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任林赟专利>正文

一种排量可调的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6656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量可调的泵,所述排量可调的泵包括:泵壳、双齿圈、主动齿轮、半月瓣、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半月瓣、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双齿圈以及调控盘,主动齿轮与双齿圈的内齿圈啮合,双齿圈的外齿圈与第一从动齿轮以及第二从动齿轮啮合,通过控制调控盘可以分别控制第一出油腔、第二出油腔和第三出油腔或者与进油口连通或者与出油口连通,从而可以实现多级的排量改变,实现了变量,扩大了泵的应用范围;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且因为采用多个齿轮啮合输出流量,可以显著降低流量脉动及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量可调的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泵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排量可调的泵。
技术介绍
齿轮泵是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由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齿轮啮合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大变小,而将液体挤入管路中去;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零件少,工艺性好,制造容易,维修方便,价格低廉,自吸性能好;对油液的污染不敏感,工作工程中不易咬死或卡死,可输送高粘度的油液和稠度大的流体。但是齿轮泵也有以下缺点:流量和压力脉动较大,噪声大,高温效率低,排量不可变等。其中排量不可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齿轮泵的应用范围。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变量问题就提出一种泵。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排量可调的泵,能够对排量进行调整。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量可调的泵,所述排量可调的泵包括:泵壳、双齿圈、主动齿轮、半月瓣、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所述泵壳具有进油口与出油口,所述泵壳内开设有中心腔、第一容腔、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分别位于所述中心腔两侧,并与所述中心腔连通,所述泵壳上还开设有调控腔;所述双齿圈旋转设置于所述中心腔内,并与所述中心腔的内壁贴合,所述双齿圈具有外齿圈与内齿圈;所述主动齿轮旋转设置于所述泵壳上且位于所述双齿圈内侧,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双齿圈的内齿圈啮合;所述半月瓣固定设置于所述泵壳上,且位于所述双齿圈内侧,所述半月瓣的外侧与所述内齿圈贴合,所述半月瓣的内侧与所述主动齿轮外侧贴合,从而使所述主动齿轮与内齿圈的左侧形成第三进油腔,右侧形成第三出油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旋转设置于所述泵壳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容腔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双齿圈的外齿圈啮合,且在啮合处的右侧形成第一进油腔,左侧形成第一出油腔;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旋转设置于所述泵壳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容腔内,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容腔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双齿圈的外齿圈啮合,且在啮合处的左侧形成第二进油腔,右侧形成第二出油腔,所述泵壳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油口连通的第一进油通道、第二进油通道、第三进油通道、第四进油通道以及与所述调控腔连通的第一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第四出油通道,所述第一进油通道与第一进油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油通道与第二进油腔连通,所述第三进油通道与第三进油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油通道与第一出油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通道与第二出油腔连通,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第三出油腔连通,所述调控腔内旋转连接有调控盘,所述泵壳上固定设置有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能够控制所述调控盘旋转,所述调控盘将所述调控腔分隔为第一控制腔与第二控制腔,所述第一控制腔通过所述第四进油通道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腔通过所述第四出油通道与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调控盘具有六个工作位置,包括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第三工作位置、第四工作位置、第五工作位置、第六工作位置。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均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三工作位置时,第一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与第一控制腔连通;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四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与第一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五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与第一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六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均与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控盘上开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连通第二控制腔与第四出油通道。所述所述主动齿轮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旋转连接于所述泵壳上。所述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旋转连接于所述泵壳上。所述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第三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轴旋转连接于所述泵壳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设有半月瓣、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双齿圈以及调控盘,主动齿轮与双齿圈的内齿圈啮合,双齿圈的外齿圈与第一从动齿轮以及第二从动齿轮啮合,通过控制调控盘可以分别控制第一出油腔、第二出油腔和第三出油腔或者与进油口连通或者与出油口连通,从而可以实现多级的排量改变,实现了变量,扩大了泵的应用范围;2、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且因为采用多个齿轮啮合输出流量,可以显著降低流量脉动及噪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A方向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B-B方向剖视图;图4为图3中I处放大图,此时调控盘处于第一工作位置;图5为本专利技术根据图4的另一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此时调控盘处于第二工作位置;图6为本专利技术根据图4的另一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此时调控盘处于第三工作位置;图7为本专利技术根据图4的另一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此时调控盘处于第四工作位置;图8为本专利技术根据图4的另一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此时调控盘处于第五工作位置;图9为本专利技术根据图4的另一工作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此时调控盘处于第六工作位置。