3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椎体托座2的突出方向位于同侧,所述曲臂杆32设有与所述撑压棒5滑动连接的导向孔33,所述导向孔33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直杆31相交;所述撑压棒5的后端设有与所述螺母6连接的外螺纹51,所述撑压棒5的前端与所述固定支架7固定连接;当所述螺母6顶靠所述曲臂杆32沿所述撑压棒5向前移动时,所述螺母6为所述杠杆结构提供力的来源。其中,所述固定支架7固定在手术床上,使杠杆力臂保持稳定。使用时,手持手柄4控制复位器的方向,将撑开托1插入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的间隙中,直至椎体托座2抵靠下位椎体的背侧,当螺母6顶靠曲臂杆32沿撑压棒5向前移动时,螺母6为上述杠杆结构提供力的来源,加压杆3下压,撑开托1上提,并在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背部肌群竖脊肌产生弓弦效应的约束下,使脊柱的上位椎体产生向上、向后的位移,而下位椎体相对地产生向下、向前的位移;可见,本技术通过杠杆原理,能够使脊柱相邻的两个椎体产生两个方向位移,纵向(即前后方向)的分离使椎间隙得到撑开,垂直方向的上下位移完成滑脱椎体的复位,进而有效解决传统撑开器的力学单一性问题;而且在复位手术过程中,复位器是直接置入椎体间,单杠杆力臂对操作视野无明显遮挡,可准确观察神经根及脊髓的形态,减少手术操作副损伤,作用力直接,对上下椎体的椎弓根无任何影响,能够确保椎体复位后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不受影响,进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椎弓根切割爆裂及松动问题。此外,撑开托1的前端采用弧形舌面设计,能够增加椎体终板的接触面,减小压强,防止终板的塌陷。示例性的,所述螺母6为六角螺母,且其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撑开托、椎体托座、加压杆、手柄、撑压棒、螺母和固定支架,其中,以所述加压杆作为杠杆的长臂,以所述撑开托作为杠杆的短臂,以所述椎体托座作为杠杆的支点,共同构成杠杆结构;所述加压杆为y形杆结构,其包括主直杆和曲臂杆,所述主直杆的后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主直杆的前端与所述撑开托的后端连接,所述撑开托的前端上表面设有弧形舌面,所述椎体托座固设在所述撑开托的后端,且所述椎体托座的突出于所述撑开托的下表面;所述曲臂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椎体托座的突出方向位于同侧,所述曲臂杆设有与所述撑压棒滑动连接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直杆相交;所述撑压棒的后端设有与所述螺母连接的外螺纹,所述撑压棒的前端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当所述螺母顶靠所述曲臂杆沿所述撑压棒向前移动时,所述螺母为所述杠杆结构提供力的来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脊柱椎体间撑开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撑开托、椎体托座、加压杆、手柄、撑压棒、螺母和固定支架,其中,以所述加压杆作为杠杆的长臂,以所述撑开托作为杠杆的短臂,以所述椎体托座作为杠杆的支点,共同构成杠杆结构;所述加压杆为y形杆结构,其包括主直杆和曲臂杆,所述主直杆的后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主直杆的前端与所述撑开托的后端连接,所述撑开托的前端上表面设有弧形舌面,所述椎体托座固设在所述撑开托的后端,且所述椎体托座的突出于所述撑开托的下表面;所述曲臂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椎体托座的突出方向位于同侧,所述曲臂杆设有与所述撑压棒滑动连接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直杆相交;所述撑压棒的后端设有与所述螺母连接的外螺纹,所述撑压棒的前端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当所述螺母顶靠所述曲臂杆沿所述撑压棒向前移动时,所述螺母为所述杠杆结构提供力的来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建华唐小毛
申请(专利权)人:唐小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