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294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马达的一个形态包括:转子,所述转子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定子,所述定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支架,所述支架位于定子的上侧;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保持于支架并沿着与轴向正交的平面配置;以及母线,所述母线保持于支架并在端子连接部处与电路基板连接。支架包括:基板支承部,所述基板支承部从下侧支承电路基板;以及壁部,所述壁部相对于基板支承部朝上侧突出并包围电路基板。在壁部设置有从上端朝下侧延伸的缺口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马达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达。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28日提交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85206号。本申请对上述申请主张优先权。其所有内容通过参照援引至本申请。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一种具有电路基板、母线和支架的马达,所述支架对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母线进行保持。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无刷马达,具有:基板;终端;对基板和终端进行保持的中间支架;以及覆盖中间支架的端罩。在专利文献1中,中间支架和端罩分别具有圆筒状的周壁,通过使周壁彼此嵌合,从而完成径向的位置对准。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580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中,基板配置于中间支架的周壁的内侧。因此,在将终端与基板锡焊接合的情况下,在使烙铁等焊接设备接近基板的上表面时,可能会与周壁产生干涉,存在制造工序繁杂化这样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形态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马达,能容易地进行母线与电路基板的连接工序。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马达的一个形态包括:转子,所述转子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定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侧;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保持于所述支架并沿着与轴向正交的平面配置;以及母线,所述母线保持于所述支架并在端子连接部处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所述支架具有:基板支承部,所述基板支承部从下侧支承所述电路基板;以及壁部,所述壁部相对于所述基板支承部朝上侧突出并包围所述电路基板。在所述壁部设置有从上端朝下侧延伸的缺口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形态,能够提供一种马达,能容易地进行母线与电路基板的连接工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收容筒部的开口侧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母线组件和电路基板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母线组件和电路基板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连接部的剖视图。图6是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定位销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会使各结构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结构不同。在各图中表示出Z轴。在各图中适当表示的中心轴线J是与Z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轴向上的Z轴方向的正侧称为“上侧”,将轴向上的Z轴方向的负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说明的方向,并不限定马达使用时实际的位置关系、马达的姿态。<马达>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无刷马达。如图1所示,马达1具有:外壳10;罩构件20;具有转轴31的转子30;定子40;轴承51、52;电路基板70;母线组件60;第一密封构件81;以及第二密封构件8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构件81和第二密封构件82是O形环。在以下说明中,将第一密封构件81称为下侧O形环81,将第二密封构件82称为上侧O形环82。轴承包括下侧轴承51和上侧轴承52。<外壳>外壳10收容定子40。外壳10保持定子40和下侧轴承51。外壳10的材料例如是金属。外壳10呈朝上侧开口的筒状。外壳10具有收容筒部11、底部15和凸缘部16。收容筒部1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且内径和外径沿着轴向变化的多段的圆筒状。收容筒部11的板厚沿着轴向大致相同。收容筒部11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40。图2是图1中的收容筒部11的开口侧的局部放大图。收容筒部11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12。内周面12被划分为沿轴向排列且彼此内径不同的多个区域。内周面12具有上端内周区域12D、第一内周区域12A、第二内周区域12B和第三内周区域12C。上端内周区域12D、第一内周区域12A、第二内周区域12B和第三内周区域12C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排列。上端内周区域12D、第一内周区域12A、第二内周区域12B和第三内周区域12C的内径依次变小。从轴向观察时,上端内周区域12D呈内径为第四内径D4的大致圆形。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内周区域12A呈内径为第一内径D1的圆形。第一内周区域12A位于比上端内周区域12D靠下侧处。从轴向观察时,第二内周区域12B呈内径为第二内径D2的大致圆形。第二内周区域12B位于比第一内周区域12A靠下侧处。从轴向观察时,第三内周区域12C呈内径为第三内径D3的大致圆形。第三内周区域12C位于比第二内周区域12B靠下侧处。第一内径D1比第四内径D4小。第二内径D2比第一内径D1小。第三内径D3比第二内径D2小。即,第一内径D1~第四内径D4具有D4>D1>D2>D3的关系。上端内周区域12D、第一内周区域12A及第二内周区域12B在径向上与母线组件60的外周面相向。另一方面,第三内周区域12C在径向上与定子40的外周面相向。定子40的外周面与第三内周区域12C嵌合。根据本实施方式,收容筒部11的内周面12具有第三内周区域12C,并在第三内周区域12C内与定子40的外周面嵌合。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定子40相对于外壳10的径向定位。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嵌合”包括“相向”和“接触”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状态。此外,“嵌合”既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经由肋等间接进行。如图1所示,底部15位于收容筒部11的下端。底部15覆盖收容筒部11的下侧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筒部11的下端与底部15一体形成。在底部15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央处设置有下侧轴承保持部15a。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轴承保持部15a是朝向轴向下侧凹陷的凹部。下侧轴承保持部15a在内部保持下侧轴承51。另外,在下侧轴承保持部15a内,也可以在下侧轴承51与底部15之间配置弹性构件(例如预压弹簧)。凸缘部16位于收容筒部11的上端。凸缘部16从收容筒部11的上端朝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0在凸缘部16处固定于罩构件20。<罩构件>罩构件20安装于外壳10的上侧。罩构件20从上侧覆盖定子40、母线组件60和电路基板70。此外,罩构件20位于后述母线组件60的支架61的上侧。罩构件20保持上侧轴承52。罩构件20的材料例如是金属。罩构件20具有筒部(以下称为罩筒部)21、盖部22和罩凸缘部24。罩筒部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罩筒部21朝下侧开口。罩筒部21从径向外侧包围后述母线组件60的壁部62。盖部22位于罩筒部21的上端。盖部22覆盖罩筒部21的上侧的开口。在盖部22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央处设置有上侧轴承保持部22a。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保持部22a是由罩筒部21和盖部22构成的凹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包括:/n转子,所述转子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n定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n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侧;/n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保持于所述支架并沿着与轴向正交的平面配置;以及/n母线,所述母线保持于所述支架并在端子连接部处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n所述支架具有:/n基板支承部,所述基板支承部从下侧支承所述电路基板;以及/n壁部,所述壁部相对于所述基板支承部朝上侧突出并包围所述电路基板,/n在所述壁部设置有从上端朝下侧延伸的缺口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928 JP 2018-1852061.一种马达,包括:
转子,所述转子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
定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侧;
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保持于所述支架并沿着与轴向正交的平面配置;以及
母线,所述母线保持于所述支架并在端子连接部处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
所述支架具有:
基板支承部,所述基板支承部从下侧支承所述电路基板;以及
壁部,所述壁部相对于所述基板支承部朝上侧突出并包围所述电路基板,
在所述壁部设置有从上端朝下侧延伸的缺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端子连接部是将所述电路基板与所述母线连接的锡焊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缺口部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
所述底面位于比所述端子连接部的上端靠下侧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壁部呈包围所述中心轴线的筒状,
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周向位置与所述缺口部的周向位置彼此重叠。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包括罩构件,所述罩构件从上侧覆盖所述电路基板,
所述罩构件具有筒部,所述筒部从外侧包围所述壁部,
在所述壁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肋,所述第一肋沿着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筒部的内侧面接触,
所述第一肋的上端位于比所述壁部的上端靠下侧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缺口部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
所述第一肋的上端位于比所述缺口部的所述底面靠下侧处,或者所述第一肋的上端的轴向位置与所述缺口部的所述底面一致。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马达,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雄平牧野隆之中村圭吾藤原久嗣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