图中,泵壳1、进油口11、出油口12、中心腔13、第一容腔14、第二容腔15、第一控制腔161、第二控制腔162、第一进油通道101、第二进油通道102、第三进油通道103、第四进油通道104、第一出油通道105、第二出油通道106、第三出油通道107、第四出油通道108、双齿圈2、外齿圈21、内齿圈22、主动齿轮3、半月瓣4、第一从动齿轮51、第二从动齿轮52、调控盘6、连接通道61、第一转轴71、第二转轴72、第三转轴73、控制电机8、第一进油腔201、第二进油腔202、第三进油腔203、第一出油腔204、第二出油腔205、第三出油腔20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量可调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量可调的泵包括:/n泵壳,具有进油口与出油口,所述泵壳内开设有中心腔、第一容腔、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分别位于所述中心腔两侧,并与所述中心腔连通,所述泵壳上还开设有调控腔;/n双齿圈,旋转设置于所述中心腔内,并与所述中心腔的内壁贴合,所述双齿圈具有外齿圈与内齿圈;/n主动齿轮,旋转设置于所述泵壳上且位于所述双齿圈内侧,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双齿圈的内齿圈啮合;/n半月瓣,固定设置于所述泵壳上,且位于所述双齿圈内侧,所述半月瓣的外侧与所述内齿圈贴合,所述半月瓣的内侧与所述主动齿轮外侧贴合,从而使所述主动齿轮与内齿圈的左侧形成第三进油腔,右侧形成第三出油腔;/n第一从动齿轮,旋转设置于所述泵壳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容腔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双齿圈的外齿圈啮合,且在啮合处的右侧形成第一进油腔,左侧形成第一出油腔;/n第二从动齿轮,旋转设置于所述泵壳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容腔内,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容腔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双齿圈的外齿圈啮合,且在啮合处的左侧形成第二进油腔,右侧形成第二出油腔,/n所述泵壳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油口连通的第一进油通道、第二进油通道、第三进油通道、第四进油通道以及与所述调控腔连通的第一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第四出油通道,所述第一进油通道与第一进油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油通道与第二进油腔连通,所述第三进油通道与第三进油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油通道与第一出油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通道与第二出油腔连通,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第三出油腔连通,所述调控腔内旋转连接有调控盘,所述泵壳上固定设置有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能够控制所述调控盘旋转,所述调控盘将所述调控腔分隔为第一控制腔与第二控制腔,所述第一控制腔通过所述第四进油通道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控制腔通过所述第四出油通道与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调控盘具有六个工作位置,包括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第三工作位置、第四工作位置、第五工作位置、第六工作位置,/n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均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n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n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三工作位置时,第一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与第一控制腔连通;/n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四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与第一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n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五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与第一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n当所述调控盘位于第六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出油通道、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均与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量可调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量可调的泵包括:
泵壳,具有进油口与出油口,所述泵壳内开设有中心腔、第一容腔、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分别位于所述中心腔两侧,并与所述中心腔连通,所述泵壳上还开设有调控腔;
双齿圈,旋转设置于所述中心腔内,并与所述中心腔的内壁贴合,所述双齿圈具有外齿圈与内齿圈;
主动齿轮,旋转设置于所述泵壳上且位于所述双齿圈内侧,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双齿圈的内齿圈啮合;
半月瓣,固定设置于所述泵壳上,且位于所述双齿圈内侧,所述半月瓣的外侧与所述内齿圈贴合,所述半月瓣的内侧与所述主动齿轮外侧贴合,从而使所述主动齿轮与内齿圈的左侧形成第三进油腔,右侧形成第三出油腔;
第一从动齿轮,旋转设置于所述泵壳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容腔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双齿圈的外齿圈啮合,且在啮合处的右侧形成第一进油腔,左侧形成第一出油腔;
第二从动齿轮,旋转设置于所述泵壳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容腔内,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容腔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双齿圈的外齿圈啮合,且在啮合处的左侧形成第二进油腔,右侧形成第二出油腔,
所述泵壳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油口连通的第一进油通道、第二进油通道、第三进油通道、第四进油通道以及与所述调控腔连通的第一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第三出油通道、第四出油通道,所述第一进油通道与第一进油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油通道与第二进油腔连通,所述第三进油通道与第三进油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油通道与第一出油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通道与第二出油腔连通,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第三出油腔连通,所述调控腔内旋转连接有调控盘,所述泵壳上固定设置有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能够控制所述调控盘旋转,所述调控盘将所述调控腔分隔为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林赟赵爱红
申请(专利权)人:任林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