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910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涉及坯布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所述上织物层远离下织物层的一侧设置有上绒毛层,所述下织物层远离上织物层的一侧设置有下绒毛层,所述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均为采用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的平纹组织结构,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之间设置有防水层;上绒毛层和下绒毛层分别采用绒丝经线编织在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上;具有的技术效果是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而且手感较为柔软亲肤。而且手感较为柔软亲肤。而且手感较为柔软亲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


[0001]本技术涉及坯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公告号为CN210394692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全淀粉浆纱防辐射高支高密全面坯布,包括经纱和纬纱,经纱和纬纱交织构成平纹组织结构,经纱和纬纱均为由芯纱和外层纱构成的防辐射全棉包芯纱,芯纱由棉纤维和弹性纤维合捻构成,芯纱外螺旋餐绕有两根外层纱,外层纱由全棉纱和防辐射全棉纱螺旋餐绕构成,防辐射全棉纱包括全棉纱和防辐射涂层,防辐射涂层设置于全棉纱外表面。
[0003]这种传统的全棉坯布,往往耐磨性能较差,而且手感也较为粗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其优点是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而且手感较为柔软亲肤。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包括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所述上织物层远离下织物层的一侧设置有上绒毛层,所述下织物层远离上织物层的一侧设置有下绒毛层,所述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均为采用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的平纹组织结构,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之间设置有防水层;
[0006]所述上绒毛层和下绒毛层分别采用绒丝经线编织在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上。
[000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绒毛层和下绒毛层使得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不直接与物体接触,较好的避免了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发生磨损,从而提高了坯布整体的耐磨性能;经纱和纬纱编织而且的平纹组织具有较好的韧性和透气性能,绒丝经线较为柔软,从而使得坯布整体更加柔软,使得手感更好;防水层用于防止水透过坯布,从而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经纱和纬纱均采用棉纤维、涤纶纤维和海岛纤维捻合而成。
[000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棉纤维具有较多的微孔,较为透气和柔软,涤纶纤维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海岛纤维较为柔软,从而使得经纱和纬纱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和柔软的手感。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经纱和纬纱中棉纤维、涤纶纤维和海岛纤维的根数比为2:1:3。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海岛纤维的根数占一半,进一步的提高了经纱和纬纱的柔软度,使得坯布整体的手感更好;同时,经纱和纬纱的耐磨性能和韧性也较好,从而使得坯布整体具有较好的手感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绒丝经线由银系抗菌丙纶纤维、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捻合而成。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银系抗菌丙纶纤维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氨纶纤维具有较好
的抗拉性能,而且涤纶纤维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从而使得绒丝经线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和较好的韧性。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绒丝经线中银系抗菌丙纶纤维、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的根数比为1:4:4。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占比较多的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较好的保证了绒丝经线整体的耐磨性能和抗拉性能。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绒丝经线的外部包覆有海岛纤维。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海岛纤维较好的提高了绒丝经线整体的手感。
[001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经纱密度为400根/10cm,所述纬纱密度为400根/10cm。
[00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经线和纬线的密度都较高,使得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的结构更加紧密,使得坯布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而且韧性更好。
[002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层为丙烯酸涂层。
[00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丙烯酸涂层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从而较好的保证了防水层的防水效果,进而提高了坯布整体的防水性能。
[002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经纱和纬纱采用棉纤维、涤纶纤维和海岛纤维捻合而成,从而较好的提高了上织物层和下织物层的手感和耐磨性能;
[0024]2.绒丝经线采用银系抗菌丙纶纤维、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捻合而成,而且外部还包覆有海岛纤维,进一步的提高了布料触感的柔软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实施例的下织物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实施例的经纱和纬纱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实施例的绒丝经线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1、上织物层;2、下织物层;3、上绒毛层;4、下绒毛层;5、防水层;6、经纱;7、纬纱;8、棉纤维;9、涤纶纤维;10、海岛纤维;11、银系抗菌丙纶纤维;12、氨纶纤维;13、绒丝经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
[0032]参考图1,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包括依次设置的上绒毛层3、上织物层1、防水层5、下织物层2和下绒毛层4,上绒毛层3和下绒毛层4分布编织在上织物层1和下织物层2相互背离的一侧,上织物层1、防水层5和下织物层2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防水层5为丙烯酸涂层,丙烯酸涂层具有较好的阻水性能,使得坯布能够较好的阻挡水穿透,从而较好的保证了坯布整体的防水性能。
[0033]参考图1和图2,上织物层1和下织物层2均为采用经纱6和纬纱7交织而成的平纹组
织结构,经纱6密度为400根/10cm,纬纱7密度为400根/10cm,经纱6和纬纱7的密度较高,使得坯布整体都比较紧密,而且能够较好的提高坯布的防水效果。
[0034]参考图2和图3,经纱6和纬纱7均采用棉纤维8、涤纶纤维9和海岛纤维10捻合而成,经纱6和纬纱7中棉纤维8、涤纶纤维9和海岛纤维10的根数比为2:1:3,棉纤维8具有较多的微孔,较为透气,涤纶纤维9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海岛纤维10较为柔软;从而使得经纱6和纬纱7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而且手感较为舒适柔软。
[0035]参考图1,上绒毛层3和下绒毛层4均采用绒丝经线13编织而成,上绒毛层3和下绒毛层4分别编织在上织物层1和下织物层2相互背离的两个侧面,使得坯布两侧的手感都较为柔软。
[0036]参考图1和图4,绒丝经线13由银系抗菌丙纶纤维11、涤纶纤维9和氨纶纤维12捻合而成,其中银系抗菌丙纶纤维11、涤纶纤维9和氨纶纤维12的根数比为1:4:4;银系抗菌丙纶纤维11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涤纶纤维9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氨纶纤维12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使得上绒毛层3和下绒毛层4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和较好的耐磨性能,以及较好的韧性。
[0037]参考图1和图4,绒丝经线13的外部包覆有海岛纤维10,海岛纤维10具有手感柔软的特点,从而使得绒丝经线13的手感更加柔软。使用者与胚布接触时,首先接触到的是上绒毛层3或者下绒毛层4,从而确保了胚布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触感。
[0038]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包括上织物层(1)和下织物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织物层(1)远离下织物层(2)的一侧设置有上绒毛层(3),所述下织物层(2)远离上织物层(1)的一侧设置有下绒毛层(4),所述上织物层(1)和下织物层(2)均为采用经纱(6)和纬纱(7)交织而成的平纹组织结构,上织物层(1)和下织物层(2)之间设置有防水层(5);所述上绒毛层(3)和下绒毛层(4)分别采用绒丝经线(13)编织在上织物层(1)和下织物层(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6)和纬纱(7)均采用棉纤维(8)、涤纶纤维(9)和海岛纤维(10)捻合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柔软的双面绒坯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6)和纬纱(7)中棉纤维(8)、涤纶纤维(9)和海岛纤维(10)的根数比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敏霞叶福明夏金亮何秀虎史德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福莱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