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1494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53
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引导模体为实芯的扁圆柱状结构并对称于柱体中轴线,引导模体一端为向外凸出的呈吹鼓形的弧形顶帽,所述弧形顶帽在柱体轴向截面内的轮廓为弧形;引导模体另一端为平面;引导模体内设置贯通的、两端通透的孔道;所述孔道包括引导孔道、宫腔管孔道,所述孔道平行于所述柱体中轴线设置。引导孔道内插入插植针,宫腔管孔道内插入宫腔管。使得宫颈癌宫旁侵犯的患者,在该插植引导模体引导下的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放射剂量曲线能更好的包绕肿瘤侵犯区域;提高剂量曲线的适形性,降低不良反应;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治疗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中的辅助治疗模体,具体涉及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的引导模体。
技术介绍
传统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术后插植治疗由经验丰富的医师经阴道按照肿瘤的形状分布插植针,核对盆腔MRI或盆腔CT决定进针深度,对于宫旁左右两侧侵及的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很难保持进针的准确方向,一旦进针方向靠上或靠下,可能直接造成前方的膀胱和后方的直肠的损伤或其受累剂量过高,出现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肠炎的不良反应。同时对于宫旁侵犯的患者,靶区剂量范围与肿瘤实际形状符合程度不高,容易造成靶区丢失和周围正常组织过量照射,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其目的在于解决在宫颈癌实施近距离放射治疗时,优化放置放射治疗插植针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所述引导模体为实芯的扁圆柱状结构并对称于柱体中轴线,所述引导模体一端为向外凸出的呈吹鼓形的弧形顶帽,所述弧形顶帽在柱体轴向截面内的轮廓为弧形;所述引导模体另一端为平面;所述引导模体内设置贯通的、两端通透的孔道;所述孔道包括引导孔道、宫腔管孔道,所述孔道平行于所述柱体中轴线设置。优选,所述宫腔管孔道设置于所述柱体中轴线上。优选,所述引导孔道沿扁圆柱的横向对称设置在所述宫腔管孔道的两侧一边一个,所述的扁圆柱的横向为所述引导模体横截面的长轴方向。优选,所述弧形顶帽沿横向对称设置为两个,所述宫腔管孔道设置于所述柱体中轴线上,所述引导孔道沿扁圆柱的横向对称设置在所述宫腔管孔道的两侧一边一个,所述的扁圆柱的横向为所述引导模体横截面的长轴方向,所述引导孔道分别穿过所述弧形顶帽的正中间。优选,所述引导模体为聚四氟乙烯材料。优选,所述引导模体的横向的两侧柱面为弧形柱面,连接两侧弧形柱面的中部两侧的面为平面,圆滑过渡连接。所述引导孔道内插入插植针,所述的宫腔管孔道内插入宫腔管。优选,所述引导孔道与宫腔管孔道间隔为1-1.5cm,长度至少为8cm。所述引导孔道进口塞入橡胶材料的皮塞,所述皮塞设置插植针针孔。所述引导模体外端设置底盘,所述底盘轮廓超出所述引导模体之外,且在底盘上配有四个方向的类椭圆形开孔。本技术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1)引导模体由中心的宫腔管孔道和左右两侧各旁开插植针引导孔道构成,引导模体具有一定长度伸入阴道内,且顶端触及到宫颈穹隆处。对于宫颈癌宫旁侵犯的患者该插植引导模体引导下的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放射剂量曲线能更好的包绕肿瘤侵犯区域,包括宫颈的上下左右各个方面。2)同时在宫颈的横截面上,通过两侧插植针的剂量贡献,降低了中间宫腔管的剂量权重,由于宫腔管和两侧引导的插植针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剂量分布,使得剂量曲线向左右两侧延展,前后方向的剂量保持不变或缩小,所形成的宫颈部扁圆柱体状高剂量区域在保证宫颈及宫旁受侵的靶区剂量的同时可降低或不增加膀胱和直肠的受照剂量。从而有效弥补传统插植治疗时靶区适形性差、宫旁两侧肿瘤剂量不足、危及器官受量高、副作用大的缺点;3)将进针方向固定,保持了插植针与膀胱和直肠间距离的稳定,提高肿瘤的剂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医生的治疗目的,也减少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对于缺乏插植治疗经验的医生使用本引导模体后,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易学,具有广泛适用性;5)引导模体顶端两侧向前突出,使得两侧的插植针孔道长于中心的宫腔管,可以充分填塞于阴道顶端两侧的凹陷结构中,使模体可以与宫颈及宮旁组织充分贴合,确保在插植针植入的过程中病变位置相对固定,减少因操作使组织形变或宫旁间隙带来的植入误差。