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4137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管、第二管和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弯曲段,位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所述换热管为第一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所述换热管为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一侧面的投影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二侧面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另一端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L1与L2满足:L2+0.2Tw≤L1<L2+2Tw,其中Tw为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可以减少扁管腐蚀,提高换热器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微通道换热器广泛应用在各空调领域。相关技术中,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包括弯折部,弯折部的换热管是由该段换热管相对于其他部分的换热管进行扭转,然后折弯得到。此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可以以较小的折弯半径进行折弯,且结构更加紧凑。然而由于换热管在弯折部相互紧密搭接,导致换热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弯折部接触的换热管表面之间产生磨损,长期积累,影响换热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可以减少弯折部换热管的搭接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寿命。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并列布置;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矩形,所述换热管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换热管还包括在其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包括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在所述换热管横截面上的投影,所述换热管的第一侧面和所述换热管的第三侧面通过第一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四侧面通过第二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三侧面通过第三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四侧面通过第四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弯曲段,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连通,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弯曲段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连通,所述第二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弯曲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换热管的弯曲段包括扭转部和弧长部,在所述弯曲段的弧长部的厚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弯曲段的弧长部至少部分相对,多个所述换热管并列排布,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在多个换热管的排列方向上平行设置,位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所述换热管为第一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所述换热管为第二换热管,在与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平行的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一侧面的投影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二侧面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另一端之间的距离为L1,在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L1与L2满足:L2+0.2Tw≤L1<L2+2Tw,其中Tw为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将L1分别与L2和Tw相关联,且将L1限定在大于等于L2+0.2Tw且小于L2+2Tw的范围内,可以减少换热器折弯区的换热管的搭接面积,减少折弯区接触的换热管面积,有利于减缓换热管的腐蚀,降低泄漏风险和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限制弯折段向一侧凸出的长度,有利于使用安装。当L1过小时,不仅相邻弯曲段的搭接面积大,而且换热管在相互嵌套或者接触的区域会造成较大的应力集中,严重地会造成换热管表面磨损。L2过大,相邻弯曲段之间间隔过大,形成的空隙导致使用过程中漏风或者冷凝水直接滴落,影响使用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L1与L2满足L1<L2+0.96Tw。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弯曲段包括2个扭转部,一个所述扭转部的一端与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的一端相连,另一个所述扭转部的一端与所述换热管的第二段相连,所述弧长部连通两个扭转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个所述换热管的弯曲段的弧长部的厚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弯曲段的弧长部之间有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隙的最小值为h,多个所述换热管的h满足:2/3t≤h<8.5t,其中t为所述换热管的厚度;或者,2/3t≤h<X,其中t为所述换热管的厚度,X为在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所述换热管的第一侧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第一侧面和所述换热管的第三侧面通过第一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和第一侧面通过第三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四侧面通过第二侧边相连,在与所述第一段的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平行的第一平面内,所述弯曲段的第一侧边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所述第一段的第一侧边在第一平面内的投影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α,所述夹角α大于0度,所述多个换热管的夹角α相同,且满足:L2+Tw·cos(α+8)≤L1<L2+Tw·cos(α+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角α大于10度且小于等于65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弯曲段的第二侧边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的第二侧边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相连,所述弯曲段的第二侧边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的第一侧边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延长线之间的距离为L,多个所述换热管的L满足:1.1×Tw≤L≤3×Tw。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段沿所述第二管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设置于在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段之间以及在所述第二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二段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还包括第三段,所述弯曲段包括第一弯曲段和第二弯曲段,所述第一弯曲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所述第二弯曲段连接在所述第三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换热器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图3是图1中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换热管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图7是图3中换热器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且示出了弯曲段23。附图标记:集流管10,第一管11,第一接管111,第二管12,第二接管121,换热管20,第一侧面201,第二侧面202,第三侧面203,第四侧面204,第一段21,第二段22,弯曲段23,第一弯曲段231,第二弯曲段232,第三弯曲段233,第三段24,第四段25,第一换热管211,第二换热管212,挡板30,翅片4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并列布置;/n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矩形,所述换热管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换热管还包括在其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包括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在所述换热管横截面上的投影,所述换热管的第一侧面和所述换热管的第三侧面通过第一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四侧面通过第二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三侧面通过第三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四侧面通过第四侧边相连;/n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弯曲段,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连通,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弯曲段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连通,所述第二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弯曲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换热管的弯曲段包括扭转部和弧长部,在所述弯曲段的弧长部的厚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弯曲段的弧长部至少部分相对;/n多个所述换热管并列排布,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在多个换热管的排列方向上平行设置;/n位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所述换热管为第一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所述换热管为第二换热管,在与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平行的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一侧面的投影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二侧面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另一端之间的距离为L1,在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L1与L2满足:/nL2+0.2Tw≤L1<L2+2Tw,其中Tw为所述换热管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并列布置;
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矩形,所述换热管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换热管还包括在其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包括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在所述换热管横截面上的投影,所述换热管的第一侧面和所述换热管的第三侧面通过第一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四侧面通过第二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三侧面通过第三侧边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第四侧面通过第四侧边相连;
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弯曲段,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连通,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弯曲段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连通,所述第二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弯曲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换热管的弯曲段包括扭转部和弧长部,在所述弯曲段的弧长部的厚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弯曲段的弧长部至少部分相对;
多个所述换热管并列排布,多个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在多个换热管的排列方向上平行设置;
位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所述换热管为第一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所述换热管为第二换热管,在与所述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平行的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一侧面的投影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二侧面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三侧边的投影线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弯曲段的第四侧边的投影线的另一端之间的距离为L1,在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L1与L2满足:
L2+0.2Tw≤L1<L2+2Tw,其中Tw为所述换热管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1与L2满足L1<L2+0.96Tw。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弯曲段包括2个扭转部,一个所述扭转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峰蒋建龙高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