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5719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包括射台座板、第一射台机构、第二射台机构及射咀组件,第一射台机构和第二射台机构分别设置于射台座板上,射咀组件内设有第一射胶入口、第二射胶入口及射胶出口,第一射胶入口和第二射胶入口于射咀组件的内部分别与射胶出口连通;第一射台机构包括第一前板、第一承力板、第一穿连导杆、第一后板、第一储料筒、第一注射油缸组件及第一熔胶组件;第二射台机构包括第二前板、第二承力板、第二穿连导杆、第二后板、第二储料筒、第二注射油缸组件及第二熔胶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第一储料筒的熔融胶料经过第一射胶入口从射胶出口喷出,第二储料筒的熔融胶料经过第二射胶入口从射胶出口喷出,实现了双物料混合注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
技术介绍
“双色”或“双物料”是行业术语,泛指两种塑胶材料或同种材料不同颜色或同种材料同种颜色,或指设置了至少两副塑化及注射系统的注塑机。其中“双色”又分为“清双色”和“混双色”,清双色是指成型的塑料制品各色间具备清晰明了的接驳边界,各色间不混杂、不渗入,花纹色条(斑/块)规律规整;混双色是指成型的塑料制品各色相互掺杂混入,色际边界处的颜色过渡渐变,花纹色条(斑/块)的形状无特定规律、随机变化。当前的混色注塑机射台结构多采用普通单色射台结构拼装样式,如直角式、平行式拼装等,并且普通单色射台的注射油缸大多为有杆腔射胶,这样的结构体积庞大、占用很多厂房面积、注射流道狭长、拐角多、注射压力损失大、不够节能,增加了用户的投资成本。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满足用户的新需求,成为极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实现双物料混合注塑,并具备结构紧凑、占地少、注射流道短无死角、注射压力损失小的有益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包括射台座板、第一射台机构、第二射台机构及射咀组件,所述第一射台机构和所述第二射台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射台座板上,所述射咀组件内设有第一射胶入口、第二射胶入口及射胶出口,所述第一射胶入口和所述第二射胶入口于所述射咀组件的内部分别与所述射胶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射台机构包括第一前板、第一承力板、第一穿连导杆、第一后板、第一储料筒、第一注射油缸组件及第一熔胶组件,所述第一前板和所述第一承力板呈间隔地固定于所述射台座板上,所述第一穿连导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前板和所述第一承力板之间,所述第一后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穿连导杆上,所述第一储料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板连接,所述第一储料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射咀组件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射胶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力板上,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与所述后板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后板移动,所述第一熔胶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后板连接,所述第一熔胶组件的另一端可移动地插入所述第一储料筒的内腔中;所述第二射台机构包括第二前板、第二承力板、第二穿连导杆、第二后板、第二储料筒、第二注射油缸组件及第二熔胶组件,所述第二前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呈间隔地固定于所述射台座板上,所述第二穿连导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前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之间,所述第二后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穿连导杆上,所述第二储料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前板连接,所述第二储料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射咀组件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射胶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力板上,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与所述后板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后板移动,所述第二熔胶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后板连接,所述第二熔胶组件的另一端可移动地插入所述第二储料筒的内腔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具备第一射台机构和第二射台机构两副独立的熔胶塑化系统,第一射台机构和第二射台机构均可独立地完成射胶动作,第一储料筒内的熔融胶料可经过第一射胶入口从射胶出口喷出,第二储料筒的熔融胶料可经过第二射胶入口从射胶出口喷出,实现了双物料混合注塑。较佳地,所述第一射台机构与所述第二射台机构对称地设置所述射台座板上并呈八字状分布。此结构优势在于:第一,射咀组件的宽度可以做到很小,如此可方便借用现有的锁模结构,模块化设计,通用性强;第二,第一射胶入口与射胶出口之间的流道以及第二射胶入口与射胶出口之间的流道可以做到很短,有利于减少射胶时熔融胶料的沿程压力损失,提升有用压力的能效占比,节能减排;第三,第一承力板与第二承力板的相对距离可以做到很大,使得第一注射油缸组件的油缸直径和第二注射油缸组件的油缸直径可摆脱空间的束缚,直径可以做大,从而使射台的射胶压力增大,在生产流动性较差的胶料时,有更大的模腔填充压力,保护油泵电机不会过载,提高机台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较佳地,所述射咀组件包括头部、母射咀及子射咀,所述第一储料筒和所述第二储料筒分别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头部设有第一头部流道及第二头部流道,所述第一头部流道的一端于所述头部的侧壁形成所述第一射胶入口,所述第二头部流道的一端于所述头部的侧壁形成所述第二射胶入口;所述母射咀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母射咀设有母射咀流道,所述母射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头部流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母射咀流道的另一端于所述母射咀的末端形成所述射胶出口;所述子射咀与所述头部连接并插入所述母射咀流道,所述子射咀设有子射咀流道,所述子射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头部流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子射咀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射胶出口连通。较佳地,所述母射咀包括母射咀本体及射咀头,所述母射咀本体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射咀头与所述母射咀本体连接,所述母射咀本体设有第一流道内腔,所述射咀头设有第二流道内腔,所述第一流道内腔与所述第二流道内腔连通并形成所述母射咀流道,所述射胶出口位于所述射咀头的末端。较佳地,所述第一穿连导杆有两个,两所述第一穿连导杆在竖向方向呈左右斜置,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有两个,两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在竖向方向呈左右斜置,两所述第一穿连导杆之间的连线与两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之间的连线在同一投影面上呈X状。此种结构使得第一注射油缸组件在驱动注胶时受力均衡,使第一射台机构竖窄纤瘦,体积紧凑,横向尺寸不会太宽。较佳地,所述第二穿连导杆有两个,两所述第二穿连导杆在竖向方向呈左右斜置,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有两个,两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在竖向方向呈左右斜置,两所述第二穿连导杆之间的连线与两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之间的连线在同一投影面上呈X状。此种结构使得第二注射油缸组件在驱动注胶时受力均衡,使第二射台机构竖窄纤瘦,体积紧凑。第一射台机构和第二射台机构组装在一起后,整体的横向尺寸不会太宽。较佳地,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包括第一缸体及第一射胶活塞杆,所述第一缸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力板上;所述第一射胶活塞杆的活塞部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缸体的内腔中,并将所述第一缸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射胶腔和第一抽胶腔,所述第一射胶活塞杆的杆部穿过所述第一抽胶腔并与所述后板连接;所述第一缸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射胶腔连通的第一射胶流道,所述第一射胶活塞杆的杆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抽胶腔连通的第一抽胶流道。