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强度黏附装置及其调控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9061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控强度黏附装置,包括为可控强度黏附装置提供支撑的支撑件;设置在支撑件一端黏附单元,黏附单元远离支撑件一端与黏附界面相接触;设在支撑件与黏附单元之间的微振激励发生模块,微振激励发生模块一端与支撑件固结、另一端与黏附单元固结,微振激励发生模块驱动黏附单元产生微振动;设在支撑件内的微振激励调节放大模块,其上设有通信接口,微振激励调节放大模块与微振激励发生模块相连、调节其振动频率和振幅。并涉及该装置的调控方法,该方法可根据需求调节微振动的频率与振幅,可实现对目标黏附物的稳定黏附强度调节,从而完成黏附‑脱附的快速切换。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解决现有黏附失效困难以及黏附界面间强度无法调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强度黏附装置及其调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黏附强度调节
,具体为一种可控强度黏附装置及其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物体界面间的黏附近年来被引入到抓取方案中,它相较于传统的摩擦抓握,有着低能耗和结构适应性强等特点,但其现阶段依然无法得到广泛应用,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黏附行为发生后黏附强度很难实时调节,进而无法实现可控黏附强度的黏附行为,并且界面间的黏附一旦形成,只有在较大外力干预下才能实现黏附失效。虽然通过黏附剥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脱附阶段的黏附强度,但较慢的黏附失效速度以及较大的控制复杂度都加大了黏附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难度。与此同时,现有的黏附技术往往受制于表面清洁度,导致黏附耐久性差强人意,长期使用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黏附强度衰减。上述原因致使黏附无法大规模在传统工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综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控强度黏附装置及其调控方法,能综合解决现有黏附失效困难,黏附界面间强度无法调控与黏附表面无法自清洁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强度黏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件,为可控强度黏附装置提供支撑;/n黏附单元,设置在支撑件一端,且黏附单元远离支撑件的一端与黏附界面相接触;/n微振激励发生模块,设置在支撑件与黏附单元之间,微振激励发生模块一端与支撑件固结、另一端与黏附单元固结,微振激励发生模块驱动黏附单元产生微振动;/n微振激励调节放大模块,设置在支撑件内,其上设有接收外部信号的通信接口,微振激励调节放大模块与微振激励发生模块相连、调节微振激励发生模块的振动频率和振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强度黏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为可控强度黏附装置提供支撑;
黏附单元,设置在支撑件一端,且黏附单元远离支撑件的一端与黏附界面相接触;
微振激励发生模块,设置在支撑件与黏附单元之间,微振激励发生模块一端与支撑件固结、另一端与黏附单元固结,微振激励发生模块驱动黏附单元产生微振动;
微振激励调节放大模块,设置在支撑件内,其上设有接收外部信号的通信接口,微振激励调节放大模块与微振激励发生模块相连、调节微振激励发生模块的振动频率和振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强度黏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微振激励调节放大模块还包括主控制板、DAC模块和多谐振荡电路,通信接口将调整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外部信号通讯输入至主控制板,主控制板发送数字信号给调节振幅的DAC模块,之后DAC模块发送模拟信号至调节振动频率的多谐振荡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强度黏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微振激励发生模块是通过其振动表面与黏附单元固定连接的。


4.一种可控强度黏附装置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利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控强度黏附装置进行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测量在指定的频率和振幅范围内对应的黏附强度,并获得振幅频率与黏附强度相关的神经网络;
获得神经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周义王炳诚姜琦骏戴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