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结构及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6664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风扇结构及风扇,该风扇结构包括第一电机及安装支架,第一电机设有第一散热孔,第一电机还设有第一安装部;安装支架设有散热腔及与散热腔连通的第二散热孔,安装支架设有用于与第一安装部连接的第二安装部;当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时,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连通。该风扇结构及风扇在使用时,散热效果较佳。风扇结构在使用时,将第一电机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以装配于安装支架上,此时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连通,第一电机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可以沿第一散热孔排至第二散热孔进而排至散热腔内,进而对第一电机进行散热,相对传统的第一电机在安装时第一电机散热受阻相比,本申请中的第一电机散热效果较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扇结构及风扇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扇
,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扇结构及风扇。
技术介绍
落地扇风量大、噪音低是其主要的特点。在炎热的夏天,对室内通风换气,防暑降温,改善环境效果较好,落地扇平稳放在地上就可以使用有着安全的特点。落地扇可广泛用于工矿企业的仓库、车间、酒楼、家居等场所。落地扇一般都包括电机,然而,传统的落地扇在使用时,电机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影响电机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落地扇在使用时,电机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影响电机的使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风扇结构及风扇,该风扇结构及风扇在使用时,散热效果较佳。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风扇结构,包括第一电机及安装支架,所述第一电机设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电机还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安装支架设有散热腔及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第二散热孔,所述安装支架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的第二安装部;当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时,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第二散热孔连通。上述风扇结构在使用时,将第一电机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以装配于安装支架上,此时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连通,第一电机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可以沿第一散热孔排至第二散热孔进而排至散热腔内,进而对第一电机进行散热,相对传统的第一电机在安装时第一电机散热受阻相比,本申请中的第一电机散热效果较佳。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一电机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间隙。如此,第一电机运行时产生的部分热量还可以沿第一散热间隙排出,进而也提升了对第一电机散热的散热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定位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设于所述散热腔内。如此,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定位配合以实现第一电机和安装支架的定位安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机设有第三安装部,所述散热腔的侧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定位配合的第四安装部。如此,第二电机通过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的定位配合以与散热腔进行定位安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风扇结构还包括电容件,所述电容件设有第五安装部,所述安装支架还设有与所述第五安装部定位配合的第六安装部,所述电容件通过所述第五安装部和所述第六安装部定位配合与所述安装支架定位安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还形成有安装槽,当所述第五安装部和所述第六安装部定位配合时,所述电容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容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形成有第二散热间隙,所述第二散热间隙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安装支架还设有第三散热孔,所述散热腔通过所述第三散热孔与所述安装槽连通。。如此,第一电机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入散热腔后,会沿第三散热孔进进入安装槽,最后沿第二散热间隙排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风扇结构还包括主板,所述主板固设于所述安装支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与所述安装支架卡接。如此,便于转和安装支架之间的拆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第四散热孔,当所述主板固设于所述安装支架时,所述主板盖设于所述第四散热孔,所述主板与所述安装支架形成有第三散热间隙,所述第三散热间隙通过所述第四散热孔与所述散热腔连通。如此、位于散热腔内的热量可以沿第四散热孔进入第三散热间隙进行排出,进而提升散热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腔的底壁设有供轴装设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散热腔连通。当轴装设于安装孔时,位于散热腔内的热量还可以沿轴与安装孔之间的间隙排出,进而提升排出散热腔内热量的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还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第五散热孔,所述第五散热孔与所述第一散热孔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支架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风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扇结构。上述风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扇结构,因此该风扇在使用时,将第一电机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以装配于安装支架上,此时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连通,第一电机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可以沿第一散热孔排至第二散热孔进而排至散热腔内,进而对第一电机进行散热,相对传统的第一电机在安装时第一电机散热受阻相比,本申请中的第一电机散热效果较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图1为一实施例的风扇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另一实施例的风扇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一实施例的风扇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一实施例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另一实施例的风扇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一实施例的风扇结构的其中一个视角的装配图;图7为另一实施例的风扇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装配图;图8为一实施例的电容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风扇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装配图。附图标记说明:10、风扇结构;100、第一电机;110、第一散热孔;120、第一安装部;130、第一散热间隙;200、安装支架;210、散热腔;212、第二散热孔;214、第三散热孔;216、第四散热孔;218、第五散热孔;220、安装槽;230、第二安装部;240、第四安装部;250、安装孔;260、卡扣;270、限位板;280、第六安装部;300、第二电机;310、第三安装部;400、电容件;410、第五安装部;420、第二散热间隙;500、主板;510、第三散热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电机还设有第一安装部;及/n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有散热腔及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第二散热孔,所述安装支架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的第二安装部;当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时,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第二散热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电机还设有第一安装部;及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有散热腔及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第二散热孔,所述安装支架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的第二安装部;当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时,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第二散热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一电机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定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设于所述散热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设有第三安装部,所述散热腔的侧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定位配合的第四安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容件,所述电容件设有第五安装部,所述安装支架还设有与所述第五安装部定位配合的第六安装部,所述电容件通过所述第五安装部和所述第六安装部定位配合与所述安装支架定位安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还形成有安装槽,当所述第五安装部和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胡健兴李林仕刘建优张超黄少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