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直流储能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299867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体化直流储能散热系统,包括集装箱及设于所述集装箱内部的储能PCS逆变器、储能电池和配电柜,集装箱内部设有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将集装箱内部划分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包括设于前端散热区域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一安装座及第一旋转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中部散热区域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安装座及第二旋转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后端散热区域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三安装座及第三旋转台,集装箱前侧设有同时显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温度的温度显示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直流储能散热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直流储能散热系统
,具体为一体化直流储能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集装箱式储能系统是将储能系统的所有部件全部集中在一个或多个标准集装箱内,具有占地少,便于安装,可移动等优势,又因为直流配电系统中接入储能系统可以显著减少新能源发电对电网的冲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同时储能系统还可以惯性阻尼以提供负电荷供电可靠性,因此目前市面上设计有直流储能系统,但由于集装箱式直流储能系统内部元件集成度高,散热空间有限,在户外使用无遮挡的情况下受到阳光辐射以及电子设备本身耗散的热量作用使得密封机柜内部温度有可能超出设备所允许的范围,若装置上时间在超负荷高温下运行会引起元器件性能降低进而导致装置故障,影响直流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亟需设计出一种与直流储能系统一体化的散热系统以确保直流储能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体化直流储能散热系统,能有效的解决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体化直流储能散热系统,包括集装箱以及设于所述集装箱内部的储能PCS逆变器、储能电池和配电柜,所述集装箱内部设有多级分区散热系统,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将集装箱内部划分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包括设于前端散热区域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一旋转台,所述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转台上,所述第一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一旋转台的第一伺服电机;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中部散热区域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安装座以及第二旋转台,所述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台上,所述第二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二旋转台的第二伺服电机;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后端散热区域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三安装座以及第三旋转台,所述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三旋转台上,所述第三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三旋转台的第三伺服电机;所述集装箱两侧均设有排风口,且集装箱前侧设有同时显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温度的温度显示器,所述集装箱前侧设有控制器。优选地,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显示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以及第三伺服电机与控制器连接。优选地,所述集装箱的前侧设有第一出风孔、第二出风孔以及第三出风孔,集装箱后侧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设于接近第一进风口的位置处,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设于接近第二进风口的位置处,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设于接近第三进风口的位置处。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内置有智能芯片以及处理芯片,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温度显示器能够分别显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的实时温度,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将前端散热区域内的热空气从第一出风孔排出,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将中部散热区域内的热空气从第二出风孔处排出,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将后端散热区域内的热空气从第三出风孔排出,控制器分别传送信号至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以及第三伺服电机,从而使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以及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转动,通过气流使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的温度降低,并且控制器还能够自行调控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以及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的功率,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能够实现独自区域散热,也能够实现辅助散热,例如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中部散热区域温度过高时,通过智能芯片以及处理芯片的分析处理,控制第一伺服电机以及第三伺服电机转向中部散热区域,利用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以及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同时对中部散热区域进行散热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前端散热区域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部散热区域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后端散热区域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温度显示器架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控制器架构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控制器的另一种架构图。图中标号:集装箱1、排风口2、温度显示器3、控制器4、第一进风口5、第二进风口6、第三进风口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体化直流储能散热系统,包括集装箱1以及设于所述集装箱1内部的储能PCS逆变器、储能电池和配电柜,所述集装箱1内部设有多级分区散热系统,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将集装箱1内部划分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包括设于前端散热区域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一旋转台,所述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转台上,所述第一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一旋转台的第一伺服电机;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中部散热区域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安装座以及第二旋转台,所述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台上,所述第二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二旋转台的第二伺服电机;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后端散热区域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三安装座以及第三旋转台,所述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三旋转台上,所述第三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三旋转台的第三伺服电机;所述集装箱两侧均设有排风口,且集装箱前侧设有同时显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温度的温度显示器,所述集装箱前侧设有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显示器连接,温度显示器能够分别显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的实时温度。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以及第三伺服电机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分别传送信号至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以及第三伺服电机,从而使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以及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转动,通过气流使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的温度降低,并且控制器还能够自行调控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以及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的功率。所述集装箱的前侧设有第一出风孔、第二出风孔以及第三出风孔,集装箱后侧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设于接近第一进风口的位置处,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设于接近第二进风口的位置处,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设于接近第三进风口的位置处,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将前端散热区域内的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体化直流储能散热系统,包括集装箱以及设于所述集装箱内部的储能PCS逆变器、储能电池和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内部设有多级分区散热系统,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将集装箱内部划分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n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包括设于前端散热区域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一旋转台,所述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转台上,所述第一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一旋转台的第一伺服电机;/n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中部散热区域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安装座以及第二旋转台,所述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台上,所述第二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二旋转台的第二伺服电机;/n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后端散热区域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三安装座以及第三旋转台,所述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三旋转台上,所述第三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三旋转台的第三伺服电机;/n所述集装箱两侧均设有排风口,且集装箱前侧设有同时显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温度的温度显示器,所述集装箱前侧设有控制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直流储能散热系统,包括集装箱以及设于所述集装箱内部的储能PCS逆变器、储能电池和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内部设有多级分区散热系统,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将集装箱内部划分为前端散热区域、中部散热区域以及后端散热区域;
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包括设于前端散热区域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一旋转台,所述第一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一旋转台上,所述第一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一旋转台的第一伺服电机;
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中部散热区域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二安装座以及第二旋转台,所述第二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二旋转台上,所述第二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二旋转台的第二伺服电机;
所述多级分区散热系统还包括设于后端散热区域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第三安装座以及第三旋转台,所述第三空气对流循环扇固定安装在第三旋转台上,所述第三安装座内部设有驱动第三旋转台的第三伺服电机;
所述集装箱两侧均设有排风口,且集装箱前侧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维强林建平朱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