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9056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液压多路阀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包括上转轴、上阀盖、压紧弹簧Ⅰ、上阀板、阀口承接板、阀芯、下阀板、压紧弹簧Ⅱ、下阀盖、下转轴。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通过上下阀板相对于阀芯的错位旋转运动和阀芯内部特殊的交错分布的流道结构实现多位数切换和六通路多种导通方式,可以自由实现六通路中的两路单向导通或多路混合连通,精简流控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多路阀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磁换向阀阀位上限多为三位,难以实现多路导通和换向,同时换向阀位数和通路数增加对换向阀使用环境条件要求高,易使密封件老化破损。且由于电磁换向阀多为滑阀,在滑动面上产生的摩擦力大,动作不灵敏,易磨损。为了精简流控系统,实现多路导通和换向,传统的做法通常是采用集成阀组或阀块,其能在一定程度上集成液压系统,具有占用空间小、效率较高、维护简便快捷等优势。但由于集成阀组或阀块通常是多个单阀组合在一起联合工作,随着液压系统要求集成阀组切换的位数和通路数的增加,会导致集成阀组结构复杂,尤其是通用性和灵活性差,无法满足多个液压系统或复杂液压系统之间的自由切换,同时会增加制造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通过上下阀板的错位旋转来实现转阀多位数切换和多管路换向导通,精简液压控制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包括上转轴、上阀盖、压紧弹簧Ⅰ、上阀板、阀口承接板、阀芯、下阀板、压紧弹簧Ⅱ、下阀盖、下转轴;所述的上阀盖和阀口承接板同轴紧固连接,所述的阀口承接板和阀芯上部同轴紧固连接,所述的下阀盖和阀芯下部同轴紧固连接;所述的上阀板在压紧弹簧Ⅰ的作用下其下表面与阀口承接板表面贴合并与阀口承接板表面构成旋转摩擦副,所述的下阀板在压紧弹簧Ⅱ的作用下其上表面与阀芯下表面贴合并与阀芯下表面构成旋转摩擦副;所述的阀口承接板上表面依次沿同一圆周开设有贯通的承接口Ⅰ、承接口Ⅱ、承接口Ⅲ、承接口Ⅳ、承接口Ⅴ、承接口Ⅵ,承接口Ⅰ、承接口Ⅱ、承接口Ⅲ周向间隔夹角为45°,承接口Ⅳ、承接口Ⅴ、承接口Ⅵ周向间隔夹角为45°,承接口Ⅰ和承接口Ⅵ周向夹角为90°,承接口Ⅲ和承接口Ⅳ周向夹角为90°;阀口承接板周向依次开设有阀口Ⅰ、阀口Ⅱ、阀口Ⅲ、阀口Ⅳ、阀口Ⅴ、阀口Ⅵ,阀口Ⅰ、阀口Ⅱ、阀口Ⅲ、阀口Ⅳ、阀口Ⅴ、阀口Ⅵ分别与承接口Ⅰ、承接口Ⅱ、承接口Ⅲ、承接口Ⅳ、承接口Ⅴ、承接口Ⅵ径向对应且相互连通;阀口承接板上表面中间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的阀芯上表面依次沿同一圆周开设有上油口Ⅰ、上油口Ⅱ、上油口Ⅲ、上油口Ⅳ、上油口Ⅴ、上油口Ⅵ,阀芯下表面依次沿同一圆周开设有下油口Ⅰ、下油口Ⅱ、下油口Ⅲ、下油口Ⅳ、下油口Ⅴ、下油口Ⅵ;上油口Ⅰ、上油口Ⅱ、上油口Ⅲ、上油口Ⅳ、上油口Ⅴ、上油口Ⅵ分别与下油口Ⅰ、下油口Ⅱ、下油口Ⅲ、下油口Ⅳ、下油口Ⅴ、下油口Ⅵ关于阀芯对称分布;上油口Ⅰ、上油口Ⅱ、上油口Ⅲ、上油口Ⅳ、上油口Ⅴ、上油口Ⅵ分别