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4810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包括炒锅、炉芯、驱动装置和底壳,炒锅1底部的转动轴穿过炉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接,驱动装置置于底壳内,底壳与炉芯底部形成密闭空间,在所述密闭空间内设有导热件,该导热件的一端固接在驱动装置的机壳上,另一端抵接在底壳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给驱动装置安装散热装置连接至底壳,散热装置将驱动装置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底壳,底壳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驱动装置进行散热,以降低驱动装置工作环境的温度,避免驱动装置过热影响其使用寿命,进而保证驱动装置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智能家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炒菜机炒锅装置通常包括炒锅、对炒锅加热的炉芯及安装在炉芯底部且驱动炒锅旋转的驱动装置,为对驱动装置进行防水保护,在驱动装置外周设有与炉芯密封连接的底壳,但驱动电机在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发热现象,同时炉芯对容置在炉芯内的炒锅加热过程中,炒锅热量也会传导至驱动装置,使得驱动装置温度过高,影响其使用寿命,甚至导致驱动装置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处于密封防水空间内的炒锅的驱动装置进行散热的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包括炒锅、炉芯、驱动装置和底壳,炒锅底部的转动轴穿过炉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接,驱动装置置于底壳内,底壳与炉芯底部形成密闭空间,在所述密闭空间内设有导热件,该导热件的一端固接在驱动装置的机壳上,另一端抵接在底壳的内壁上。优选的,所述导热件为上部开设有U形槽的长方体结构,所述U形槽卡接在所述驱动装置的机壳上。优选的,所述导热件上部为横向设置的圆形套筒,圆形套筒下部外壁上固接若干相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的下端与导热件的底板固接,圆形套筒套接在驱动装置机壳上。优选的,所述导热件为长条形且断面为弧形的散热片,散热片的上部紧贴在驱动装置的机壳上,散热片的下端向外延伸出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抵接在所述底壳的内壁上。优选的,在所述密闭空间内设有小型风扇。优选的,所述炉芯底部设有隔热板。优选的,所述炉芯由开设有第一容置腔的内壳、加热组件和开设有第二容置腔的外壳组成,加热组件套接在内壳的外壁上,内壳与加热组件安装在外壳内,炒锅置于内壳内,在内壳的第一环形凸边与外壳的第二环形凸边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且内壳与外壳固接,外壳上对称安装有两个带有中心通道的工位转轴,所述工位转轴的一端从外壳内穿出并向外延伸。优选的,所述外壳内底面设有至少一个将外壳内的热量通过所述中心通道吹出外壳外的小型风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在驱动装置机壳上安装导热件,并将导热件的另一端连接至底壳,同时在底壳内安装小型风扇,通过导热件将驱动装置的热量直接传导至底壳进行散热及结合风扇增强底壳内空气流动来通过整个底壳对热量进行传导散热,以降低驱动装置工作环境的温度,避免驱动装置过热影响其使用寿命,进而保证驱动装置的性能,且在炉芯底部安装隔热板,进一步阻隔炉芯对炒锅加热时热量传导至驱动装置,同时在炉芯内安装微型风扇,将热量通过安装在炉芯上的工位转轴的中心通道内排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的的截面图;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导热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导热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的的截面图;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图9是图7所示实施例中直驱电机及导热件装配关系示意图;其中,炒锅1;转动轴21;输出轴22;卧式电机组件23;驱动电机231;机壳2311;涡轮传动组件232;上壳体2321;下壳体2322;直驱电机24;驱动组件241;炉芯3;内壳31;第一容置腔311;第一环形凸边312;内壳通孔313;外壳32;第二容置腔321;第二环形凸边322,外壳通孔323;密封垫圈33;加热组件34;底壳4;导热件5;长方体结构51;U形槽511;凸边5111;圆形套筒52;支撑板521;底板522;散热片53;连接部531;小型风扇6;风扇安装孔61;固定件7;圆筒形通道71;定位卡柱72;弧形卡口73;隔热板8;过管孔81;工位转轴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图9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包括炒锅1、炉芯3、隔热板8、底壳4、驱动装置及导热件5。