近距离放射治疗使用的γ射线穿透力强,具体穿透距离与光子的能量、物质的密度有关,且射线强度衰减随穿透物质厚度指数衰减,若宮旁间隙不加处理,增加了放射源于肿瘤靶区之间的距离,扩大射线照射范围,加重宮旁组织和阴道的损伤,使用该模体避免了空腔的影响,将射线的作用范围及距离减小,改善了由于施源器于肿瘤贴合不到位的缺点,提高源射线的利用率,改善了剂量曲线的适形性,更好的包绕肿瘤靶区,同时降低危及器官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治疗患者时其角度可由插植模体孔道固定,进针深度均可自由调节,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特点不同,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深度,实现个体化治疗,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附图说明图1(a)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1(b)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仰视图;图2(a)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主视图;图2(b)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仰视图;附图编号:1-引导模体、2-引导孔道、3-宫腔管孔道、21-插植针、31-宫腔管、4-底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参见图1(a)(b)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所述引导模体1为实芯的扁圆柱状结构并对称于柱体中轴线,所述引导模体一端为向外凸出的呈吹鼓形的弧形顶帽,所述弧形顶帽在柱体轴向截面内的轮廓为弧形;所述引导模体另一端为平面;所述引导模体内设置贯通的、两端通透的孔道;所述孔道包括引导孔道2、宫腔管孔道3,所述孔道平行于所述柱体中轴线设置。优选所述宫腔管孔道3设置于所述柱体中轴线上。优选所述引导孔道沿扁圆柱的横向对称设置在所述宫腔管孔道的两侧一边一个,所述的扁圆柱的横向为所述引导模体1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参见图2(a)(b),还可以将所述弧形顶帽沿横向对称设置为两个,之间为圆滑过渡,所述宫腔管孔道3设置于所述柱体中轴线上,所述引导孔道沿扁圆柱的横向对称设置在所述宫腔管孔道的两侧一边一个,所述的扁圆柱的横向为所述引导模体1横截面的长轴方向,所述引导孔道分别穿过所述弧形顶帽的正中间。优选所述引导模体为聚四氟乙烯材料。所述引导模体的横向的两侧柱面为弧形柱面,连接两侧弧形柱面的中部两侧的面为平面,圆滑过渡连接。本技术引导模体没有尖锐的棱角,均为圆滑过渡,使使用者感到舒适不伤害皮肤。所述引导孔道2内插入插植针,所述的宫腔管孔道3内插入宫腔管。所述引导孔道2与宫腔管孔道3间隔为1-1.5cm,引导孔道或宫腔管孔道长度至少为8cm。但是,不受该尺寸限制,可以是需要调节。所述引导孔道2进口塞入橡胶材料的皮塞,所述皮塞设置插植针针孔。适合定位夹持插植针。因为所述引导孔道2与插植针之间有间隙。所述引导模体外端设置底盘,所述底盘轮廓超出所述引导模体之外,且在底盘上配有四个方向的类椭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其特征在于,/n所述引导模体(1)为实芯的扁圆柱状结构并对称于柱体中轴线,所述引导模体一端为向外凸出的呈吹鼓形的弧形顶帽,所述弧形顶帽在柱体轴向截面内的轮廓为弧形;所述引导模体另一端为平面;所述引导模体内设置贯通的、两端通透的孔道;所述孔道包括引导孔道(2)、宫腔管孔道(3),所述孔道平行于所述柱体中轴线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模体(1)为实芯的扁圆柱状结构并对称于柱体中轴线,所述引导模体一端为向外凸出的呈吹鼓形的弧形顶帽,所述弧形顶帽在柱体轴向截面内的轮廓为弧形;所述引导模体另一端为平面;所述引导模体内设置贯通的、两端通透的孔道;所述孔道包括引导孔道(2)、宫腔管孔道(3),所述孔道平行于所述柱体中轴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宫腔管孔道(3)设置于所述柱体中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孔道沿扁圆柱的横向对称设置在所述宫腔管孔道的两侧一边一个,所述的扁圆柱的横向为所述引导模体(1)横截面的长轴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妇科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穿刺引导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顶帽沿横向对称设置为两个,所述宫腔管孔道(3)设置于所述柱体中轴线上,所述引导孔道沿扁圆柱的横向对称设置在所述宫腔管孔道的两侧一边一个,所述的扁圆柱的横向为所述引导模体(1)横截面的长轴方向,所述引导孔道分别穿过所述弧形顶帽的正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霖众医学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