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318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包括外袋和放置在外袋内的内袋,外袋包括第二膨胀部和第二贴附部,外袋下端的内环面间安装有截面呈弧形的密封底座,密封底座下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截面呈弧形的支撑底座,内袋包括第一膨胀部和第一贴附部,第一膨胀部的下端开设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贯穿孔,内袋设在外袋内,且此时第一膨胀部处于第二膨胀部内,第一膨胀部的上端与第二膨胀部的上端相平齐,第一贴附部的上端延伸至第二贴附部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有效降低病理医生与挥发的固定液的接触时间,减少病理医生受到固定液挥发的影响,进而保障取病理医生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
本技术涉及病理标本袋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
技术介绍
病理标本袋在使用的过程中多用于固定病理标本,且在固定病理标本的情况下,病理标本袋内盛装有固定液,然而传统的固定液存在着易挥发、气味刺鼻且对人体有害(已被WHO列为致癌物),因此病理医生在使用传统病理标本袋对病理标本进行固定以及取出时,由于传统病理标本袋的结构缺陷,存在着病理医生长期与挥发的固定液物质进行接触的现象,进而会危害病理医生的身体健康。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包括外袋和放置在外袋内的内袋,所述外袋包括第二膨胀部和第二贴附部,所述第二贴附部的下端与第二膨胀部的上端之间相连接,所述外袋下端的内环面间安装有截面呈弧形的密封底座,所述密封底座的外环面与外袋的内环面之间紧密连接,所述密封底座下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截面呈弧形的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下端的外环面与外袋下端的内环面相连接,且所述支撑底座下端的端面与外袋下端的端面相平齐,所述内袋包括第一膨胀部和第一贴附部,所述第一贴附部的下端与第一膨胀部的上端之间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膨胀部的下端开设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贯穿孔,所述第一贴附部内表面相贴附的两侧分别嵌入有第一凹条带及第一凸条带,所述第一凹条带和第一凸条带之间相扣合,所述内袋设在外袋内,且此时所述第一膨胀部处于第二膨胀部内,所述第一膨胀部的上端与第二膨胀部的上端相平齐,所述第一贴附部的上端延伸至第二贴附部的上方,所述第一贴附部外表面的两侧均固定嵌入有第二凹条带,所述第二贴附部的内表面对应第二凹条带嵌入有第二凸条带,处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二凹条带和第二凸条带之间相扣合。优选的,所述第二膨胀部和第二贴附部之间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第二膨胀部在未外部按压力的情况下呈膨胀状态,所述第二贴附部在未受内部撑力的情况下内表面间呈靠近的状态。优选的,所述密封底座及支撑底座的外环面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的外环面与对应的外袋的内环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密封底座、支撑底座及安装环在受力状态下均为不可变形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膨胀部和第一贴附部之间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第一膨胀部在未外部按压力的情况下呈膨胀状态,所述第一贴附部在未受内部撑力的情况下内表面间呈贴附的状态。优选的,所述内袋的第一贴附部的上端两侧开设有相重合的提拉孔,所述第一贴附部外表面的两侧均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的下表面与第二贴附部的上端面相平齐。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中整个新型病理标本袋的结构设计,使得病理医生在对病理标本进行固定时,可快捷的实现病理标本的放入及固定液的倒入,且在对病理标本进行取出时,可快速的实现病理标本与固定液的分离,进而实现病理标本的快速取出,因此病理标本的快速取出、病理标本快捷的放入及固定液的快速倒入,可有效降低病理医生与挥发的固定液的接触时间,减少病理医生受到固定液挥发的影响,进而保障病理医生的身体健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的外袋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的内袋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的内袋的仰视图;图7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的内袋前侧内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的内袋后侧内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内袋1、第一膨胀部101、第一贴附部102、第一凹条带2、第一凸条带3、提拉孔4、挡块5、外袋6、第二膨胀部601、第二贴附部602、第二凹条带7、第二凸条带8、密封底座9、支撑底座10、安装环11、贯穿孔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8,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包括外袋6和放置在外袋6内的内袋1,外袋6包括第二膨胀部601和第二贴附部602,第二贴附部602的下端与第二膨胀部601的上端之间相连接,第二膨胀部601和第二贴附部602之间为一体式结构,且第二膨胀部601在未外部按压力的情况下呈膨胀状态,第二贴附部602在未受内部撑力的情况下内表面间呈靠近的状态。