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8801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包括增压泵、密度流量传感器、控制模算单元、排放阀、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密度流量传感器位于增压泵的输出口一侧;增压泵、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排放阀串联连通组成一旁通支路,旁通支路与酯化反应的工艺主管道并联连通;旁通支路包括上游连接管和下游连接管增压泵、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排放阀安装在上游连接管与下游连接管之间;上游阀门安装在上游连接管上,下游阀门安装在下游连接管上;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控制模算单元之间通信连接。由于旁通支路与工艺主管道并联连通,当旁通支路中的器件出现故障时,可以关闭增压泵、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在线维修酯化率分析装置,使其维护过程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
本技术涉及酯化率测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
技术介绍
在酯化反应过程中需要使用酯化率分析装置对物料的酯化率进行监测。现有的酯化率分析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齿轮泵1、密度流量传感器2和控制模算单元3,齿轮泵1和密度流量传感器2均安装在工艺主管道6上,工艺主管道6连接在酯化一釜7和酯化二釜8之间,控制模算单元3安装在中控室。中控室还设置有项目集散控制系统4和操作站5,密度流量传感器2、控制模算单元3、项目集散控制系统4和操作站5之间通过电源线和信号线依次连接。在测量时,利用齿轮泵1提高泵后压力,来防止气液两相的发生;密度流量传感器2位于齿轮泵1的输出口一侧,即泵后位置,密度流量传感器2将测得的密度、流量和温度发送给控制模算单元3,控制模算单元3根据接收到的密度、流量和温度以及预设的酯化率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酯化率。然而,现有的酯化率分析装置安装在工艺的主管6上,当齿轮泵1或密度流量传感器2出现故障时,无法进行在线维修,必须将生产停止后才能对齿轮泵1或密度流量传感器2进行维修。有的酯化反应是“一拖二”或“一拖三”的工艺,反应釜的下游可能带两条或三条生产线,如果为了维修酯化率分析装置而停止生产,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酯化率分析装置不能进行在线维修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所述酯化率分析装置包括增压泵、密度流量传感器、控制模算单元、排放阀、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位于所述增压泵的输出口一侧;所述增压泵、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排放阀串联连通组成一旁通支路,所述旁通支路用于与酯化反应的工艺主管道并联连通;所述旁通支路包括上游连接管和下游连接管,所述旁通支路内的物料从所述上游连接管向所述下游连接管流动,所述增压泵、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排放阀安装在所述上游连接管与所述下游连接管之间;所述上游阀门安装在所述上游连接管上,所述下游阀门安装在所述下游连接管上;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算单元之间通信连接。可选的,所述旁通支路所使用的各段连接管的通径相等并且小于所述工艺主管道的通径;所述增压泵、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排放阀的口径规格均与所述连接管的通径相匹配。可选的,所述旁通支路还包括压力变送器和调节阀,所述压力变送器和所述调节阀依次串联连通在所述增压泵的输出口一侧。可选的,所述增压泵为齿轮泵。可选的,所述上游阀门和所述下游阀门均为三通阀,所述上游阀门安装在所述上游连接管与所述工艺主管道的并联节点位置,所述下游阀门安装在所述下游连接管与所述工艺主管道的并联节点位置。可选的,所述三通阀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开关阀;所述第一端口的通径和所述第二端口的通径相等,所述第三端口的通径小于所述第一端口的通径;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酯化反应的工艺主管道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旁通支路连通。可选的,所述连接管为双层的夹套管,所述夹套管的内层与所述工艺主管道连通,所述夹套管的外层与用于加热的热媒管道连通。可选的,所述热媒管道包括热媒输入口和热媒输出口;所述旁通支路两端的所述夹套管的外层分别设置有热媒导入口和热媒导出口;所述热媒输入口与所述热媒导入口连通,所述热媒输出口与所述热媒导出口连通。可选的,所述热媒输入口和所述热媒输出口分别设置一个热媒截止阀。可选的,当所述旁通支路与所述工艺主管道并联完成后,所述排放阀安装在所述旁通支路距离地面最近的管道位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旁通支路与酯化反应的工艺主管道并联连通,当旁通支路中的器件出现故障时,可以关闭增压泵、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在线维修酯化率分析装置,使其维护过程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设置在现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管道内的箭头表示物料流动方向;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设置在中控室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设置在现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管道内的箭头表示物料流动方向。