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汽管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7097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配汽管柱,包括管柱主体、第一配汽阀和第二配汽阀,第一配汽阀包括连接于管柱主体上的第一阀体、第一活塞、阀座和阀球,第一阀体上开设有第一出汽口,第一活塞能固定、能上下移动地设置于第一阀体内,阀座设置于第一活塞的内部,阀球能对阀座进行坐封,第一活塞下移至最低位置能与第一出汽口相错开;第二配汽阀包括连接于管柱主体上的第二阀体和第二活塞,第二阀体上开设有第二出汽口,第二活塞能上下移动地设置于第二阀体内,第二活塞上移能对第二出汽口进行封堵,第二活塞下移能与第二出汽口相错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配汽管柱在注汽时无法对油层进行防堵、降粘处理,采油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汽管柱
本技术涉及采油工程
,进一步的,涉及一种配汽管柱,尤其涉及一种在稠油注空气催化氧化采油开发过程中,用于将选层注空气及蒸汽注入油层时,在井下所采用的一种配汽管柱。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油田稠油、超稠油井开发效果,在稠油、超稠油井中通常实施空气催化氧化采油,并取得了可喜成效,其是通过向油井中注空气及高温、高压的蒸汽得以实现的。其中选层注空气及蒸汽效果与笼统注空气及蒸汽相比能取得更好的增油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传统配汽管柱的局限性,使得传统的配汽管柱在注空气及蒸汽时只是进行单纯注汽操作,无法对油层进行有效的防堵、降粘处理,使得采油效果较差。针对相关技术中配汽管柱在注汽过程中无法对油层进行防堵、降粘处理,采油效果不佳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配汽管柱,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汽管柱,通过第一配汽阀和第二配汽阀相配合向套管内进行注汽作业,其在注空气或蒸汽时能够产生超声波,通过高压汽体与超声波的配合,能够对近井地带及套管壁进行清洗,保证原油进出通道的顺畅,提高采油效果。本技术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汽管柱,其连接于采油管柱的底部,并随所述采油管柱下入至井内预设位置,所述配汽管柱包括管柱主体以及由上至下顺序连接于所述管柱主体上的第一配汽阀和第二配汽阀,其中:所述管柱主体与所述采油管柱连接;所述第一配汽阀包括第一阀体、第一活塞、阀座和阀球,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一活塞均为竖向设置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阀体连接于所述管柱主体上,所述第一阀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汽口,所述第一活塞能固定、能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部,所述阀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的内部,所述阀球投放至所述阀座的顶部对所述阀座进行坐封,所述第一活塞上移至最高位置能对所述第一出汽口进行封堵,所述第一活塞下移至最低位置能与所述第一出汽口相错开,所述第一出汽口与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上方的所述第一阀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配汽阀包括第二阀体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二阀体为竖向设置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二阀体连接于所述管柱主体上,所述第二阀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汽口,所述第二活塞能上下移动地设置于第二阀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活塞上移至最高位置能对所述第二出汽口进行封堵,所述第二活塞下移至最低位置能与所述第二出汽口相错开,所述第二出汽口与位于所述第二活塞上方的所述第二阀体的内部相连通。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阀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挡环和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挡环位于所述第一出汽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限位环位于所述第一出汽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活塞位于所述第一挡环与所述第一限位环之间;所述第一活塞的上部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一阀体之间连接有剪切销钉,所述第一凸台的底部、所述第一限位环的顶部、所述第一活塞的外壁和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压簧,所述第一压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的底部和所述第一限位环的顶部抵接,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部边缘能与所述第一挡环的底部抵接,所述第一活塞的下部能穿过所述第一限位环并伸至所述第一限位环的下方。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环和所述第一限位环均为沿所述第一阀体的周向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第一挡环的外壁和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外壁分别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压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凸台下方的所述第一活塞上。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阀座为沿所述第一活塞的周向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阀座位于所述第一活塞内部的底端,所述阀座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活塞的内壁连接,所述阀球的底部外壁与所述阀座的顶部内缘抵接。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汽阀还包括第一旋转体和至少一个第一弹簧片,所述第一旋转体为竖向设置的顶端开口、底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旋转体能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阀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阀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出汽口相连通的第一容汽腔,所述第一旋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容汽腔相连通的多个第一喷汽孔和至少一个第一扭矩孔,所述第一扭矩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内壁的弧形面相切,所述第一弹簧片罩设于部分所述第一喷汽孔的外侧,所述第一弹簧片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壁连接。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第一喷汽孔均沿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开设。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扭矩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扭矩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轴对称开设,且两个所述第一扭矩孔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轴向相垂直。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簧片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片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振动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振动片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振动片的底端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旋转体的下部,所述第一振动片罩设于部分位于同一轴向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喷汽孔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振动片与对应的各所述第一喷汽孔之间留有间隙。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旋转体的顶部和底部与所述第一阀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阻尼装置,所述第一容汽腔位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内壁、所述第一阀体的外壁和两个所述第一阻尼装置之间。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汽阀还包括第一上接头,所述第一上接头为竖向设置的顶端开口、底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上接头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阀体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上接头的顶部与所述管柱主体连接。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阀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挡环和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挡环位于所述第二出汽口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环位于所述第二出汽口的下方,所述第二活塞位于所述第二挡环与所述第二限位环之间;所述第二活塞为沿竖向设置的柱状结构,所述第二活塞的上部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阀体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凸台的底部、所述第二限位环的顶部、所述第二活塞的外壁和所述第二阀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二压簧,所述第二压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凸台的底部和所述第二限位环的顶部抵接,所述第二凸台的顶部边缘能与所述第二挡环的底部抵接,所述第二活塞的下部能穿过所述第二限位环并伸至所述第二限位环的下方。