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及对筒机的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2059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提花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及对筒机的编织方法。该对筒机包括双头针、两组针筒、两组出针组件,出针组件包括导针片、护针三角、翘片三角,双头针两端分别设有钩针部,导针片上设有置钩缺口,置钩缺口前端设有凹陷形成的弯钩部,双头针的钩针部由置钩缺口处进出,护针三角与翘片三角配合使导针片绕转动支点翘起或复位。通过护针三角和翘片三角配合带动导针片绕转动支点摆动,实现对导针片主动式的置钩动作与脱钩动作,由于双头针的钩针部扣接入弯钩部内,因此两者间的接触点处于固定位置接触,受力时不产生相对滑动,因此几乎不会产生磨损,即避免了“稀路”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及对筒机的编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提花机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及对筒机的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对筒机包括两组上下设置针筒,针筒的外周面上密布有针槽,针槽上设有导针片,双头针活动设于两组针筒对应的针槽中,一双头针由两针筒对应的两个导针片带动上下移动的进行编织动作;编织过程中,涉及到双头针的脱钩,现有的双头针与导针片的脱钩方式为,双头针在被一侧导针片拉动时使另一侧导针片翘起实现与另一侧导针片的脱钩动作,为实现脱钩,因此在导针片在钩针缺口前端需设计有倾斜面,但由于导针片在向后拉动收针时,导针片与双头针的作用点亦为上述倾斜面,由于导针片的宽度要小于针槽底与针带间的距离,所以在收针时该对接触点会有小幅的滑动摩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这一对接触部位均会不同程度的磨损,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不同针槽内的双头针和导针片在收针时的深度会不一致,反映到布面上就是不同纵列的线圈大小不一致,也就是俗称的“稀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及对筒机的编织方法。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包括双头针、两组针筒、两组出针组件,两组针筒上下同轴布置且同步转动,两组出针组件分别对应设于两组针筒上,针筒的外周面密布设有针槽,双头针设于两组针筒对应的针槽中且可在两组针筒之间活动,所述出针组件包括导针片、出针三角,所述导针片活动配置于针筒的针槽中,出针三角带动导针片上下移动,两组针筒上导针片位置一一对应设置,且对应的两导针片的前端相向布置,一双头针由两针筒对应的两个导针片带动上下移动的进行编织动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针组件还包括护针三角、翘片三角,所述双头针两端分别设有钩针部,所述导针片上设有置钩缺口,置钩缺口后端形成有推针面,前端设有凹陷形成的弯钩部,双头针的钩针部由置钩缺口处进出,导针片通过推针面推动钩针部使双头针向前移动,导针片通过钩针部与弯钩部相扣拉动双头针向后移动,所述针筒的针槽内设有一转动支点,导针片中段位置抵住转动支点,护针三角和翘片三角相对转动支点前后两侧布置且对应导针片,通过护针三角与翘片三角配合使导针片绕转动支点翘起或复位,导针片翘起使双头针的钩针部从置钩缺口内脱离,导针片复位使双头针的钩针部进入置钩缺口内。
[0005]进一步的,出针三角上形成有限位贯穿孔,所述翘片三角前端穿过限位贯穿孔后与导针片相作用,限位贯穿孔限制翘片三角无法进行周向转动。
[0006]进一步的,还包括两组鞍座,两组鞍座分别对应设于两组针筒外侧,所述护针三角和翘片三角设于对应的鞍座上。
[0007]进一步的,翘片三角包括阶梯轴、弹簧、调节螺母,所述鞍座上开设有阶梯孔,所述
弹簧套设于阶梯轴外且作用于阶梯轴与鞍座之间,使翘片三角具有一朝向针筒方向的弹力,阶梯轴后端穿过阶梯孔,调节弹簧设于阶梯轴后端,以调节翘片三角的进出量。
[0008]一种对筒机的编织方法,编织动作过程中,双头针由一组针筒的出针组件带动移动时,需要双头针一端的钩针部处于与对应出针组件的导针片的置钩缺口内,并且需要双头针另一端的钩针部与另一组针筒的出针组件的导针片的置钩缺口内脱钩,因此需要涉及置钩动作、脱钩动作;其特征在于:基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其包括
[0009]置钩动作:一组针筒出针组件的导针片将双头针推动至另一组针筒内,另一组针筒的出针组件对应的导针片处于翘起状态,随着针筒的转动,护针三角和翘片三角配合使该导针片复位,进而使双头针的钩针部进入导针片的置钩缺口内;使出针三角通过带动导针片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双头针上下移动进行编织动作;
[0010]脱钩动作:一组针筒出针组件的导针片将双头针推动至另一组针筒内,双头针的一钩针部处于该组针筒的出针组件对应的导针片的置钩缺口内,随着针筒的转动,护针三角和翘片三角配合使该导针片翘起,进而双头针的钩针部从导针片的置钩缺口内脱离;因此使双头针可由另一组针筒出针组件的导针片带动移动。
