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和含该背面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988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背面结构技术领域,为满足太阳能电池的钝化需求趋势,公开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包括设置在硅片基底上的氧化铝膜层、氧化铝膜层上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氮化硅膜层、第一氮氧化硅膜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氮氧化硅膜层上的第二氮化硅膜层;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氮化硅膜层,第二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氮氧化硅膜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氮化硅膜层和氮氧化硅膜层,并使氮氧化硅膜层与氮化硅膜层相对交替布置,可以满足太阳能电池的钝化需求,重点提升太阳能电池的Uoc、Isc、FF和Eta等性能指标,应用于双面或单面PERC太阳能电池、TopCon太阳能电池,使得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和含该背面结构的太阳能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背面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和含该背面结构的太阳能电池。
技术介绍
太阳能光伏电池背表面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沉积氮化硅是实现界面钝化、增反和保护氧化铝膜层的重要工艺步骤。现有太阳能电池中,如双面PERC太阳能电池,背面结构为氧化铝叠加氮化硅膜。PERC电池的制备过程中为了保证背面较小的界面态、长波光的内反射以及H钝化要求,一般会采用氧化铝+氮化硅的结构对背面进行处理,在降本增效的大趋势下,继续提升表面钝化效果成为了重点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但现有的氧化铝叠加氮化硅膜层结构已难以实现更高场钝化及H钝化要求,影响了太阳能电池的各性能指标,如Uoc、Isc、Eta以及转化效率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为满足太阳能电池的钝化需求趋势,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以满足太阳能电池的钝化需求,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使用该背面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所述背面结构包括设置在太阳能电池的硅片基底上的氧化铝膜层、氧化铝膜层上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氮化硅膜层、第一氮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氮氧化硅膜层。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中,在氧化铝膜层上设置氮化硅膜层和氮氧化硅膜层,并且使氮氧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小于氮化硅膜层,满足太阳能电池的钝化需求,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所述背面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氮氧化硅膜层上的第二氮化硅膜层;所述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氮化硅膜层,所述第二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氮氧化硅膜层。在上述氮化硅和氮氧化硅膜层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氮化硅膜层,实现氮氧化硅膜层和氮化硅膜层的交替布置,并且使得中间的氮氧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小于两侧的氮化硅膜层,而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整体上由内向外依次减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2.4~2.3,膜厚为10~25nm;第二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2.2~1.9,膜厚为30~60nm;第一氮氧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1.9~1.7,膜厚为10~20nm。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当氮氧化硅膜层为最外层时,其选择的折射率和膜厚也可以选择的更大、更厚一些。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所述第二氮化硅膜层包括至少一层子氮化硅膜层;所述子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由内向外依次减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所述第二氮化硅膜层包括三层子氮化硅膜层,各子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厚度由内向外依次为:2.2~2.1/15~25nm、2.1~2.0/8~15nm和2.0~1.9/8~15n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所述背面结构还包括设于第二氮化硅膜层上的第二氮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二氮氧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1.7~2.0,膜厚8~15nm。通过设置外侧的第二氮氧化硅膜层,进一步强化氮化硅和氮氧化硅膜层的交替布置结构,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各项性能,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和双面效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所述背面结构还包括设于第二氮氧化硅膜层上的氧化硅膜层;所述氧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1.5~1.6,膜厚8~15nm。通过氧化硅膜层进一步强化背面结构的性能提升。包括上述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的PERC太阳能电池。包括上述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的TopCon太阳能电池。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通过设置氮化硅膜层和氮氧化硅膜层,并使氮氧化硅膜层与氮化硅膜层相对交替布置,可以满足太阳能电池的钝化需求,重点提升太阳能电池的Uoc、Isc、FF和Eta等性能指标,应用于双面或单面PERC太阳能电池、TopCon太阳能电池,使得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得到提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就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无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中所采用的原料均可从市场上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如无特别说明,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实施例1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包括硅片基底,在硅片基底的背面首先沉积由氧化铝膜层,然后再依次沉积第一氮化硅膜层和第一氮氧化硅膜层,其中,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氮氧化硅膜层,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2.35,膜厚为33nm;第一氮氧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2.0,膜厚为45nm。实施例2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包括硅片基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氮氧化硅膜层上还沉积有第二氮化硅膜层;第二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氮氧化硅膜层且小于第一氮化硅膜层;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2.35,膜厚为33nm;第一氮氧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1.8,膜厚为20nm,第二氮化硅层的折射率为1.9,膜厚为38nm.。实施例3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包括硅片基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氮氧化硅膜层上还沉积有第二氮化硅膜层,该第二氮化硅膜层由三层子氮化硅膜层组成,由氧化铝膜层指向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方向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子氮化硅膜层、第二子氮化硅膜层、第三子氮化硅膜层;其中,第二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氮氧化硅膜层且小于第一氮化硅膜层,第二氮化硅膜层内各膜层的折射率由内向外依次减小。各膜层的折射率和厚度依次为:第一氮化硅膜层:2.35/20nm,第一氮氧化硅膜层:1.9/12nm,第二氮化硅膜层内:第一子氮化硅膜层2.2/25nm、2.1/11nm、2.0/10nm。实施例4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包括硅片基底,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氮化硅膜层的第三子氮化硅膜层上还沉积有第二氮氧化硅膜层;各膜层的折射率和厚度依次为:第一氮化硅膜层:2.35/20nm,第一氮氧化硅膜层:1.9/12nm,第二氮化硅膜层内:第一子氮化硅膜层2.2/15nm、2.1/11nm、2.0/10nm,第二氮氧化硅膜层:1.7/10nm。实施例5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包括硅片基底,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氮氧化硅膜层上还沉积有氧化硅膜层。各膜层的折射率和厚度依次为:第一氮化硅膜层:2.35/16nm,第一氮氧化硅膜层:1.9/12nm,第二氮化硅膜层内:第一子氮化硅膜层2.2/10nm、2.1/10nm、2.0/10nm,第二氮氧化硅膜层:1.7/10nm,氧化硅膜层1.5/10nm。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氧化铝膜层上仅沉积三层氮化硅膜层,三层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厚度由内向外依次为2.4/25nm、2.2/20nm、2.1/33nm。采用含有上述实施例1~5和对比例1~3的背面结构的双面PERC电池(正面结构相同,正面和背面电极设置相同)测试各背面结构对于双面PERC电池的性能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将氮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交替布置,可以促进电池各项性能参数的提升;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结构包括设置在太阳能电池的硅片基底上的氧化铝膜层、氧化铝膜层上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氮化硅膜层、第一氮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氮氧化硅膜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结构包括设置在太阳能电池的硅片基底上的氧化铝膜层、氧化铝膜层上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氮化硅膜层、第一氮氧化硅膜层;所述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氮氧化硅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氮氧化硅膜层上的第二氮化硅膜层;
所述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氮化硅膜层,所述第二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氮氧化硅膜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2.4~2.3,膜厚为10~25nm;第二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2.2~1.9,膜厚为30~60nm;第一氮氧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1.7~1.9,膜厚为10~20nm。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氮化硅膜层包括至少一层子氮化硅膜层;所述子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博何胜单伟徐伟智曾鑫林赵迎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海宁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