[附图标记说明如下]:齿轮泵-1、密度流量传感器-2、控制模算单元-3、项目集散控制系统-4、操作站-5、工艺主管道-6、酯化一釜-7、酯化二釜-8;增压泵-101、密度流量传感器-102、排放阀-103、上游阀门104、下游阀门-105、压力变送器-106、调节阀-107、旁通支路-10;工艺主管道-11;酯化一釜-12;酯化二釜-1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参考图3所示,本实新型提供了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包括增压泵101、密度流量传感器102、控制模算单元、排放阀103、上游阀门104和下游阀门105;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102位于所述增压泵101的输出口一侧;所述增压泵101、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102和所述排放阀103串联连通组成一旁通支路10,所述旁通支路10用于与酯化反应的工艺主管道11并联连通;所述旁通支路10包括上游连接管和下游连接管,所述旁通支路10内的物料从所述上游连接管向所述下游连接管流动,所述增压泵101、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102和所述排放阀103安装在所述上游连接管与所述下游连接管之间;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102和所述控制模算单元之间通信连接。其中,所述增压泵101可以是齿轮泵或柱塞泵,增压泵101的作用是对高温液体加压,防止物料发生气液两相而导致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102的测量结果波动;所述上游阀门104和所述下游阀门105可以设置在所述旁通支路10与酯化反应的工艺主管道11的并联交点处;所述上游阀门104和所述下游阀门105也可以设置在距离该交点一段距离的所述旁通支路10的两侧,即所述上游阀门104可以安装在所述上游连接管中间的任一位置,所述下游阀门105可以安装在所述下游连接管中间的任一位置,所述上游连接管,所述上游连接管的进料口可以通过三通接头与工艺主管道11并联连通,所述下游连接管的出料口可以通过三通接头与工艺主管道11并联连通;工艺主管道11连接在酯化一釜12和酯化二釜13之间。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旁通支路10与酯化反应的工艺主管道11并联连通,当旁通支路10中的器件出现故障时,可以关闭增压泵101、上游阀门104和下游阀门105,在线维修酯化率分析装置,使其维护过程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可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旁通支路10所使用的各段连接管的通径相等并且小于所述工艺主管道11的通径;所述增压泵101、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102和所述排放阀103的口径规格均与所述连接管的通径相匹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率分析装置包括增压泵、密度流量传感器、控制模算单元、排放阀、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n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位于所述增压泵的输出口一侧;/n所述增压泵、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排放阀串联连通组成一旁通支路,所述旁通支路用于与酯化反应的工艺主管道并联连通;/n所述旁通支路包括上游连接管和下游连接管,所述旁通支路内的物料从所述上游连接管向所述下游连接管流动,所述增压泵、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排放阀安装在所述上游连接管与所述下游连接管之间;/n所述上游阀门安装在所述上游连接管上,所述下游阀门安装在所述下游连接管上;/n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算单元之间通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率分析装置包括增压泵、密度流量传感器、控制模算单元、排放阀、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
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位于所述增压泵的输出口一侧;
所述增压泵、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排放阀串联连通组成一旁通支路,所述旁通支路用于与酯化反应的工艺主管道并联连通;
所述旁通支路包括上游连接管和下游连接管,所述旁通支路内的物料从所述上游连接管向所述下游连接管流动,所述增压泵、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排放阀安装在所述上游连接管与所述下游连接管之间;
所述上游阀门安装在所述上游连接管上,所述下游阀门安装在所述下游连接管上;
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算单元之间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支路所使用的各段连接管的通径相等并且小于所述工艺主管道的通径;所述增压泵、所述密度流量传感器和所述排放阀的口径规格均与所述连接管的通径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支路还包括压力变送器和调节阀,所述压力变送器和所述调节阀依次串联连通在所述增压泵的输出口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泵为齿轮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酯化率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孚凌自动化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