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6754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镜,包括透镜主体,透镜主体上通过凹陷形成进光腔,进光腔包括光腔底面和四个平直,且周向依次连接的光腔侧面,透镜主体上还包括与光腔底面位置相对的出光面,透镜主体还包括分别以透镜主体中轴线为对称点,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均位于光腔底面和出光面之间;以透镜主体的中轴线和光腔侧面自由端边沿所在平面的交点作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透镜,混合调控光线,发光面发光均匀,无明显暗区。无需常规导光结构的混光,减少透镜的整体厚度,有利于透镜的加工成型,减少光线在透镜中的光程损耗,进一步提高光效,还便于拼装组合使用,通用性强,应用面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灯具
,特别涉及一种透镜。
技术介绍
透镜在灯具中作为一种重要的附属配件,具有改变光路,聚合光线,设置光通等重大作用。因此,通过设计及优化设计透镜给灯具带来照射效果的改变是巨大的。进而,对光学透镜的优化和设计也是光学应用方案所追求的进步。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提供一种透镜,满足更好的使用效果,方案如下:一种透镜,包括透镜主体,所述透镜主体上通过凹陷形成进光腔,所述进光腔包括光腔底面和四个平直,且周向依次连接的光腔侧面,所述透镜主体上还包括与所述光腔底面位置相对的出光面,所述透镜主体还包括分别以所述透镜主体中轴线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的一对第一反射面和一对第二反射面,一对第一反射面和一对第二反射面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均位于所述光腔底面和出光面之间;以所述透镜主体的中轴线和所述光腔侧面自由端边沿所在平面的交点作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且,所述光腔底面所在的方程为:z=-0.0112x3+0.1005x2-0.0031x+A,A为常数;所述第一反射面所在的方程为:z=-0.0027x3+0.1349x2-0.2103x-B,B为常数;所述第二反射面所在的方程为:z=8.0284y-C,C为常数。进一步,相邻的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连接为一体。进一步,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光腔侧面自由端边沿。>进一步,所述常数A范围为3.9-4.1;所述常数B范围为2.2-2.4;所述常数C范围为27.8-28.2。进一步,所述出光面包括若干个相同的出光面单元,该出光面单元周向呈正多边形状,且所述出光面单元向外部凸出。进一步,所述第二反射面为电镀镜面反射平面。进一步,还包括一对定位卡扣,且该两个定位卡扣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反射面,且错位设置,两个所述定位卡扣以所述透镜主体中轴线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所述定位卡扣一端连接到靠近所述出光面位置,另一端作为自由端向所述进光腔一侧延伸。进一步,所述透镜主体和定位卡扣均采用聚碳酸酯制成,且一体形成。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构思新颖、设计合理,且便于使用,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透镜,混合调控光线,发光面发光均匀,无明显暗区。无需常规导光结构的混光,减少透镜的整体厚度,有利于透镜的加工成型,减少光线在透镜中的光程损耗,进一步提高光效,还便于拼装组合使用,通用性强,应用面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一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一光路分析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一光路分析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一光路分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进一步优选说明:参考图1-图7,一种透镜,具有透镜主体100,透镜主体100上通过凹陷形成进光腔110,进光腔110包括光腔底面111和四个平直,且周向依次连接的光腔侧面112,透镜主体100上还包括与光腔底面111位置相对的出光面120,透镜主体100还包括分别以透镜主体100中轴线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的一对第一反射面130和一对第二反射面140,一对第一反射面130和一对第二反射面140周向间隔设置,第一反射面130和第二反射面140均位于光腔底面111和出光面120之间;以透镜主体100的中轴线和光腔侧面112自由端边沿所在平面的交点作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且,光腔底面111所在的方程为:z=-0.0112x3+0.1005x2-0.0031x+A,A为常数;第一反射面130所在的方程为:z=-0.0027x3+0.1349x2-0.2103x-B,B为常数;第二反射面140所在的方程为:z=8.0284y-C,C为常数。在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相邻的第一反射面130和第二反射面140连接为一体。在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一反射面130和第二反射面140的一端连接到出光面120,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到光腔侧面112自由端边沿。