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定沉积食性小型底栖动物摄食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9290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测定沉积食性小型底栖动物摄食量的方法,采用了基于水体颗粒有机碳含量测定的摄食量测定方法,由于沉积食性动物的食物以颗粒有机颗粒的形式被摄食,消化残渣排出体外后也成为悬浮或沉积颗粒有机物,因此根据其生活环境中颗粒有机碳的数量变化来计算某一时间段内的有机碳摄食量;在预先测定食物有机碳、蛋白质、脂肪、能量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基础上,通过将有机碳摄食量乘以食物不同营养成分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从而换算为不同营养成分的摄食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测定沉积食性小型底栖动物摄食量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物摄食量研究
,具体涉及一种测定沉积食性小型底栖动物摄食量的方法。
技术介绍
底栖动物(zoobenthos)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和沉积物摄食居多。多为无脊椎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按其尺寸,分大型底栖动物、小型底栖动物,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纲的螺和瓣鳃纲的蚌、河蚬等;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水丝蚓、尾鳃蚓等,蛭纲的舌蛭、泽蛭等,多毛纲的沙蚕;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目稚虫等,甲壳纲的虾、蟹等;扁形动物门涡虫纲等。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定沉积食性小型底栖动物摄食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n1)养殖装置:根据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活习性,选择适宜大小的玻璃容器,作为测定用养殖容器;/n2)底质:根据拟测定的底栖动物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宜粒径的石英砂作为底质,并根据底栖动物的钻潜深度,按钻潜深度的1.5倍确定容器内铺设石英砂的厚度,并称量加入的石英砂重量(W);/n3)食物准备:将拟投喂的食物在70℃下烘干至恒重,用电动粉碎机粉碎,过60目筛后备用,用TOC测定仪测定食物有机碳含量(TOC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定沉积食性小型底栖动物摄食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装置:根据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活习性,选择适宜大小的玻璃容器,作为测定用养殖容器;
2)底质:根据拟测定的底栖动物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宜粒径的石英砂作为底质,并根据底栖动物的钻潜深度,按钻潜深度的1.5倍确定容器内铺设石英砂的厚度,并称量加入的石英砂重量(W);
3)食物准备:将拟投喂的食物在70℃下烘干至恒重,用电动粉碎机粉碎,过60目筛后备用,用TOC测定仪测定食物有机碳含量(TOCf),并测定食物蛋白质(PROf)、脂肪(LIPf)、能量(ENRf)营养成分含量,计算营养成分与有机碳的比值关系;
4)玻璃纤维滤膜的预处理:将0.45μm玻璃纤维滤膜用马弗炉在800℃下保持10小时,除去滤膜可能带有的有机碳,冷却后密封保存待用;
5)驯养:将一定生物量的底栖动物放入养殖装置中,加入适宜体积(V)的水,按设计的投喂量和投喂方式驯养底栖动物10天;
6)空白对照:在养殖装置中按上步骤的驯养相同的投喂量和投喂方式加入定量食物(I,g),混匀到养殖装置水体中,不放底栖动物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空白对照实验设3-5个重复;在24小时后,将养殖装置颠倒混匀,然后量取养殖装置内水体100毫升,用经预处理的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后,将滤膜在烘箱中70℃烘干至恒重,用TOC测定仪测定有机碳含量;底质石英砂取100-150克样品,在烘箱中70℃烘干至恒重,用TOC测定仪测定有机碳含量,根据养殖装置内颗粒有机碳的变化计算24小时内食物在养殖装置内的有机碳总量变化比例,作为计算摄食量的校正因子(f);
7)粪便排泄颗粒有机碳测定:按驯养密度将一定生物量的底栖动物放入未放养过底栖动物的养殖装置中,不投喂食物,粪便排泄颗粒有机碳测定实验设10-12个重复;在24小时后,将养殖装置颠倒混匀,然后量取装置内水体100毫升,用经预处理的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后,将滤膜在烘箱中70℃烘干至恒重,用TOC测定仪测定有机碳含量;底质石英砂取100-150克样品,在烘箱中70℃烘干至恒重,用TOC测定仪测定有机碳含量,根据装置内颗粒有机碳增加量计算24小时内底栖动物排放颗粒有机碳量(FPOC,g);
8)颗粒有机碳摄食量测定:在养殖装置中按驯养过程相同的投喂量和投喂方式加入定量食物(I,g),混匀到养殖装置水体中,然后放入一定生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强刘旭佳董兰芳钟声平黄亮华刘永宏高程海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