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7562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包括寰椎模型,寰椎模型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枢椎模型,枢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三颈椎模型,第三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四颈椎模型,第四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五颈椎模型,第五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六颈椎模型,第六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七颈椎模型,第七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胸椎模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颈椎模型的内外侧设置神经、血管等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各个线缆的断开操作,进而使得灯泡发生不同亮度变换,模拟不同颈椎病,更好了解到各类颈椎病的发生原理,其生动形象,教学全面系统,让患者清楚自身的病情,并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康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
本技术涉及骨科医疗
,特别涉及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
技术介绍
在骨科医疗科普教学中,除了学习人体颈椎、椎间盘、颈神经和椎动脉等正常的解剖结构以外,还需要了解颈椎病的发生原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清晰准确的认识。面对颈椎病患者,需要对其进行疾病科普和宣教,普及相关知识。但是,在对颈椎病的知识宣教普及过程中,仅靠图片和文字讲解不够形象生动。申请号201920567675.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变演示装置,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变演示装置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演示模型;演示模型包括颈椎、椎动脉、电源、动力机构、压力传感器以及发光装置;颈椎包括七块相连接的椎体,椎体上外侧设有椎体钩,椎体一侧设有横突孔,椎动脉穿过横突孔;电源与动力机构电连接,动力机构用于向椎体钩提供压力;本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演示人随着年龄增长,椎体钩出现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的问题,可以真实、具体地演示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变过程。上述专利可以演示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变过程,但是不能全面演示其他因素导致的颈椎病,比如颈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教学效果有限,不够全面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以解决现有的颈椎模型不能全面演示其他因素导致的颈椎病,比如颈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教学效果有限,不够全面系统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解决现有的颈椎模型不能全面演示其他因素导致的颈椎病,比如颈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教学效果有限,不够全面系统的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包括寰椎模型,所述寰椎模型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枢椎模型,所述枢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三颈椎模型,所述第三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四颈椎模型,所述第四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五颈椎模型,所述第五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六颈椎模型,所述第六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七颈椎模型,所述第七颈椎模型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胸椎模型;所述寰椎模型、枢椎模型、第三颈椎模型、第四颈椎模型、第五颈椎模型、第六颈椎模型、第七颈椎模型之间还分别贯穿有神经根模型、椎动脉模型、颈部软组织模型、交感神经模型、颈部脊髓模型。优选的,所述寰椎模型、枢椎模型、第三颈椎模型、第四颈椎模型、第五颈椎模型、第六颈椎模型、第七颈椎模型、第一胸椎模型之间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贯穿于寰椎模型、枢椎模型、第三颈椎模型、第四颈椎模型、第五颈椎模型、第六颈椎模型、第七颈椎模型、第一胸椎模型,且支撑杆与八者之间均为活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所述支撑杆起到支撑各骨骼模型的作用。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侧端设置有塑形铁丝,所述塑形铁丝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塑形铁丝贯穿与寰椎模型、枢椎模型、第三颈椎模型、第四颈椎模型、第五颈椎模型、第六颈椎模型、第七颈椎模型、第一胸椎模型,且塑形铁丝与八者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与塑形铁丝的下端设置有支撑底座,且支撑杆和塑形铁丝与支撑底座之间均为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塑形铁丝用来使各骨骼改变不同的状态。优选的,所述寰椎模型与枢椎模型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枢椎模型与第三颈椎模型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第三颈椎模型与第四颈椎模型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第四颈椎模型与第五颈椎模型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第五颈椎模型与第六颈椎模型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第六颈椎模型与第七颈椎模型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第七颈椎模型与支撑杆两者之间为活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各骨骼之间均为活动连接,可对应不同的症状,进行不同的骨骼摆放。