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捕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5712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昆虫捕获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安装有诱虫组件;所述壳体的左侧开设有安装槽,且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电网,所述电网的表面设置有清刷组件;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腔设置有集虫盒,所述集虫盒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集虫罩,所述诱虫组件包括有诱虫灯、诱虫筒和风机;所述诱虫灯安装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电网的一侧;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诱虫灯与所述风机之间安装有诱虫筒。解决了传统的诱虫装置未增加相应的清理结构,导致昆虫容易贴附在电网表面,从而造成电网孔出现堵塞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昆虫捕获装置
本技术涉及农业设备
,具体为昆虫捕获装置。
技术介绍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21世纪初,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等,近年来,虫害相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美国白蛾的危害,美国白蛾的繁殖速度很快,其生长繁殖迅速,对树木的危害十分严重,很难消灭掉,单纯的采用药物消灭,会带来生态坏境大面积污染,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目前市场上的诱虫装置,都是在诱虫孔内侧安装电网,然后在通过荧光灯或超声波发生器来引诱虫子,从而达到捕虫的效果,但是现有的诱虫设备没有设置相应的清理装置,导致昆虫容易贴附在电网表面,从而阻塞电网孔,降低了捉虫效率,为此,我们提出昆虫捕获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昆虫捕获装置,具备捕虫效果好,同时能够方便工作人员清理电网孔表面蚊虫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诱虫装置未增加相应的清理结构,导致昆虫容易贴附在电网表面,从而造成电网孔出现堵塞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昆虫捕获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安装有诱虫组件;所述壳体的左侧开设有安装槽,且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电网,所述电网的表面设置有清刷组件;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腔设置有集虫盒,所述集虫盒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集虫罩。优选的,所述诱虫组件包括有诱虫灯、诱虫筒和风机;所述诱虫灯安装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电网的一侧;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诱虫灯与所述风机之间安装有诱虫筒。进一步,通过诱虫灯和诱虫筒,起到了诱惑昆虫的作用,而风机,则是为了将气味扩散出去,从而达到更好的引诱效果。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底部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顶部连接有所述诱虫筒;所述诱虫筒为中空结构,且所述中空结构内放置有诱虫剂;所述诱虫筒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气网孔;所述诱虫筒的顶部安装有木塞。进一步,通过设置了凸起,当内部蚊虫掉落时,不会堆积在壳体的底部,而采用中空结构和透气网孔,则是为了方便诱虫筒内部存放诱虫剂,同时方便气味的扩散,通过木塞,方便工作人员向筒体内部添加药剂。优选的,所述清刷组件包括有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绝缘刮片;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安装在所述电网的两侧,并通过连接杆进行连接,且所述连接杆贯穿电网并延伸至外部;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相对的一面均粘接有所述绝缘刮片。进一步,通过连接杆,方便将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连接起来,且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分别设置在电网的两端,当第一杆体转动时,也可以带动第二杆体进行同步转动,并通过绝缘刮片来对电网的两面进行清刷。优选的,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均为绝缘结构件;所述第一杆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进一步,通过采用绝缘结构件,增强了该装置使用时的安全属性。优选的,所述底座内远离集虫盒的一端安装有供电块。进一步,通过供电块,起到了对该装置中的供电设备进行供电的作用。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电网的下方开设有掉落孔,并与所述底座之间连通;所述集虫罩的底部延伸至所述集虫盒的上方。进一步,通过开设掉落孔,方便昆虫掉落至集虫盒内。