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及报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46817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及报警器,包括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充电模块的电输入端和脉冲触发端分别接入外部电源和第一脉冲信号,充电模块的电输出端连接放电模块的电源端,放电模块的脉冲触发端接入第二脉冲信号,放电模块的充放电端连接压电蜂鸣片的第一端,充电模块的接地端、放电模块的接地端和压电蜂鸣片的第二端共同接地;当第一脉冲信号高电平,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时,电源向压电蜂鸣片充电;当第二脉冲信号为高电平,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放电模块进行快速放电,产生较大压差,压电蜂鸣片发出强烈的声音;当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放电模块进行慢放电,产生较小压差,压电蜂鸣片发出相对较小的声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及报警器
本技术涉及发声器件驱动
,尤其涉及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电动车的防盗报警器中普遍采用压电蜂鸣片作为防盗报警声音的输出器件,其中,压电蜂鸣片是由一驱动电路中的电子开关与升压变压器相配合对压电蜂鸣片进行驱动以达到发出防盗报警声音的目的,专利CN206202235U,公开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及防盗报警器,参见图1,驱动电路包括左边的充电模块和右边的自放电模块,三极管Q3自动放电,所以该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只适用于报警声音比较小的场合;专利CN209149805U,公开一种无源压电陶瓷蜂鸣器驱动电路,参见图2,驱动电路中包含有四个三极管,导致电路结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及报警器,解决了现有的蜂鸣片驱动电路只适用于报警声音较小或电路结构比较复杂的问题,使得电路结构比较简单且能够实现蜂鸣片报警声音的大小可调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一方面公开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用以驱动压电蜂鸣片发声,所述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包括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的电输入端和脉冲触发端分别接入外部电源和第一脉冲信号,所述充电模块的电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电源端,所述放电模块的脉冲触发端接入第二脉冲信号,所述放电模块的充放电端连接压电蜂鸣片的第一端,所述充电模块的接地端、所述放电模块的接地端和所述压电蜂鸣片的第二端共同接地;当第一脉冲信号为高电平,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时,外部电源向压电蜂鸣片充电;当所述第二脉冲信号为高电平,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放电模块进行快速放电,产生较大压差,使得所述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强烈的声音;当所述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放电模块进行慢放电,产生较小压差,使得所述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相对较小的声音。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级管Q2和、电阻R3和电阻R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压电蜂鸣片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阻R3连接所述第一脉冲信号PWM1,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进一步地,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第三三极管Q3、电阻R1和电阻R4;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4连接所述第二脉冲信号PWM2,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电阻R1连接所述压电蜂鸣片的第二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为NPN型三极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级管Q2和、电阻R3和电阻R2均为贴片元器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电阻R1和电阻R4均为贴片元器件。本技术另一方面公开一种防盗报警器,所述防盗报警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公开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用以驱动压电蜂鸣片发声,所述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包括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的电输入端和脉冲触发端分别接入外部电源和第一脉冲信号,所述充电模块的电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电源端,所述放电模块的脉冲触发端接入第二脉冲信号,所述放电模块的充放电端连接压电蜂鸣片的第一端,所述充电模块的接地端、所述放电模块的接地端和所述压电蜂鸣片的第二端共同接地;当第一脉冲信号为高电平,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时,外部电源向压电蜂鸣片充电;当所述第二脉冲信号为高电平,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放电模块进行快速放电,所述压电蜂鸣片两端的压差大,使得所述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强烈的声音;当所述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放电模块进行慢放电,所述压电蜂鸣片两端的压差小,使得所述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相对较小的声音,解决了现有的蜂鸣片驱动电路只适用于报警声音较小或电路结构比较复杂的问题,使得电路结构比较简单且能够实现蜂鸣片报警声音的大小可调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专利文件CN206202235U公开的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图2为专利文件CN209149805U公开的一种无源压电陶瓷蜂鸣器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为了解决现有的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要么只适用于声音较小场合的报警,要么电路结构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技术一方面公开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包括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充电模块的电输入端和脉冲触发端分别接入电源VCC和第一脉冲信号PWM1,充电模块的电输出端连接放电模块的电源端,放电模块的脉冲触发端接入第二脉冲信号PWM2,放电模块的充放电端连接压电蜂鸣片的第一端,充电模块的接地端、放电模块的接地端和压电蜂鸣片的第二端共同接地;当第一脉冲信号为高电平,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时,电源向压电蜂鸣片充电;当第二脉冲信号PWM2为高电平,第一脉冲信号PWM1为低电平,放电模块的第三三极管Q3进行快速放电,压电蜂鸣片两端的压差大,使得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强烈的声音;当第二脉冲信号PWM2为低电平,第一脉冲信号PWM1为低电平,放电模块的电阻R1进行慢放电,压电蜂鸣片两端的压差小,使得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相对较小的声音。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充电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级管Q2和、电阻R3和电阻R2,具体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端,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的集电极连接压电蜂鸣片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阻R3连接第一脉冲信号PWM1,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其中,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级管Q2和、电阻R3和电阻R2均为贴片元器件,选择贴片元器件能够有效避免引脚易断而导致报警失效的问题,优选地,第一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放电模块包括第三三极管Q3、电阻R1和电阻R4,具体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4连接第二脉冲信号PWM2,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电阻R1连接压电蜂鸣片的第二端,其中,第三三极管Q3、电阻R1和电阻R4均为贴片元器件,选择贴片元器件能够有效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用以驱动压电蜂鸣片发声,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包括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n所述充电模块的电输入端和脉冲触发端分别接入外部电源和第一脉冲信号,所述充电模块的电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电源端,所述放电模块的脉冲触发端接入第二脉冲信号,所述放电模块的充放电端连接压电蜂鸣片的第一端,所述充电模块的接地端、所述放电模块的接地端和所述压电蜂鸣片的第二端共同接地;/n当第一脉冲信号为高电平,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时,外部电源向压电蜂鸣片充电;当所述第二脉冲信号为高电平,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放电模块进行快速放电,产生较大压差,使得所述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强烈的声音;当所述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放电模块进行慢放电,产生较小的压差,使得所述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相对较小的声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用以驱动压电蜂鸣片发声,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包括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
所述充电模块的电输入端和脉冲触发端分别接入外部电源和第一脉冲信号,所述充电模块的电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电源端,所述放电模块的脉冲触发端接入第二脉冲信号,所述放电模块的充放电端连接压电蜂鸣片的第一端,所述充电模块的接地端、所述放电模块的接地端和所述压电蜂鸣片的第二端共同接地;
当第一脉冲信号为高电平,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时,外部电源向压电蜂鸣片充电;当所述第二脉冲信号为高电平,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放电模块进行快速放电,产生较大压差,使得所述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强烈的声音;当所述第二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第一脉冲信号为低电平,所述放电模块进行慢放电,产生较小的压差,使得所述压电蜂鸣片产生震荡发出相对较小的声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蜂鸣片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级管Q2和、电阻R3和电阻R2;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压电蜂鸣片的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瑞荣吉祥勤宋科磊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武进华瑞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