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9236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包括芯片U1、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电阻RV1,所述电阻RV1的一端连接电容C4、电容C5、电阻R6、保险丝F1、电阻R4和输出端L,保险丝F1的另一端连接220V市电,电容C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7连接耳机D1的阴极和二极管ZD1的阳极,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三极管Q1的基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采用轻触开关作为控制元件,控制非常简单,整个电路的电子元件使用量很少,性能稳定,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
本技术涉及调光器
,具体是一种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
技术介绍
调光器是用于改变照明装置中光源的光通量、调节照度水平的一种电气装置。大容量并构成系统的称为调光装置。它的基本原理是改变输入光源的电流有效值以达到调光的目的。目前市面上主要是旋钮式调光器,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包括芯片U1、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电阻RV1,所述电阻RV1的一端连接电容C4、电容C5、电阻R6、保险丝F1、电阻R4和输出端L,保险丝F1的另一端连接220V市电,电容C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7连接耳机D1的阴极和二极管ZD1的阳极,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电容C8和芯片U1的脚5,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轻触开关S1、电阻R10、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2、电容C3、电阻R3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ZD1的阴极、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V1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6和220V交流电的另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和三极管Q3的基极,轻触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脚6,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脚2,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的另一点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和双向晶闸管Q2的控制极,芯片U1的脚4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和电容C9,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双向晶闸管Q2的一个主电极、NTC电阻和芯片U1的脚1,双向晶闸管Q2的另一个主电极连接电感L1,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电容C1和输出端N,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NTC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1和电阻R12,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0和芯片U1的脚3,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2和芯片U1的脚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二极管ZD1为稳压二极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S805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双向晶闸管Q2的型号为BT1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采用轻触开关作为控制元件,控制非常简单,整个电路的电子元件使用量很少,性能稳定,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一种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包括芯片U1、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电阻RV1,所述电阻RV1的一端连接电容C4、电容C5、电阻R6、保险丝F1、电阻R4和输出端L,保险丝F1的另一端连接220V市电,电容C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7连接耳机D1的阴极和二极管ZD1的阳极,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电容C8和芯片U1的脚5,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轻触开关S1、电阻R10、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2、电容C3、电阻R3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ZD1的阴极、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V1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6和220V交流电的另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和三极管Q3的基极,轻触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脚6,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脚2,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的另一点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和双向晶闸管Q2的控制极,芯片U1的脚4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和电容C9,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双向晶闸管Q2的一个主电极、NTC电阻和芯片U1的脚1,双向晶闸管Q2的另一个主电极连接电感L1,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电容C1和输出端N,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NTC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1和电阻R12,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0和芯片U1的脚3,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2和芯片U1的脚8。本电路中的RV1和C4用来抑制EMC问题,交流电经C5,R7阻容限流,再经M7半波整流,ZD1稳压约3.3V送入U1的Pin1作U1的供电。U1的Pin2输出控制信号经Q3的基极限流电阻R9加到Q3的基极上,用以控制Q3的导通程度,从而改变由C3,C6,R8组成的RC切相电路。利用它们的RC的时间常数的改变控制双向可控硅的触发信号的相位,当Q3的导通程度较好时,相当于R值较少,RC时间常数较少,触发信号的相移得较少,因此负载获得较大的电功率;当Q3的导通程度较差时,相当于R值较大,RC时间常数较大,触发信号的相移较大,因此负载获得较少的电功率。为了提高效率,因用了双向可控硅,交流电正弦波切相时必经过零点,即到了180度时,由于电压为零。这时灯会灭,需增加过零点检测电路。保证调光过零时不会灭灯。由R6,R1,Q1组成的过零检测电路,把过零的信号送回U1的pin5,从而通过U1的算法由U1的Pin2控制输出,保证可控硅过零依然导通。R6,R1,R3分压提供Q1的基极偏置电流。D2是保护二极管,保证Q1的PN结不反偏。C7滤高频信号,提供可靠供电给U1,NTC过热时阻值改变,令R11,R12送入IC的Pin3电压信号改变。从而控制IC的pin2。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二极管ZD1为稳压二极管。三极管Q1的型号为S8050。双向晶闸管Q2的型号为BT131。上述元件皆为通用性很强的元件,性能稳定,价格低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包括芯片U1、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电阻RV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V1的一端连接电容C4、电容C5、电阻R6、保险丝F1、电阻R4和输出端L,保险丝F1的另一端连接220V市电,电容C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7连接耳机D1的阴极和二极管ZD1的阳极,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电容C8和芯片U1的脚5,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轻触开关S1、电阻R10、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2、电容C3、电阻R3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ZD1的阴极、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V1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6和220V交流电的另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和三极管Q3的基极,轻触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脚6,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脚2,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8,电阻R8的另一点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和双向晶闸管Q2的控制极,芯片U1的脚4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和电容C9,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双向晶闸管Q2的一个主电极、NTC电阻和芯片U1的脚1,双向晶闸管Q2的另一个主电极连接电感L1,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电容C1和输出端N,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NTC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1和电阻R12,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0和芯片U1的脚3,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2和芯片U1的脚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触式线上调光器电路,包括芯片U1、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电阻RV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V1的一端连接电容C4、电容C5、电阻R6、保险丝F1、电阻R4和输出端L,保险丝F1的另一端连接220V市电,电容C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7连接耳机D1的阴极和二极管ZD1的阳极,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电容C8和芯片U1的脚5,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轻触开关S1、电阻R10、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2、电容C3、电阻R3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ZD1的阴极、电容C4的另一端、电阻RV1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6和220V交流电的另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和三极管Q3的基极,轻触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脚6,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脚2,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昌雄蔡洁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