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絮凝剂添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33386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絮凝剂添加系统,包括池底,池底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出药机构,出药机构的内部设置有防水机构,出药机构包括卡槽,卡槽开设在池底的上表面上,卡槽的内部卡接有插筒,插筒的内部插接有插杆,插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浮板,插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圆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当污水通入处理池内部时,通过污水推动浮板上升,浮板带动插杆移动,进而使的插杆带动圆片移动,圆片通过复位弹簧和挡环带动插杆筒上移,进而使的插杆筒带动从进药管流出的絮凝剂上移,使的絮凝剂通过输药槽和出药口进入污水中,进而使的每次通入污水后污水池内部自动投入等量的絮凝剂,防止人工操作造成失误,无法将污水中的杂志去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絮凝剂添加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絮凝剂添加系统,属于污水净化

技术介绍
絮凝剂主要是带有正(负)电性的基团和水中带有负(正)电性的难于分离的一些粒子或者颗粒相互靠近,降低其电势,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并利用其聚合性质使得这些颗粒集中,并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分离出来,一般为达到这种目的而使用的药剂,称之为絮凝剂,絮凝剂主要应用于给水和污水处理领域。现有的污水处理池中为了将污水中的杂志去除,需要将絮凝剂投入污水中,使的污水中的杂志相互聚合方便去除,但是由于日常生产中产生的污水量较大,进而导致污水处理池需要不断的对污水进行处理,当每次向污水处理池中通入污水后都需要通入絮凝剂,现有的絮凝剂通过操作员手动投入,每次投入的药量都不同,且存在失误忘记投放的可能发生,进而可能导致污水中的杂志没有被去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污水处理池中为了将污水中的杂志去除,需要将絮凝剂投入污水中,使的污水中的杂志相互聚合方便去除,但是由于日常生产中产生的污水量较大,进而导致污水处理池需要不断的对污水进行处理,当每次向污水处理池中通入污水后都需要通入絮凝剂,现有的絮凝剂通过操作员手动投入,每次投入的药量都不同,且存在失误忘记投放的可能发生,进而可能导致污水中的杂志没有被去除的缺陷,提供一种絮凝剂添加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絮凝剂添加系统,包括池底,所述池底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出药机构,所述出药机构的内部设置有防水机构;所述出药机构包括卡槽,所述卡槽开设在池底的上表面上,所述卡槽的内部卡接有插筒,所述插筒的内部插接有插杆,所述插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浮板,所述插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圆片,所述圆片插接在插杆筒的内部,所述插杆的下端表面上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圆片接触,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挡环接触,所述挡环固定套接在插杆筒的内壁开口处,所述插筒的下端侧壁上对称固定连通有两个进药管,两个所述进药管固定连通在环形药盒的内壁上,所述环形药盒固定套接在插筒的外壁上,所述插筒的上端外壁上开设有出药口;所述防水机构包括挡圈,所述挡圈固定套接在插筒的内壁上,所述插筒的上端内部活动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插杆的表面上,所述套筒的外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输药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出药口与输药槽相对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杆筒位于进药管的下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套筒与挡圈紧密接触,两个所述输药槽与挡圈的上表面相对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当污水通入处理池内部时,通过污水推动浮板上升,浮板带动插杆移动,进而使的插杆带动圆片移动,圆片通过复位弹簧和挡环带动插杆筒上移,进而使的插杆筒带动从进药管流出的絮凝剂上移,使的絮凝剂通过输药槽和出药口进入污水中,进而使的每次通入污水后污水池内部自动投入等量的絮凝剂,防止人工操作造成失误,无法将污水中的杂志去除。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图1中A部分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插杆筒结构示意图。