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针织混纺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4344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针织混纺面料,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织混纺面料的透气性差的问题,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上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分布的透气单元,所述透气单元包括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第四纬线以及经线,第一纬线和第四纬线沿横向方向弯曲成圈,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沿横向方向依次弯曲成圈且每三个至五个成圈之间设有浮线,成圈包括上缠绕圈和下缠绕圈,位于第二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一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位于第三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二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位于第四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三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所述经线沿纵向方向分布缠绕于各下缠绕圈上。方向分布缠绕于各下缠绕圈上。方向分布缠绕于各下缠绕圈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针织混纺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针织混纺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针织布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分经编针织布和纬编针织布。针织面料具有质地柔软、吸湿透气、排汗保暖等特性,大多具有优良的弹性与延伸性。相对梭织布它具有产量高,适合小批量生产的特点。针织服饰穿着舒适、贴身和体、无拘紧感、能充分体现人体曲线。针织布生产主要有四个环节:纺、织、染、整。贴身内衣不可用热水浸泡,以免出现黄色汗斑。针织物质地松软,除了有良好的抗皱性外,还具有较大的延伸性和弹性,适宜于做内衣、紧身衣和运动服等。针织物在改变结构和提高尺寸稳定性后,同样可做外衣。
[0003]中国专利申请号:201721780185.8公开了一种抗变形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纵向形成线圈的混纺纱及沿横向将各混纺纱形成的线圈互串起来的定型纱,所述定型纱包括涤纶纤维芯层和包裹所述涤纶纤维芯层的麦尔登纤维皮层,所述混纺纱由一股莫代尔纤维和一股氨纶裸丝交捻而成,所述混纺纱的捻度TPI为25~30,所述混纺纱的捻向为S捻。通过由沿纵向形成线圈的混纺纱及沿横向将各混纺纱形成的线圈互串起来的定型纱交织而成,混纺纱浮于面料的表面,使得面料具有优良的吸湿性和舒适度,光泽艳丽,同时具有传统针织面料的塑形功能。定型纱位于面料的内部,起到定型作用,使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性能,不易变形;但是,通过沿纵向形成线圈的混纺纱及沿横向将各混纺纱形成的线圈互串起来的定型纱,造成透气性下降,降低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针织混纺面料,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织混纺面料的透气性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针织混纺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上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分布的透气单元,所述透气单元包括沿横向分布的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第四纬线以及沿纵向分布的经线,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均是由一股莫代尔纤维形成的芯体层和一股氨纶纤维形成的外层交捻而成的混纺纱线,所述经线由腈纶纤维、氨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一纬线和第四纬线沿横向方向弯曲成圈,所述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沿横向方向依次弯曲成圈且每三个至五个成圈之间设有浮线,所述成圈包括上缠绕圈和下缠绕圈,位于第二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一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位于第三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二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位于第四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三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所述经线沿纵向方向分布缠绕于各下缠绕圈上。
[0007]进一步的,所述面料本体的横向密度部小于55纵/5cm。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的芯体层的直径尺寸与外层的直径尺寸比值不小于3。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沿横向方向依次弯曲成圈且每三个成圈之间设有浮线。
[0010]进一步的,所述经线上喷涂有磁石粉。
[0011]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针织混纺面料,通过设置透气单元提高面料本体的透气性,具体的通过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且第一纬线和第四纬线沿横向方向弯曲成圈,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沿横向方向依次弯曲成圈且每三个至五个成圈之间设有浮线,成圈包括上缠绕圈和下缠绕圈,位于第二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一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位于第三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二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位于第四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三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形成结构稳定的针织面料,并且处于浮线处形成一透气孔结构,提高透气性,并且经线沿纵向方向分布缠绕于各下缠绕圈上,进一步提高面料本体的抗拉强度,同时增加了美观;进一步的,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的芯体层的直径尺寸与外层的直径尺寸比值不小于3,使得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具有较强的柔软性以及吸湿效果,同时弹性增加,不易变形;进一步的,经线上喷涂有磁石粉避免静电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001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纬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5]本技术实施例为:
[0016]参考图1与图2所示,一种新型针织混纺面料,包括面料本体1,所述面料本体1上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分布的透气单元2,该透气单元2的个数根据面料本体的规格尺寸而确定,所述透气单元2包括沿横向分布的第一纬线3、第二纬线4、第三纬线5、第四纬线6以及沿纵向分布的经线7,所述第一纬线3、第二纬线4、第三纬线5和第四纬线6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纬线3、第二纬线4、第三纬线5和第四纬线6均是由一股莫代尔纤维形成的芯体层11和一股氨纶纤维形成的外层12交捻而成的混纺纱线,所述第一纬线3、第二纬线4、第三纬线5和第四纬线6的芯体层11的直径尺寸与外层12的直径尺寸比值为3,所述经线由腈纶纤维、氨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一纬线3和第四纬线6沿横向方向弯曲成圈20,所述第二纬线4和第三纬线5沿横向方向依次弯曲成圈且每三个成圈20之间设有浮线30,所述成圈20包括上缠绕圈21和下缠绕圈22,位于第二纬线4上的上缠绕圈21缠绕于第一纬线3的相邻两下缠绕圈22上,位于第三纬线5上的上缠绕圈21缠绕于第二纬线4的相邻两下缠绕圈22上,位于第四纬线6上的上缠绕圈21缠绕于第三纬线5的相邻两下缠绕圈22上,所述经线7沿纵向方向分布缠绕于各下缠绕圈22上,所述面料本体1的横向密度部为56纵/5cm,所述经线7上喷涂有磁石粉。
[0017]本技术的工作方式是:本新型针织混纺面料,通过设置透气单元2提高面料本体1的透气性,具体的通过第一纬线3、第二纬线4、第三纬线5和第四纬线6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且第一纬线3和第四纬线6沿横向方向弯曲成圈20,第二纬线4和第三纬线5沿横向方向依次弯曲成圈且每三个成圈20之间设有浮线30,成圈20包括上缠绕圈21和下缠绕圈22,位于第二纬线4上的上缠绕圈21缠绕于第一纬线3的相邻两下缠绕圈22上,位于第三纬线5上的上缠绕圈21缠绕于第二纬线3的相邻两下缠绕圈22上,位于第四纬线6上的上缠绕圈21缠绕于第三纬线5的相邻两下缠绕圈22上形成结构稳定的针织面料,并且处于浮线30处形成一透气孔结构,提高透气性,并且经线7沿纵向方向分布缠绕于各下缠绕圈22上,进一步提高面料本体1的抗拉强度,同时增加了美观;第一纬线3、第二纬线4、第三纬线5和第四纬线6的芯体层11的直径尺寸与外层12的直径尺寸比值不小于3,使得第一纬线3、第二纬线4、第三纬线5和第四纬线6具有较强的柔软性以及吸湿效果,同时弹性增加,不易变形;经线7上喷涂有磁石粉避免静电的发生。
[0018]尽管结合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针织混纺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上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分布的透气单元,所述透气单元包括沿横向分布的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第四纬线以及沿纵向分布的经线,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均是由一股莫代尔纤维形成的芯体层和一股氨纶纤维形成的外层交捻而成的混纺纱线,所述经线由腈纶纤维、氨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一纬线和第四纬线沿横向方向弯曲成圈,所述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沿横向方向依次弯曲成圈且每三个至五个成圈之间设有浮线,所述成圈包括上缠绕圈和下缠绕圈,位于第二纬线上的上缠绕圈缠绕于第一纬线的相邻两下缠绕圈上,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伟福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南安市南晶针织时装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