外袋6下端的内环面间安装有截面呈弧形的密封底座9,密封底座9的外环面与外袋6的内环面之间紧密连接,密封底座9下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截面呈弧形的支撑底座10,支撑底座10下端的外环面与外袋6下端的内环面相连接,且支撑底座10下端的端面与外袋6下端的端面相平齐,密封底座9及支撑底座10的外环面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安装环11,安装环11的外环面与对应的外袋6的内环面固定连接,密封底座9、支撑底座10及安装环11在受力状态下均为不可变形结构,整个病理标本袋在放置的过程中,支撑底座10的设置可确保病理标本袋与水平面进行稳定的接触,进而可避免病理标本袋在放置的过程中出现外倒或倾斜的现象;在对病理标本袋进行拿持的过程中,可通过安装环11对病理标本袋的下部进行施力,此时可避免病理标本袋的下部出现变形的现象,进而方便了病理标本袋在使用过程中的拿持移动。内袋1包括第一膨胀部101和第一贴附部102,第一贴附部102的下端与第一膨胀部101的上端之间相连接,且第一膨胀部101的下端开设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贯穿孔12,第一贴附部102内表面相贴附的两侧分别嵌入有第一凹条带2及第一凸条带3,第一凹条带2和第一凸条带3之间相扣合,第一膨胀部101和第一贴附部102之间为一体式结构,且且第一膨胀部101在未外部按压力的情况下呈膨胀状态,第一贴附部102在未受内部撑力的情况下内表面间呈贴附的状态。内袋1设在外袋6内,且此时第一膨胀部101处于第二膨胀部601内,第一膨胀部101的上端与第二膨胀部601的上端相平齐,第一贴附部102的上端延伸至第二贴附部602的上方,第一贴附部102外表面的两侧均固定嵌入有第二凹条带7,第二贴附部602的内表面对应第二凹条带7嵌入有第二凸条带8,处于同一侧的第二凹条带7和第二凸条带8之间相扣合。内袋1的第一贴附部102的上端两侧开设有相重合的提拉孔4,第一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包括外袋(6)和放置在外袋(6)内的内袋(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袋(6)包括第二膨胀部(601)和第二贴附部(602),所述第二贴附部(602)的下端与第二膨胀部(601)的上端之间相连接,所述外袋(6)下端的内环面间安装有截面呈弧形的密封底座(9),所述密封底座(9)的外环面与外袋(6)的内环面之间紧密连接,所述密封底座(9)下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截面呈弧形的支撑底座(10),所述支撑底座(10)下端的外环面与外袋(6)下端的内环面相连接,且所述支撑底座(10)下端的端面与外袋(6)下端的端面相平齐,所述内袋(1)包括第一膨胀部(101)和第一贴附部(102),所述第一贴附部(102)的下端与第一膨胀部(101)的上端之间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膨胀部(101)的下端开设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贯穿孔(12),所述第一贴附部(102)内表面相贴附的两侧分别嵌入有第一凹条带(2)及第一凸条带(3),所述第一凹条带(2)和第一凸条带(3)之间相扣合,所述内袋(1)设在外袋(6)内,且此时所述第一膨胀部(101)处于第二膨胀部(601)内,所述第一膨胀部(101)的上端与第二膨胀部(601)的上端相平齐,所述第一贴附部(102)的上端延伸至第二贴附部(602)的上方,所述第一贴附部(102)外表面的两侧均固定嵌入有第二凹条带(7),所述第二贴附部(602)的内表面对应第二凹条带(7)嵌入有第二凸条带(8),处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二凹条带(7)和第二凸条带(8)之间相扣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病理标本袋,包括外袋(6)和放置在外袋(6)内的内袋(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袋(6)包括第二膨胀部(601)和第二贴附部(602),所述第二贴附部(602)的下端与第二膨胀部(601)的上端之间相连接,所述外袋(6)下端的内环面间安装有截面呈弧形的密封底座(9),所述密封底座(9)的外环面与外袋(6)的内环面之间紧密连接,所述密封底座(9)下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截面呈弧形的支撑底座(10),所述支撑底座(10)下端的外环面与外袋(6)下端的内环面相连接,且所述支撑底座(10)下端的端面与外袋(6)下端的端面相平齐,所述内袋(1)包括第一膨胀部(101)和第一贴附部(102),所述第一贴附部(102)的下端与第一膨胀部(101)的上端之间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膨胀部(101)的下端开设有均匀间隔分布的贯穿孔(12),所述第一贴附部(102)内表面相贴附的两侧分别嵌入有第一凹条带(2)及第一凸条带(3),所述第一凹条带(2)和第一凸条带(3)之间相扣合,所述内袋(1)设在外袋(6)内,且此时所述第一膨胀部(101)处于第二膨胀部(601)内,所述第一膨胀部(101)的上端与第二膨胀部(601)的上端相平齐,所述第一贴附部(102)的上端延伸至第二贴附部(602)的上方,所述第一贴附部(102)外表面的两侧均固定嵌入有第二凹条带(7),所述第二贴附部(602)的内表面对应第二凹条带(7)嵌入有第二凸条带(8),处于同一侧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杨帆郭乔楠常献曹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