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及清洁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6083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及清洁设备,该旋风分离器包括:切向风道,旋风分离筒,其包括圆柱筒和正锥筒;切向风道与圆柱筒侧边相切连通;正锥筒窄口端与圆柱筒连通,宽口端为排尘口,以将正锥筒筒壁支持力方向调整至回转气流的向心力方向的侧下方,使得微粒受到方向朝向排尘口的朝下分力,以将分离后的微粒牵引排出;溢流筒,其同轴线设置在旋风分离筒的上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旋风分离器能够有效地将分离后的微粒及时快速的排出至排尘口之外,不仅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技术难题,而且避免了堆积的微粒造成返混与扩散的可能性,同时保证旋风分离筒处于无微粒堆积的干净状态下有助于提高分离净化效果以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及清洁设备
本技术涉及旋风分离
,尤其涉及了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及清洁设备。
技术介绍
具有旋风分离器的清洁设备如真空吸尘器是已知现有技术。一般情况下,旋风式真空吸尘器中,其中携带脏物和灰尘的空气经有切向入口进入第一旋风分离器,通过离心力作用将脏物分离再收集腔内,较清洁的空气穿出该收集腔室进入第二旋风分离器,相比第一旋风分离器可分离更细微的脏物和灰尘等微粒。现有第二旋风分离器主要包括旋风分离筒和溢流筒,它们之间留有适当的空间,让含尘气体在两者之间形成旋转气流带,质量大的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筒壁,气体形成涡流,向压力较低的内筒流动,最后从溢流筒向上排出,起除尘净化作用。现有具备二级旋风分离的真空吸尘器主要侧重在如何提高灰尘颗粒与空气的分离效果,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5030148A、公开日:2015-11-11)公开的一种真空吸尘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1816537、公开日:2010-09-01)公开的旋风分离装置。但是本专利技术人发现虽然现有二级旋风分离可有效提高灰尘与空气的分离效果,但下游旋风分离组件的旋风分离筒堆积大量的灰尘,而且溢流筒外也存在灰尘堆积,主要是由于分离后的灰尘仅靠自身重力难以排出至排尘口而造成大量的堆积在旋风分离外筒,进而还会存在返混与扩散逃逸至溢流筒之外的可能性,故,如何及时快速排出分离后的微粒至排尘口是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及清洁设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其包括:切向风道,旋风分离筒,其包括圆柱筒和正锥筒;所述切向风道与所述圆柱筒侧边相切连通,将带有微粒的空气引导成与旋风分离筒切向方向一致的气流后再切向进入所述旋风分离筒形成回转气流;所述正锥筒窄口端与所述圆柱筒连通,宽口端为排尘口,以将所述正锥筒筒壁支持力方向调整至所述回转气流的向心力方向的侧下方,使得微粒受到方向朝向所述排尘口的朝下分力,以将分离后的微粒牵引排出;溢流筒,其同轴线设置在所述旋风分离筒的上部。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切向风道具有气流引导路径。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切向风道的外侧壁为平面式侧壁,其相切于所述旋风分离筒的圆柱筒侧边。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切向风道的外侧壁为曲面式侧壁,其相切于所述旋风分离筒的圆柱筒侧边。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切向风道的内侧壁为平面式侧壁或曲面式侧壁。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溢流筒底部位于所述圆柱筒与正锥筒连接处。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溢流筒底部位于所述正锥筒内。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溢流筒内壁沿轴向设置有多条扁长状扰流筋。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溢流筒外壁上部还设置有导流倒锥台,其对应所述切向风道的上部设置。一种清洁设备,其包括具有至少一上述的旋风分离器的旋风分离装置。