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环和所述第二限位环均为沿所述第二阀体的周向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第二挡环的外壁和所述第二限位环的外壁分别与所述第二阀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压簧套设于所述第二凸台下方的所述第二活塞上。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汽阀还包括第二旋转体和至少一个第二弹簧片,所述第二旋转体为竖向设置的顶端开口、底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二旋转体能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阀体的外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汽管柱,其连接于采油管柱的底部,并随所述采油管柱下入至井内预设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汽管柱包括管柱主体以及由上至下顺序连接于所述管柱主体上的第一配汽阀和第二配汽阀,其中:所述管柱主体与所述采油管柱连接;所述第一配汽阀包括第一阀体、第一活塞、阀座和阀球,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一活塞均为竖向设置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阀体连接于所述管柱主体上,所述第一阀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汽口,所述第一活塞能固定、能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部,所述阀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的内部,所述阀球投放至所述阀座的顶部对所述阀座进行坐封,所述第一活塞上移至最高位置能对所述第一出汽口进行封堵,所述第一活塞下移至最低位置能与所述第一出汽口相错开,所述第一出汽口与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上方的所述第一阀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配汽阀包括第二阀体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二阀体为竖向设置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二阀体连接于所述管柱主体上,所述第二阀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汽口,所述第二活塞能上下移动地设置于第二阀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活塞上移至最高位置能对所述第二出汽口进行封堵,所述第二活塞下移至最低位置能与所述第二出汽口相错开,所述第二出汽口与位于所述第二活塞上方的所述第二阀体的内部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汽管柱,其连接于采油管柱的底部,并随所述采油管柱下入至井内预设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汽管柱包括管柱主体以及由上至下顺序连接于所述管柱主体上的第一配汽阀和第二配汽阀,其中:所述管柱主体与所述采油管柱连接;所述第一配汽阀包括第一阀体、第一活塞、阀座和阀球,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一活塞均为竖向设置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阀体连接于所述管柱主体上,所述第一阀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汽口,所述第一活塞能固定、能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部,所述阀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的内部,所述阀球投放至所述阀座的顶部对所述阀座进行坐封,所述第一活塞上移至最高位置能对所述第一出汽口进行封堵,所述第一活塞下移至最低位置能与所述第一出汽口相错开,所述第一出汽口与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上方的所述第一阀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配汽阀包括第二阀体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二阀体为竖向设置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二阀体连接于所述管柱主体上,所述第二阀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汽口,所述第二活塞能上下移动地设置于第二阀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活塞上移至最高位置能对所述第二出汽口进行封堵,所述第二活塞下移至最低位置能与所述第二出汽口相错开,所述第二出汽口与位于所述第二活塞上方的所述第二阀体的内部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挡环和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挡环位于所述第一出汽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限位环位于所述第一出汽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活塞位于所述第一挡环与所述第一限位环之间;
所述第一活塞的上部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一阀体之间连接有剪切销钉,所述第一凸台的底部、所述第一限位环的顶部、所述第一活塞的外壁和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压簧,所述第一压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的底部和所述第一限位环的顶部抵接,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部边缘能与所述第一挡环的底部抵接,所述第一活塞的下部能穿过所述第一限位环并伸至所述第一限位环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环和所述第一限位环均为沿所述第一阀体的周向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第一挡环的外壁和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外壁分别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压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凸台下方的所述第一活塞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为沿所述第一活塞的周向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阀座位于所述第一活塞内部的底端,所述阀座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活塞的内壁连接,所述阀球的底部外壁与所述阀座的顶部内缘抵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汽阀还包括第一旋转体和至少一个第一弹簧片,所述第一旋转体为竖向设置的顶端开口、底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旋转体能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阀体的外侧,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阀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出汽口相连通的第一容汽腔,所述第一旋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容汽腔相连通的多个第一喷汽孔和至少一个第一扭矩孔,所述第一扭矩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体内壁的弧形面相切,所述第一弹簧片罩设于部分所述第一喷汽孔的外侧,所述第一弹簧片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壁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汽管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喷汽孔均沿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径向开设。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矩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扭矩孔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轴对称开设,且两个所述第一扭矩孔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轴向相垂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汽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片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片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振动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振动片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振动片的底端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旋转体的下部,所述第一振动片罩设于部分位于同一轴向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喷汽孔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书慧王晶姜德志于小山李晓龙解义云袁野孟菊殷伟解金良冉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