优选的,所述神经根模型、椎动脉模型、颈部软组织模型、交感神经模型、颈部脊髓模型均为线缆,所述寰椎模型上部设置人体头部模型,所述神经根模型、椎动脉模型、颈部软组织模型、交感神经模型、颈部脊髓模型均与人体头部模型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内设置电池,所述电池与神经根模型、椎动脉模型、颈部软组织模型、交感神经模型、颈部脊髓模型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对模型中各个线缆的断开操作,进而使得灯泡发生不同亮度变换,模拟不同颈椎病,更好了解到颈椎病的发生原理。(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为高度模仿人体颈椎的模型,并且在颈椎模型的内外侧设置神经、血管等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各个线缆的断开操作,进而使得灯泡发生不同亮度变换,模拟不同颈椎病,更好了解到颈椎病的发生原理,可以全面模拟分析各种因素引起的颈椎病,使得医疗科普教学过程中学员或者患者能全面了解到颈椎病的不同形成机理,其生动形象,教学全面系统,让患者清楚自身的病情,并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康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的骨骼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的骨骼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的骨骼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的中枢以及动静脉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的类比模型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的模拟电路图。图中:1、寰椎模型;2、枢椎模型;3、第三颈椎模型;4、第四颈椎模型;5、第五颈椎模型;6、第六颈椎模型;7、第七颈椎模型;8、第一胸椎模型;9、支撑杆;10、塑形铁丝;11、支撑底座;12、神经根模型;13、椎动脉模型;14、颈部软组织模型;15、交感神经模型;16、颈部脊髓模型;17、人体头部模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包括寰椎模型1,寰椎模型1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枢椎模型2,枢椎模型2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三颈椎模型3,第三颈椎模型3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四颈椎模型4,第四颈椎模型4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五颈椎模型5,第五颈椎模型5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六颈椎模型6,第六颈椎模型6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七颈椎模型7,第七颈椎模型7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胸椎模型8。寰椎模型1、枢椎模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包括寰椎模型(1),其特征在于:所述寰椎模型(1)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枢椎模型(2),所述枢椎模型(2)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三颈椎模型(3),所述第三颈椎模型(3)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四颈椎模型(4),所述第四颈椎模型(4)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五颈椎模型(5),所述第五颈椎模型(5)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六颈椎模型(6),所述第六颈椎模型(6)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七颈椎模型(7),所述第七颈椎模型(7)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胸椎模型(8);所述寰椎模型(1)、枢椎模型(2)、第三颈椎模型(3)、第四颈椎模型(4)、第五颈椎模型(5)、第六颈椎模型(6)、第七颈椎模型(7)之间还分别贯穿有神经根模型(12)、椎动脉模型(13)、颈部软组织模型(14)、交感神经模型(15)、颈部脊髓模型(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包括寰椎模型(1),其特征在于:所述寰椎模型(1)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枢椎模型(2),所述枢椎模型(2)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三颈椎模型(3),所述第三颈椎模型(3)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四颈椎模型(4),所述第四颈椎模型(4)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五颈椎模型(5),所述第五颈椎模型(5)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六颈椎模型(6),所述第六颈椎模型(6)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七颈椎模型(7),所述第七颈椎模型(7)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胸椎模型(8);所述寰椎模型(1)、枢椎模型(2)、第三颈椎模型(3)、第四颈椎模型(4)、第五颈椎模型(5)、第六颈椎模型(6)、第七颈椎模型(7)之间还分别贯穿有神经根模型(12)、椎动脉模型(13)、颈部软组织模型(14)、交感神经模型(15)、颈部脊髓模型(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寰椎模型(1)、枢椎模型(2)、第三颈椎模型(3)、第四颈椎模型(4)、第五颈椎模型(5)、第六颈椎模型(6)、第七颈椎模型(7)、第一胸椎模型(8)之间设置有支撑杆(9),所述支撑杆(9)贯穿于寰椎模型(1)、枢椎模型(2)、第三颈椎模型(3)、第四颈椎模型(4)、第五颈椎模型(5)、第六颈椎模型(6)、第七颈椎模型(7)、第一胸椎模型(8),且支撑杆(9)与八者之间均为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形象对照式颈椎病解剖结构科普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9)的侧端设置有塑形铁丝(10),所述塑形铁丝(10)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塑形铁丝(10)贯穿与寰椎模型(1)、枢椎模型(2)、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玮李乐颖杨文博王洪邵增务杨操叶哲伟张子阳金盛阳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