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气流在回转时,在忽略重力影响的情况下,气流中的微粒只受到一个筒壁给予的支持力(合力),因为存在回转运动,这个支持力(合力)必然会分解成一个垂直于回转轴线的向心力(第一分力)和另外一个第二分力,为了保证合力的分解平衡,这个第一分力和第二分力一定存在于支持力(合力)的两侧,才能保证合力的分解平衡,本技术通过将现有常规的倒锥筒调整为正锥筒以将所述正锥筒筒壁支持力方向调整至所述回转气流的向心力方向的侧下方,即所述回转气流的向心力方向位于所述旋风分离筒筒壁支持力方向的侧上方,则跟向心力(第一分力)平衡的第二分力的方向被调整到朝下,有利于让微粒在这个朝下分力(第二分力)的牵引下流出至旋风分离筒的排尘口之外。如此,本技术旋风分离器能够有效地将分离后的微粒及时快速的排出至排尘口之外,不仅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描述的技术难题,而且避免了堆积的微粒造成返混与扩散的可能性,同时保证旋风分离筒处于无微粒堆积的干净状态下有助于提高分离净化效果以及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旋风分离筒及切向风道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溢流筒的剖视图;图4为现有旋风分离器的气流中微粒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旋风分离器的气流中微粒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考图1-3,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其包括:切向风道1;旋风分离筒2,其包括圆柱筒21和正锥筒22;所述切向风道1与所述圆柱筒21侧边相切连通,将带有微粒的空气引导成与旋风分离筒2切向方向一致的气流后再切向进入所述旋风分离筒2形成回转气流;所述正锥筒22窄口端24与所述圆柱筒21连通,宽口端25为排尘口,以将所述正锥筒22筒壁支持力方向调整至所述回转气流的向心力方向的侧下方,使得微粒受到方向朝向所述排尘口的朝下分力,以将分离后的微粒牵引排出;溢流筒3,其同轴线设置在所述旋风分离筒2的上部。所述切向风道1包括下壁11及与所述下壁11两侧分别连接的外侧壁12和内侧壁13,通过两侧壁(内侧壁13和外侧壁12)与下壁11形成具有一定距离的风道槽,即气流引导路径,以将带有微粒的空气引导成与切向风道1方向一致的气流。所述风道槽一端与所述圆柱筒21侧边的开口23连接作为切向出风口14,所述切向风道1的外侧壁12连接于所述开口23的一边,内侧壁13连接于所述开口23的另一边且与所述圆柱筒21侧边相切,以将与所述切向风道1方向一致的气流再切向进入所述旋风分离筒2的圆柱筒21形成回转气流。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切向风道1的外侧壁12可以设置为平面式侧壁,其相切于所述旋风分离筒2的圆柱筒21侧边,内侧壁13可以设置为平面式侧壁或曲面式侧壁。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切向风道1的外侧壁12可以设置为曲面式侧壁,其相切于所述旋风分离筒2的圆柱筒21侧边,内侧壁13为平面式侧壁或曲面式侧壁。所述溢流筒3底部位于所述圆柱筒21与正锥筒22的连接处26,所述溢流筒3底部还可以延伸至所述旋风分离筒2的正锥筒22的上部,即位于该连接处26的下方。本实施例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切向风道(1),/n旋风分离筒(2),其包括圆柱筒(21)和正锥筒(22);所述切向风道(1)与所述圆柱筒(21)侧边相切连通,将带有微粒的空气引导成与旋风分离筒(2)切向方向一致的气流后再切向进入所述旋风分离筒(2)形成回转气流;所述正锥筒(22)窄口端(24)与所述圆柱筒(21)连通,宽口端(25)为排尘口,以将所述正锥筒(22)筒壁支持力方向调整至所述回转气流的向心力方向的侧下方,使得微粒受到方向朝向所述排尘口的朝下分力,以将分离后的微粒牵引排出;/n溢流筒(3),其同轴线设置在所述旋风分离筒(2)的上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切向风道(1),
旋风分离筒(2),其包括圆柱筒(21)和正锥筒(22);所述切向风道(1)与所述圆柱筒(21)侧边相切连通,将带有微粒的空气引导成与旋风分离筒(2)切向方向一致的气流后再切向进入所述旋风分离筒(2)形成回转气流;所述正锥筒(22)窄口端(24)与所述圆柱筒(21)连通,宽口端(25)为排尘口,以将所述正锥筒(22)筒壁支持力方向调整至所述回转气流的向心力方向的侧下方,使得微粒受到方向朝向所述排尘口的朝下分力,以将分离后的微粒牵引排出;
溢流筒(3),其同轴线设置在所述旋风分离筒(2)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向风道(1)具有气流引导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向风道(1)的外侧壁(12)为平面式侧壁,其相切于所述旋风分离筒(2)的圆柱筒(21)侧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风分离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展朱立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福莱仕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