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8157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包括筒体和套管,所述筒体和套管通过上端盖连接,所述套管内设置齿条,且在所述套管上设置开口,且所述齿条始终在开口处露出,所述筒体内设置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上端盖与齿条连接,同时所述活塞杆在筒体内连接有驱动组件,并能驱动所述齿条沿套管内壁发生移动,所述活塞杆与上端盖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U型密封圈和防尘圈,所述U型密封圈的开口朝向筒体,所述防尘圈设置在U型密封圈与齿条之间。通过密封组件的设置,保证了活塞杆移动过程中的密封效果,实现活塞杆驱动齿条的来回移动,进而实现回转油缸的回转,保证了整个回转油缸过程中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
本技术涉及回转油缸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型的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
技术介绍
回转油缸是一种装配紧密的配件,它在很小的空间里运用液压集合了非常高的扭矩。尽管动力很高但是他们仍然可以精确容易地控制,回转油缸已经成功地应用在了几乎所有要求有限旋转运动且要大扭矩的领域。回转油缸,顾名思义,依靠液压油来实现回转,现有的回转油缸,活塞杆通过O型密封圈密封连接,但是,在活塞杆的移动过程中,会发生密封圈的磨损,导致密封性降低,很容易发生液压油的泄漏,导致回转速度慢,或回转失效等现象,进而影响回转油缸的工作效果。因此本技术专利技术人,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旨在专利技术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包括筒体和套管,所述筒体和套管通过上端盖连接,所述套管内设置齿条,且在所述套管上设置开口,且所述齿条始终在开口处露出,所述筒体内设置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上端盖与齿条连接,同时所述活塞杆在筒体内连接有驱动组件,并能驱动所述齿条沿套管内壁发生移动,所述活塞杆与上端盖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U型密封圈和防尘圈,所述U型密封圈的开口朝向筒体,所述防尘圈设置在U型密封圈与齿条之间。优选地,所述上端盖内平行设置有至少两个槽,槽内供所述U型密封圈与防尘圈设置。保证U型密封圈与防尘圈的稳定设置,且保证能与活塞杆进行紧密接触,达到密封连接的效果。优选地,所述上端盖与活塞杆之间还设置有耐磨套,所述耐磨套的一侧设置有挡圈,所述挡圈能固定所述耐磨套。选择高纯度工程塑料耐磨套,耐磨套的设置,能减缓活塞杆与上端盖的摩擦,同时挡圈能保证耐磨套设置在上端盖上,防止出现耐磨套的移动。优选地,在所述耐磨套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O型圈,且所述第一O型圈抵靠在上端盖、耐磨套与活塞杆之间。即保证了活塞杆与上端盖之间的密封性。优选地,所述上端盖的两侧分别设置凸台,且所述凸台分别插入筒体和套管内。即凸台的设置,保证了上端盖与两侧的筒体与套管连接的稳定。优选地,在所述筒体内的凸台与筒体的内壁接触的位置还设置有第二O型圈。第二O型圈的设置,保证了筒体内的液压油不会发生泄漏至筒体外侧。优选地,所述筒体的两侧分别由左端盖和上端盖固定,所述筒体内为驱动腔,所述驱动腔内设置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活塞头,所述活塞头设置在活塞杆上,所述活塞头与驱动腔的内部紧密接触,所述活塞头能将驱动腔分隔成两部分,且所述活塞头两侧的驱动腔分别供液压油通入。通过调整两侧液压油的变化,实现两组液压油对活塞杆的驱动,进而带动齿条发生移动。优选地,所述左端盖和上端盖上均设置有进油通道,所述进油通道能分别将液压油通入活塞头隔开的驱动腔两部分内。即实现了液压油驱动活塞杆的移动。优选地,所述活塞头上还设置有U型圈,且所述U型圈设置两个,且所述U型圈位于活塞头与筒体内壁之间,且两个所述U型圈的开口分别朝向左端盖与上端盖。即左侧的U型圈朝向左端盖,右侧的U型圈朝向上端盖,当液压油通入时,即使发生泄漏,也能通过U型圈的开口进行液压油的收集,液压油撑开U型圈,达到再密封的效果。优选地,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有上端盖和右端盖连接。保证了套管连接的稳定。本技术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密封组件的设置,保证了活塞杆移动过程中的密封效果,实现活塞杆驱动齿条的来回移动,进而实现回转油缸的回转,保证了整个回转油缸过程中的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活塞头与筒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筒体,2-套管,3-上端盖,4-齿条,5-活塞杆,6-驱动组件,7-密封组件,8-耐磨套,9-挡圈,10-第一O型圈,11-第二O型圈,12-左端盖,13-右端盖,101-驱动腔,201-开口,301-凸台,601-活塞头,602-进油通道,603-U型圈,701-U型密封圈,702-防尘塞。