1、炒锅1如图1和图2所示,炒锅1上端开口,上部(以图1中自动炒锅装置所在纸面为参考方向,炒锅1开口方向为上,与开口相对方向为下,下同)为圆筒型,下部为圆弧体,底面为平面。炒锅1用于烹炒食材,其为铁制锅,炒锅1底部固接有与炒锅1同轴线的转动轴21。2、炉芯3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炉芯3由开设有第一容置腔311的内壳31、加热组件34和开设有第二容置腔321的外壳32组成。该炉芯3用于对炒锅1进行加热和支撑炒锅1,所述内壳31上端开口,在上端口的周边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环形凸边312,内壳31底部为平面,内壳31的侧面为弧形(上端开口直径大于底平面直径),加热组件34由电磁线圈及若干个固定支架组成,所述电磁线圈环绕在内壳31的外壁上并通过固定支架与内壳31固接,所述外壳32为上端开口底部为平面的圆筒形结构,对应的,在外壳32上端口的周边也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环形凸边322,在所述第一环形凸边312与所述第二环形凸边322之间设有密封垫圈33,通过螺钉将第一环形凸边312与第二环形凸边322锁接压紧所述密封垫圈33形成密封结构,此时,所述内壳31和加热组件34均架设在外壳32的第二容置腔321内。炒锅1置于内壳31的第一容置腔311内,炒锅1与内壳31之间留有可使炒锅1自由旋转的间隙,炒锅1的转动轴21穿过设置在内壳31底部的内壳通孔313和外壳32底部的外壳通孔323与设置在外壳32下方的驱动装置的输出轴22进行固接。进一步的,外壳32的侧壁上对称安装有两个带有中心通道的工位转轴9,两个所述工位转轴9的一端从外壳32内穿出并向外延伸,两个工位转轴9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炒菜机的左右机架上(图中未示),通过工位转轴9将炒锅1支撑架设于炒菜机内。炉芯3在对炒锅1进行加热过程中,炒锅1热量会传导至炉芯3,从而导致电磁线圈温度过高而影响加热稳定性,为对炉芯3内热量进行散热,在外壳32内底面安装有至少一个小型风扇6,所述小型风扇6可将外壳32内的热量通过所述工位转轴9的中心通道吹出外壳32外,同时可增强炉芯3内空气流动来通过整个外壳32对热量进行传导散热,优选的,所述外壳32采用金属材质制作,以提高导热性能。为将驱动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32底部,在外壳32底部外表面固接有固定件7,固定件7中部设有与所述外壳通孔323和内壳通孔313相连通的圆筒形通道71,驱动装置安装在固定件7的底部,且所述输出轴22穿过所述圆筒形通道71套接在所述转动轴21上。3、隔热板8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的,为避免炒锅1或炉芯3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包括炒锅、炉芯、驱动装置和底壳,炒锅底部的转动轴穿过炉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接,驱动装置置于底壳内,底壳与炉芯底部形成密闭空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闭空间内设有导热件(5),该导热件(5)的一端固接在驱动装置的机壳(2311)上,另一端抵接在底壳(4)的内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包括炒锅、炉芯、驱动装置和底壳,炒锅底部的转动轴穿过炉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接,驱动装置置于底壳内,底壳与炉芯底部形成密闭空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闭空间内设有导热件(5),该导热件(5)的一端固接在驱动装置的机壳(2311)上,另一端抵接在底壳(4)的内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5)为上部开设有U形槽(511)的长方体结构(51),所述U形槽(511)卡接在所述驱动装置的机壳(2311)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5)上部为横向设置的圆形套筒(52),圆形套筒(52)下部外壁上固接若干相间隔设置的支撑板(521),支撑板(521)的下端与导热件(5)的底板(522)固接,圆形套筒(52)套接在驱动装置机壳(2311)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炒锅装置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5)为长条形且断面为弧形的散热片(53),散热片(53)的上部紧贴在驱动装置的机壳(2311)上,散热片(53)的下端向外延伸出连接部(53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光何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爱餐机器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