与阀口承接板上表面所开设的承接口Ⅰ、承接口Ⅱ、承接口Ⅲ、承接口Ⅳ、承接口Ⅴ、承接口Ⅵ对应连通;所述的上下油口和承接口直径均相同;所述的上下油口和承接口圆心与阀体轴心距离均相同;阀芯内部开设有流道Ⅰ、流道Ⅱ、流道Ⅲ、流道Ⅳ、流道Ⅴ、流道Ⅵ,流道Ⅰ连通上油口Ⅰ和下油口Ⅵ,流道Ⅱ连通上油口Ⅱ和下油口Ⅱ,流道Ⅲ连通上油口Ⅲ和下油口Ⅳ,流道Ⅳ连通上油口Ⅳ和下油口Ⅲ,流道Ⅴ连通上油口Ⅴ和下油口Ⅴ,流道Ⅵ连通上油口Ⅵ和下油口Ⅰ;所述的上阀板表面开设有上槽口Ⅰ和上槽口Ⅱ,上槽口Ⅰ所在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度数为90°,上槽口Ⅰ能恰好同时覆盖住承接口Ⅰ、承接口Ⅱ、承接口Ⅲ,上槽口Ⅱ在结构上与上槽口Ⅰ完全相同;上阀板中间开设有通孔用于连接上转轴;下阀板在结构上与上阀板完全相同,下阀板表面开设有下槽口Ⅰ和下槽口Ⅱ。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通过上下阀板相对于阀芯的错位旋转运动和阀芯内部特殊的交错分布的流道结构实现多位数切换和六通路多种导通方式,可以自由实现六通路中的两路单向导通或多路混合连通,精简流控系统。(2)相比于传统的液压阀组或阀块,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应用灵活性,同时可降低制造、维护和运营成本。(3)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使复杂的液压系统控制简便化、一体化,且控制过程稳定可靠,结构紧凑,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阀口承接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阀芯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阀芯内部流道分布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上阀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第一阀位上下阀板配合位置示意图;(a)为阀口承接板和上阀板配合示意图;(b)为阀芯和下阀板配合示意图;图8为第二阀位上下阀板配合位置示意图;(a)为阀口承接板和上阀板配合示意图;(b)为阀芯和下阀板配合示意图;图9为第三阀位上下阀板配合位置示意图;(a)为阀口承接板和上阀板配合示意图;(b)为阀芯和下阀板配合示意图。图中:1-上转轴,2-上阀盖,3-压紧弹簧Ⅰ,4-上阀板,41-上槽口Ⅰ,42-上槽口Ⅱ,43-通孔,5-阀口承接板,501-阀口Ⅰ,502-阀口Ⅱ,503-阀口Ⅲ,504-阀口Ⅳ,505-阀口Ⅴ,506-阀口Ⅵ,507-定位孔,511-承接口Ⅰ,512-承接口Ⅱ,513-承接口Ⅲ,514-承接口Ⅳ,515-承接口Ⅴ,516-承接口Ⅵ,6-阀芯,601-下油口Ⅰ,602-下油口Ⅱ,603-下油口Ⅲ,604-下油口Ⅳ,605-下油口Ⅴ,606-下油口Ⅵ,611-上油口Ⅰ,612-上油口Ⅱ,613-上油口Ⅲ,614-上油口Ⅳ,615-上油口Ⅴ,616-上油口Ⅵ,621-流道Ⅰ,622-流道Ⅱ,623-流道Ⅲ,624-流道Ⅳ,625-流道Ⅴ,626-流道Ⅵ,7-下阀板,71-下槽口Ⅰ,72-下槽口Ⅱ,8-压紧弹簧Ⅱ,9-下阀盖,10-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