[0011]进一步的,双头针的钩针部处于导针片的置钩缺口内状态下,导针片向后拉动双头针时,钩针部进入置钩缺口前端的弯钩部,形成稳固扣接状态。
[0012]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及对筒机的编织方法,通过护针三角和翘片三角配合带动导针片绕转动支点摆动,实现对导针片主动式的置钩动作与脱钩动作。因此可将导针片的前端设置出弯钩部,在导针片带动双头针移动时,由于双头针的钩针部扣接入弯钩部内,因此两者间的接触点处于固定位置接触,受力时不产生相对滑动,因此几乎不会产生磨损,即避免了“稀路”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双头钩针及导针片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双头针及一组针筒与对应出针组件工作状态示意图一。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双头针及一组针筒与对应出针组件工作状态示意图二。
[0018]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5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7为本专利技术出针三角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标识对应如下:1.双头针、11.钩针部、2.针筒、21.针槽、22.转动支点、3.出针组件、31.导针片、311.置钩缺口、312.推针面、313.弯钩部、32.出针三角、321.限位贯穿孔、33.护针三角、34.翘片三角。341.阶梯轴、342.弹簧、343.调节螺母、4.鞍座、41.阶梯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2]参照图2至图7所示,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包括双头针1、两组针筒2、两组出针组件3、两组鞍座4,两组针筒2上下同轴布置且同步转动,两组出针组件3分别对应设
于两组针筒2上,针筒2的外周面密布设有针槽21,双头针1设于两组针筒2对应的针槽21中且可在两组针筒2之间活动,出针组件3包括导针片31、出针三角32,导针片31活动配置于针筒2的针槽21中,出针三角32带动导针片31上下移动,两组针筒2上导针片31位置一一对应设置,且对应的两导针片31的前端相向布置,一双头针1由两针筒2对应的两个导针片31带动上下移动的进行编织动作;
[0023]出针组件3还包括护针三角33、翘片三角34,双头针1两端分别设有钩针部11,导针片31上设有置钩缺口311,置钩缺口311后端形成有推针面312,前端设有凹陷形成的弯钩部313,双头针1的钩针部11由置钩缺口311处进出,导针片31通过推针面312推动钩针部11使双头针1向前移动,导针片31通过钩针部11与弯钩部313相扣拉动双头针1向后移动,针筒2的针槽21内设有一转动支点22,导针片31中段位置抵住转动支点22,护针三角33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包括双头针、两组针筒、两组出针组件,两组针筒上下同轴布置且同步转动,两组出针组件分别对应设于两组针筒上,针筒的外周面密布设有针槽,双头针设于两组针筒对应的针槽中且可在两组针筒之间活动,所述出针组件包括导针片、出针三角,所述导针片活动配置于针筒的针槽中,出针三角带动导针片上下移动,两组针筒上导针片位置一一对应设置,且对应的两导针片的前端相向布置,一双头针由两针筒对应的两个导针片带动上下移动的进行编织动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针组件还包括护针三角、翘片三角,所述双头针两端分别设有钩针部,所述导针片上设有置钩缺口,置钩缺口后端形成有推针面,前端设有凹陷形成的弯钩部,双头针的钩针部由置钩缺口处进出,导针片通过推针面推动钩针部使双头针向前移动,导针片通过钩针部与弯钩部相扣拉动双头针向后移动,所述针筒的针槽内设有一转动支点,导针片中段位置抵住转动支点,护针三角和翘片三角相对转动支点前后两侧布置且对应导针片,通过护针三角与翘片三角配合使导针片绕转动支点翘起或复位,导针片翘起使双头针的钩针部从置钩缺口内脱离,导针片复位使双头针的钩针部进入置钩缺口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针三角上形成有限位贯穿孔,所述翘片三角前端穿过限位贯穿孔后与导针片相作用,限位贯穿孔限制翘片三角无法进行周向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具有新型导针片的对筒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鞍座,两组鞍座分别对应设于两组针筒外侧,所述护针三角和翘片三角设于对应的鞍座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幸友成郑加新李小兰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恒毅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