优选的,所述电网为环形电网,且中部开设有连接通孔。进一步,通过开设连接通孔,方便连接杆贯穿。工作原理:通过供电块对壳体内部的设备进行供电,通过风机将诱虫剂的气味扩散出去,同时通过诱虫灯同步吸引昆虫,且在这些设备运行的同时,电网也开始运行,当昆虫触碰到电网后,会被电击并掉入至集虫罩中,滑向集虫盒的内部,当该设备运转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可关闭电源,通过第一杆体带动第二杆体进行旋转,通过绝缘刮片,将电网表面残留的昆虫刷落,并掉入集虫盒中,来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与现有技术相比,后期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清理电网表面残留的昆虫,从而避免造成电网阻塞的情况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该设备的工作效率,2、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更好的诱虫效果,能够提高该装置的捕虫效率,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性更强。附图说明图1为昆虫捕获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昆虫捕获装置正面示意图;图3为昆虫捕获装置左面示意图;图4为昆虫捕获装置左面剖视图;图5为昆虫捕获装置中电网结构图。图中:1、壳体;101、安装槽;2、诱虫组件;21、诱虫灯;22、诱虫筒;23、风机;3、清刷组件;31、第一杆体;32、第二杆体;33、绝缘刮片;4、凸起;5、底座;6、供电块;7、集虫盒;8、集虫罩;9、电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5,昆虫捕获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诱虫组件2;壳体1的左侧开设有安装槽101,且安装槽101的内部安装有电网9,电网9的表面设置有清刷组件3;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5,底座5的内腔设置有集虫盒7,集虫盒7的上方且位于底座5的表面设置有集虫罩8,优选的,诱虫组件2包括有诱虫灯21、诱虫筒22和风机23;诱虫灯21安装在壳体1靠近电网9的一侧;风机23安装在壳体1的内壁;诱虫灯21与风机23之间安装有诱虫筒22,进一步,通过诱虫灯21和诱虫筒22,起到了诱惑昆虫的作用,而风机23,则是为了将气味扩散出去,从而达到更好的引诱效果,优选的,壳体1的内底部设置有凸起4,凸起4的顶部连接有诱虫筒22;诱虫筒22为中空结构,且中空结构内放置有诱虫剂;诱虫筒22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气网孔;诱虫筒22的顶部安装有木塞,进一步,通过设置了凸起4,当内部蚊虫掉落时,不会堆积在壳体1的底部,而采用中空结构和透气网孔,则是为了方便诱虫筒22内部存放诱虫剂,同时方便气味的扩散,通过木塞,方便工作人员向筒体内部添加药剂,优选的,清刷组件3包括有第一杆体31、第二杆体32和绝缘刮片33;第一杆体31和第二杆体32安装在电网9的两侧,并通过连接杆进行连接,且连接杆贯穿电网9并延伸至外部;第一杆体31和第二杆体32相对的一面均粘接有绝缘刮片33,进一步,通过连接杆,方便将第一杆体31和第二杆体32连接起来,且第一杆体31和第二杆体32分别设置在电网9的两端,当第一杆体31转动时,也可以带动第二杆体32进行同步转动,并通过绝缘刮片33来对电网9的两面进行清刷,优选的,第一杆体31和第二杆体32均为绝缘结构件;第一杆体3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昆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诱虫组件(2);所述壳体(1)的左侧开设有安装槽(101),且所述安装槽(101)的内部安装有电网(9),所述电网(9)的表面设置有清刷组件(3);所述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5),所述底座(5)的内腔设置有集虫盒(7),所述集虫盒(7)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底座(5)的表面设置有集虫罩(8)。/n

【技术特征摘要】
1.昆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诱虫组件(2);所述壳体(1)的左侧开设有安装槽(101),且所述安装槽(101)的内部安装有电网(9),所述电网(9)的表面设置有清刷组件(3);所述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5),所述底座(5)的内腔设置有集虫盒(7),所述集虫盒(7)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底座(5)的表面设置有集虫罩(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虫组件(2)包括有诱虫灯(21)、诱虫筒(22)和风机(23);所述诱虫灯(21)安装在所述壳体(1)靠近所述电网(9)的一侧;所述风机(23)安装在所述壳体(1)的内壁;所述诱虫灯(21)与所述风机(23)之间安装有诱虫筒(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昆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底部设置有凸起(4),所述凸起(4)的顶部连接有所述诱虫筒(22);所述诱虫筒(22)为中空结构,且所述中空结构内放置有诱虫剂;所述诱虫筒(22)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气网孔;所述诱虫筒(22)的顶部安装有木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青青李祥胡俊陈思杨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楚农智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