通孔”、“上”、“下”、“圆心角”、“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包括上转轴1、上阀盖2、压紧弹簧Ⅰ3、上阀板4、阀口承接板5、阀芯6、下阀板7、压紧弹簧Ⅱ8、下阀盖9、下转轴10;所述的上阀盖2和阀口承接板5同轴心紧固连接,所述的阀口承接板5和阀芯6上部同轴心紧固连接,所述的下阀盖9和阀芯6下部同轴心紧固连接;所述的上阀板4在压紧弹簧Ⅰ3的作用下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包括上转轴(1)、上阀盖(2)、压紧弹簧Ⅰ(3)、上阀板(4)、阀口承接板(5)、阀芯(6)、下阀板(7)、压紧弹簧Ⅱ(8)、下阀盖(9)、下转轴(10);/n所述的上阀盖(2)和阀口承接板(5)同轴心紧固连接,所述的阀口承接板(5)和阀芯(6)上部同轴心紧固连接,所述的下阀盖(9)和阀芯(6)下部同轴心紧固连接;所述的上阀板(4)在压紧弹簧Ⅰ(3)的作用下其下表面与阀口承接板(5)表面贴合并与阀口承接板表面构成旋转摩擦副,所述的下阀板(7)在压紧弹簧Ⅱ(8)的作用下其上表面与阀芯(6)下表面贴合并与阀芯(6)下表面构成旋转摩擦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包括上转轴(1)、上阀盖(2)、压紧弹簧Ⅰ(3)、上阀板(4)、阀口承接板(5)、阀芯(6)、下阀板(7)、压紧弹簧Ⅱ(8)、下阀盖(9)、下转轴(10);
所述的上阀盖(2)和阀口承接板(5)同轴心紧固连接,所述的阀口承接板(5)和阀芯(6)上部同轴心紧固连接,所述的下阀盖(9)和阀芯(6)下部同轴心紧固连接;所述的上阀板(4)在压紧弹簧Ⅰ(3)的作用下其下表面与阀口承接板(5)表面贴合并与阀口承接板表面构成旋转摩擦副,所述的下阀板(7)在压紧弹簧Ⅱ(8)的作用下其上表面与阀芯(6)下表面贴合并与阀芯(6)下表面构成旋转摩擦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面旋转的多位六通集成转阀,其特征在于,阀口承接板(5)上表面依次沿同一圆周开设有贯通的承接口Ⅰ(511)、承接口Ⅱ(512)、承接口Ⅲ(513)、承接口Ⅳ(514)、承接口Ⅴ(515)、承接口Ⅵ(516),承接口Ⅰ(511)、承接口Ⅱ(512)、承接口Ⅲ(513)周向间隔夹角为45°,承接口Ⅳ(514)、承接口Ⅴ(515)、承接口Ⅵ(516)周向间隔夹角为45°,承接口Ⅰ(511)和承接口Ⅵ(516)周向夹角为90°,承接口Ⅲ(513)和承接口Ⅳ(514)周向夹角为90°;阀口承接板(5)周向依次开设有阀口Ⅰ(501)、阀口Ⅱ(502)、阀口Ⅲ(503)、阀口Ⅳ(504)、阀口Ⅴ(505)、阀口Ⅵ(506),阀口Ⅰ(501)、阀口Ⅱ(502)、阀口Ⅲ(503)、阀口Ⅳ(504)、阀口Ⅴ(505)、阀口Ⅵ(506)分别与承接口Ⅰ(511)、承接口Ⅱ(512)、承接口Ⅲ(513)、承接口Ⅳ(514)、承接口Ⅴ(515)、承接口Ⅵ(516)径向对应且相互连通;阀口承接板(5)上表面中间开设有定位孔(507);
阀芯(6)上表面依次沿同一圆周开设有上油口Ⅰ(611)、上油口Ⅱ(612)、上油口Ⅲ(613)、上油口Ⅳ(614)、上油口Ⅴ(615)、上油口Ⅵ(616),阀芯(6)下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凯平何涛解甜王传礼陈强曼王顺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