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除面料表面贴膜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836960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布料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去除面料表面贴膜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方法包括将试样与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混合,加热震荡,每克试样加入100‑150ml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加热温度为20‑90℃,试样选自锦纶、聚酯纤维、棉和聚酯纤维的混纺物、粘纤和聚酯纤维的混纺物、绵羊毛和粘纤和聚酯纤维的混纺物。纺织品种类、组成、比例与溶剂产生相互作用,在特定的反应时间、温度条件下处理,产生最佳去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去除面料表面贴膜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布料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去除面料表面贴膜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纺织品成分分析的目标是对所含纤维的定性和定量。日常检测中常用的定性手段有显微镜观察法、燃烧法、溶解法;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则是经定性鉴定后,选择适当试剂溶解去除一种或几种组分,将不溶纤维烘干、称重,从而计算出各组分纤维的百分含量。面料贴膜或涂层后在成分分析上有一定困难,不仅定性初期无法分析织物组织结构、显微镜下难以清晰观察纤维的纵截面和横截面、燃烧现象和燃烧气味失真,而且在定量时导致纤维定量发生不定的偏差。定量时,有些薄膜和可溶解纤维均溶解于成分分析使用的化学试剂,有些薄膜和不溶纤维均不溶解于成分分析使用的化学试剂,有些薄膜涂层会阻止溶剂的渗透而使纤维溶解不彻底,这几种情况都会导致测试结果偏大或偏小,甚至定量超出标准规定的偏差范围。因此去除面料上的贴膜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去除面料表面贴膜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试样与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混合,加热震荡,每克试样加入100-150ml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加热温度为20-90℃;/n所述试样选自锦纶、聚酯纤维、棉-聚酯纤维的混纺物、粘纤-聚酯纤维的混纺物、绵羊毛-粘纤-聚酯纤维的混纺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去除面料表面贴膜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试样与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混合,加热震荡,每克试样加入100-150ml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加热温度为20-90℃;
所述试样选自锦纶、聚酯纤维、棉-聚酯纤维的混纺物、粘纤-聚酯纤维的混纺物、绵羊毛-粘纤-聚酯纤维的混纺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面料表面贴膜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克试样加入100ml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
优选地,加热温度为20-70℃,进一步优选为20℃;
优选地,加热反应时间为20-30min;
优选地,震荡次数为3-7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面料表面贴膜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棉和聚酯纤维的混纺物成分为60%棉和40%聚酯纤维,质量百分数;
优选地,粘纤和聚酯纤维的混纺物成分为35%粘纤和65%聚酯纤维,质量百分数;
优选地,绵羊毛和粘纤和聚酯纤维的混纺物成分为50%绵羊毛、20%粘纤和30%聚酯纤维,质量百分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面料表面贴膜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预处理步骤:将试样放在索氏萃取器内,萃取,每小时至少循环6-8次,待试样中的萃取剂挥发后,把试样浸入冷水中浸泡,再在热水中浸泡,搅拌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娟孙剑涛张元李文川张雪燕红雁孙欣王永正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