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见附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5的回转油缸,包括筒体1和套管2,筒体1和套管2通过上端盖3连接,套管2内设置齿条4,且在套管2上设置开口201,且齿条4始终在开口201处露出,筒体1内设置活塞杆5,活塞杆5穿过上端盖3与齿条4连接,同时活塞杆5在筒体1内连接有驱动组件6,并能驱动齿条4沿套管2内壁发生移动,活塞杆5与上端盖3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密封组件7,密封组件7包括U型密封圈701和防尘圈702,U型密封圈701的开口201朝向筒体1,防尘圈702设置在U型密封圈701与齿条4之间。上端盖3内平行设置有至少两个槽,槽内供U型密封圈701与防尘圈702设置。保证U型密封圈701与防尘圈702的稳定设置,且保证能与活塞杆5进行紧密接触,达到密封连接的效果。上端盖3与活塞杆5之间还设置有耐磨套8,耐磨套8的一侧设置有挡圈9,挡圈9能固定耐磨套8。选择高纯度工程塑料耐磨套8,耐磨套8的设置,能减缓活塞杆5与上端盖3的摩擦,同时挡圈9能保证耐磨套8设置在上端盖3上,防止出现耐磨套8的移动。在耐磨套8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O型圈,且第一O型圈10抵靠在上端盖3、耐磨套8与活塞杆5之间。即保证了活塞杆5与上端盖3之间的密封性。上端盖3的两侧分别设置凸台301,且凸台301分别插入筒体1和套管2内。即凸台301的设置,保证了上端盖3与两侧的筒体1与套管2连接的稳定。在筒体1内的凸台301与筒体1的内壁接触的位置还设置有第二O型圈11。第二O型圈11的设置,保证了筒体1内的液压油不会发生泄漏至筒体1外侧。筒体1的两侧分别由左端盖12和上端盖3固定,筒体1内为驱动腔101,驱动腔101内设置驱动组件6,驱动组件6包括活塞头601,活塞头601设置在活塞杆5上,活塞头601与驱动腔101的内部紧密接触,活塞头601能将驱动腔101分隔成两部分,且活塞头601两侧的驱动腔101分别供液压油通入。通过调整两侧液压油的变化,实现两组液压油对活塞杆5的驱动,进而带动齿条4发生移动。左端盖12和上端盖3上均设置有进油通道602,进油通道602能分别将液压油通入活塞头601隔开的驱动腔101两部分内。即实现了液压油驱动活塞杆5的移动。活塞头601上还设置有U型圈603,且U型圈603设置两个,且U型圈603位于活塞头601与筒体1内壁之间,且两个U型圈603的开口201分别朝向左端盖12与上端盖3。即左侧的U型圈603朝向左端盖12,右侧的U型圈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包括筒体和套管,所述筒体和套管通过上端盖连接,所述套管内设置齿条,且在所述套管上设置开口,且所述齿条始终在开口处露出,所述筒体内设置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上端盖与齿条连接,同时所述活塞杆在筒体内连接有驱动组件,并能驱动所述齿条沿套管内壁发生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与上端盖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U型密封圈和防尘圈,所述U型密封圈的开口朝向筒体,所述防尘圈设置在U型密封圈与齿条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包括筒体和套管,所述筒体和套管通过上端盖连接,所述套管内设置齿条,且在所述套管上设置开口,且所述齿条始终在开口处露出,所述筒体内设置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上端盖与齿条连接,同时所述活塞杆在筒体内连接有驱动组件,并能驱动所述齿条沿套管内壁发生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与上端盖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U型密封圈和防尘圈,所述U型密封圈的开口朝向筒体,所述防尘圈设置在U型密封圈与齿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盖内平行设置有至少两个槽,槽内供所述U型密封圈与防尘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盖与活塞杆之间还设置有耐磨套,所述耐磨套的一侧设置有挡圈,所述挡圈能固定所述耐磨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耐磨套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O型圈,且所述第一O型圈抵靠在上端盖、耐磨套与活塞杆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高密封性活塞杆的回转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盖的两侧分别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磊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萨姆特液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