图中:1、池底;2、出药机构;21、卡槽;22、插筒;23、插杆;24、浮板;25、圆片;26、插杆筒;27、复位弹簧;28、挡环;29、进药管;210、环形药盒;211、出药口;3、防水机构;31、挡圈;32、套筒;33、滑槽;34、滑块;35、输药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絮凝剂添加系统中,包括池底1,池底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出药机构2,出药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防水机构3;出药机构2包括卡槽21,卡槽21开设在池底1的上表面上,卡槽21的内部卡接有插筒22,插筒22的内部插接有插杆23,插杆2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浮板24,插杆2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圆片25,圆片25插接在插杆筒26的内部,插杆23的下端表面上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27,复位弹簧27的一端与圆片25接触,复位弹簧27的另一端与挡环28接触,挡环28固定套接在插杆筒26的内壁开口处,插筒22的下端侧壁上对称固定连通有两个进药管29,两个进药管29固定连通在环形药盒210的内壁上,环形药盒210固定套接在插筒22的外壁上,插筒22的上端外壁上开设有出药口211;防水机构3包括挡圈31,挡圈31固定套接在插筒22的内壁上,插筒22的上端内部活动套接有套筒32,套筒32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33,滑槽33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滑块34,滑块3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插杆23的表面上,套筒32的外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输药槽35。出药口211与输药槽35相对应。插杆筒26位于进药管29的下端。套筒32与挡圈31紧密接触,两个输药槽35与挡圈31的上表面相对应。具体的,使用本技术时,当污水通入处理池内部时,污水推动浮板24上升,浮板24上升时带动插杆23移动,进而使的插杆23带动圆片25移动,圆片25通过复位弹簧27和挡环28带动插杆筒26上移,进而使的插杆筒26带动从进药管29流出的絮凝剂上移,使的絮凝剂通过输药槽35和出药口211进入污水中,进而使的每次通入污水后污水池池底1自动投入等量的絮凝剂,防止人工操作造成失误,无法将污水中的杂志去除,且当污水池内部的污水处理完成排出后,浮板24下移,进而使的插杆筒26移动到插筒22底部,进而使的环形药盒210内部的药物从进药管29通入挡圈31和插杆筒26之间,当插杆22下移时,套筒32首先与挡圈31接触,进而通过挡圈31将输药槽35堵住,当套筒32与挡圈31接触后插杆筒26的上表面与挡圈31分离,防止污水进入环形药盒210内部,防止药物浪费。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絮凝剂添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底(1),所述池底(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出药机构(2),所述出药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防水机构(3);/n所述出药机构(2)包括卡槽(21),所述卡槽(21)开设在池底(1)的上表面上,所述卡槽(21)的内部卡接有插筒(22),所述插筒(22)的内部插接有插杆(23),所述插杆(2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浮板(24),所述插杆(2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圆片(25),所述圆片(25)插接在插杆筒(26)的内部,所述插杆(23)的下端表面上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27),所述复位弹簧(27)的一端与圆片(25)接触,所述复位弹簧(27)的另一端与挡环(28)接触,所述挡环(28)固定套接在插杆筒(26)的内壁开口处,所述插筒(22)的下端侧壁上对称固定连通有两个进药管(29),两个所述进药管(29)固定连通在环形药盒(210)的内壁上,所述环形药盒(210)固定套接在插筒(22)的外壁上,所述插筒(22)的上端外壁上开设有出药口(211);/n所述防水机构(3)包括挡圈(31),所述挡圈(31)固定套接在插筒(22)的内壁上,所述插筒(22)的上端内部活动套接有套筒(32),所述套筒(32)的内壁上开设有滑槽(33),所述滑槽(33)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滑块(34),所述滑块(3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插杆(23)的表面上,所述套筒(32)的外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输药槽(3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絮凝剂添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底(1),所述池底(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出药机构(2),所述出药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防水机构(3);
所述出药机构(2)包括卡槽(21),所述卡槽(21)开设在池底(1)的上表面上,所述卡槽(21)的内部卡接有插筒(22),所述插筒(22)的内部插接有插杆(23),所述插杆(2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浮板(24),所述插杆(2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圆片(25),所述圆片(25)插接在插杆筒(26)的内部,所述插杆(23)的下端表面上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27),所述复位弹簧(27)的一端与圆片(25)接触,所述复位弹簧(27)的另一端与挡环(28)接触,所述挡环(28)固定套接在插杆筒(26)的内壁开口处,所述插筒(22)的下端侧壁上对称固定连通有两个进药管(29),两个所述进药管(29)固定连通在环形药盒(210)的内壁上,所述环形药盒(210)固定套接在插筒(2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永海于昌杰王家辉时本轩刘军帅许化乐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普赛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