第一注射油缸组件为无杆腔射胶结构,射胶时,液压油经第一射胶流道进入到第一射胶腔,推动第一射胶活塞杆完成胶料注射动作;抽胶时,液压油从第一射胶活塞杆的第一抽胶流道进入第一抽胶腔,从而推动第一射胶活塞杆完成抽胶动作,此种无杆腔射胶结构的油缸直径,比同等压力的有杆腔射胶结构油缸直径更小,有利于结构的紧凑设计,节省空间;并且射胶动作时第一抽胶腔排出的油更少,这样油路可选小通量的油阀,小直径的油管,节约成本,提高油路的可靠性。较佳地,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包括第二缸体及第二射胶活塞杆,所述第二缸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承力板上;所述第二射胶活塞杆的活塞部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中,并将所述第二缸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二射胶腔和第二抽胶腔,所述第二射胶活塞杆的杆部穿过所述第二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射台座板、第一射台机构、第二射台机构及射咀组件,所述第一射台机构和所述第二射台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射台座板上,所述射咀组件内设有第一射胶入口、第二射胶入口及射胶出口,所述第一射胶入口和所述第二射胶入口于所述射咀组件的内部分别与所述射胶出口连通;/n所述第一射台机构包括第一前板、第一承力板、第一穿连导杆、第一后板、第一储料筒、第一注射油缸组件及第一熔胶组件,所述第一前板和所述第一承力板呈间隔地固定于所述射台座板上,所述第一穿连导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前板和所述第一承力板之间,所述第一后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穿连导杆上,所述第一储料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板连接,所述第一储料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射咀组件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射胶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力板上,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与所述后板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后板移动,所述第一熔胶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后板连接,所述第一熔胶组件的另一端可移动地插入所述第一储料筒的内腔中;/n所述第二射台机构包括第二前板、第二承力板、第二穿连导杆、第二后板、第二储料筒、第二注射油缸组件及第二熔胶组件,所述第二前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呈间隔地固定于所述射台座板上,所述第二穿连导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前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之间,所述第二后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穿连导杆上,所述第二储料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前板连接,所述第二储料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射咀组件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射胶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力板上,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与所述后板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后板移动,所述第二熔胶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后板连接,所述第二熔胶组件的另一端可移动地插入所述第二储料筒的内腔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射台座板、第一射台机构、第二射台机构及射咀组件,所述第一射台机构和所述第二射台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射台座板上,所述射咀组件内设有第一射胶入口、第二射胶入口及射胶出口,所述第一射胶入口和所述第二射胶入口于所述射咀组件的内部分别与所述射胶出口连通;
所述第一射台机构包括第一前板、第一承力板、第一穿连导杆、第一后板、第一储料筒、第一注射油缸组件及第一熔胶组件,所述第一前板和所述第一承力板呈间隔地固定于所述射台座板上,所述第一穿连导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前板和所述第一承力板之间,所述第一后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穿连导杆上,所述第一储料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板连接,所述第一储料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射咀组件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射胶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力板上,所述第一注射油缸组件与所述后板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后板移动,所述第一熔胶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后板连接,所述第一熔胶组件的另一端可移动地插入所述第一储料筒的内腔中;
所述第二射台机构包括第二前板、第二承力板、第二穿连导杆、第二后板、第二储料筒、第二注射油缸组件及第二熔胶组件,所述第二前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呈间隔地固定于所述射台座板上,所述第二穿连导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前板和所述第二承力板之间,所述第二后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穿连导杆上,所述第二储料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前板连接,所述第二储料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射咀组件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射胶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力板上,所述第二注射油缸组件与所述后板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后板移动,所述第二熔胶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后板连接,所述第二熔胶组件的另一端可移动地插入所述第二储料筒的内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台机构与所述第二射台机构对称地设置所述射台座板上并呈八字状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咀组件包括头部、母射咀及子射咀,所述第一储料筒和所述第二储料筒分别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头部设有第一头部流道及第二头部流道,所述第一头部流道的一端于所述头部的侧壁形成所述第一射胶入口,所述第二头部流道的一端于所述头部的侧壁形成所述第二射胶入口;所述母射咀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母射咀设有母射咀流道,所述母射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头部流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母射咀流道的另一端于所述母射咀的末端形成所述射胶出口;所述子射咀与所述头部连接并插入所述母射咀流道,所述子射咀设有子射咀流道,所述子射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头部流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子射咀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射胶出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母射咀包括母射咀本体及射咀头,所述母射咀本体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射咀头与所述母射咀本体连接,所述母射咀本体设有第一流道内腔,所述射咀头设有第二流道内腔,所述第一流道内腔与所述第二流道内腔连通并形成所述母射咀流道,所述射胶出口位于所述射咀头的末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物料混色射台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君林国荣刘宏张慧钟孟巧陈绪明陈烨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