在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常数A范围为3.9-4.1;常数B范围为2.2-2.4;常数C范围为27.8-28.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种具体产品的具体参数中,A值为3.9969,B值为2.2711,C值为28.0096,z=-0.0112x3+0.1005x2-0.0031x+A方程中,x的范围为0≤x<2.8,相关系数为0.9998;z=-0.0027x3+0.1349x2-0.2103x-B方程中,x的范围为0≤x≤10,z≥0,相关系数为0.9999,该曲面为透镜TIR全反射曲面;z=8.0284y-C方程中,y的范围为0≤y≤5,相关系数为1,z≥0,单位为mm。在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出光面120包括若干个相同的出光面单元,该出光面单元周向呈正多边形状,且出光面单元向外部凸出。在具体实施时,出光面单元采用正六边形,整体排布呈蜂巢状。在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二反射面140为电镀镜面反射平面。在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还包括一对定位卡扣200,且该两个定位卡扣200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反射面130,且错位设置,两个定位卡扣200以透镜主体100中轴线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定位卡扣200一端连接到靠近出光面120位置,另一端作为自由端向进光腔110一侧延伸。在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透镜主体100和定位卡扣200均采用聚碳酸酯制成,且一体形成。本方案的原理,即光路分析如图5-7所示,将光源设置于三维立体坐标O点处。光线对于第二反射面140,与光腔底面111对应到第二反射面140的边沿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0°-31°,最后从出光面120处照射的范围在W范围内,避免出现暗区。相应地,光源31°≤α≤90°这部分的光线通过对应的光腔侧面112以及第二反射面140反射平面的折射和反射,有效补充两侧光强较弱的区域,增加大角度方向的出光占比。同样,光线对于第一反射面130,与光腔底面111对应到第一反射面130的边沿边沿之间的夹角β的范围也为0°-31°,在31°≤β≤90°这部分的光线通过对应的光腔侧面112以及第一反射面130反射平面的折射和反射,准直入射出光面120。与0°≤β<31°光线合理叠加,整个截面的出光角度控制左右各15°,在图中L范围内。以上方案中,采用定位卡扣200结构,操作简单,定位精准。两组卡扣于中轴线两侧错位分布,有利于多模组的无缝拼接。单个透镜主体100外部形成平直的面,便于自身作为模组单元来进行组合拼装。如图1-4所示,出光面120形成鳞甲状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主体(100),所述透镜主体(100)上通过凹陷形成进光腔(110),所述进光腔(110)包括光腔底面(111)和四个平直,且周向依次连接的光腔侧面(112),所述透镜主体(100)上还包括与所述光腔底面(111)位置相对的出光面(120),所述透镜主体(100)还包括分别以所述透镜主体(100)中轴线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的一对第一反射面(130)和一对第二反射面(140),一对第一反射面(130)和一对第二反射面(140)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130)和第二反射面(140)均位于所述光腔底面(111)和出光面(120)之间;以所述透镜主体(100)的中轴线和所述光腔侧面(112)自由端边沿所在平面的交点作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且,/n所述光腔底面(111)所在的方程为:/nz=-0.0112x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主体(100),所述透镜主体(100)上通过凹陷形成进光腔(110),所述进光腔(110)包括光腔底面(111)和四个平直,且周向依次连接的光腔侧面(112),所述透镜主体(100)上还包括与所述光腔底面(111)位置相对的出光面(120),所述透镜主体(100)还包括分别以所述透镜主体(100)中轴线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的一对第一反射面(130)和一对第二反射面(140),一对第一反射面(130)和一对第二反射面(140)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130)和第二反射面(140)均位于所述光腔底面(111)和出光面(120)之间;以所述透镜主体(100)的中轴线和所述光腔侧面(112)自由端边沿所在平面的交点作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且,
所述光腔底面(111)所在的方程为:
z=-0.0112x3+0.1005x2-0.0031x+A,A为常数;
所述第一反射面(130)所在的方程为:
z=-0.0027x3+0.1349x2-0.2103x-B,B为常数;
所述第二反射面(140)所在的方程为:
z=8.0284y-C,C为常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反射面(130)和第二反射面(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隆吴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宏泰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