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831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下部结构。该车体下部结构包括配置在发动机室下方的底罩、及设置在底罩上并将发动机室与底罩的下侧空间连通的开口,底罩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底罩主体、及该底罩主体的一部分向上方曲折而形成的导风路径形成部,该导风路径形成部构成在底罩的前端敞开并向后方延伸的导风路径,所述开口在导风路径形成部的后端部朝着后上方敞开、将导风路径与发动机室连通。基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既能充分获得导入到发动机室内的行驶风的导入量,又能防止底罩与路面相干扰。相干扰。相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下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体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在汽车的发动机室的下方配置有底罩。在车辆行驶时,该底罩对流经车体下方的行驶风进行整流。但也有一部分车辆中,为了将流经车体下方的行驶风导入到发动机室内,而在底罩上形成开口。从该开口导入的行驶风能对与发动机连接的变速器进行冷却。
[0003]然而,现有技术中,形成在底罩上的开口大多是朝着垂直于底罩的方向(上方)敞开。由于行驶风沿着车长方向(水平方向)流动,为了从开口向发动机室导入行驶风,需要大幅改变行驶风在开口周围的流动方向。因此,难以获得充分的行驶风导入量。
[0004]为了增大行驶风导入量,有些车辆采用在底罩上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导向部的结构。但是,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导向部有可能与路面相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充分获得导入到发动机室内的行驶风的导入量、又能防止底罩与路面相干扰的车体下部结构。
[0006]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车体下部结构,该车体下部结构包括配置在发动机室的下方的底罩、及设置在所述底罩上并将所述发动机室与所述底罩的下侧空间连通的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罩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底罩主体、及所述底罩主体的一部分向上方曲折而形成的导风路径形成部,所述导风路径形成部构成在所述底罩的前端敞开、并向后方延伸的导风路径,所述开口在所述导风路径形成部的后端部朝着后上方敞开、将所述导风路径与所述发动机室连通。
[0007]本技术的上述车体下部结构的优点在于,既能充分获得导入到发动机室内的行驶风的导入量,又能防止底罩与路面相干扰。具体而言,行驶风从底罩的前端流入导风路径,并沿着该导风路径流向车体后方,然后从在导风路径形成部的后端部敞开的开口被导入到发动机室内,对发动机室内的设备(变速器等)进行冷却。由于构成导风路径的导风路径形成部是由底罩主体的一部分向上方曲折而形成的,所以导风路径形成部不从底罩主体向下方突出,因此,能避免底罩与路面相干扰。同时,由于开口在导风路径形成部的后端部朝着后上方敞开,所以行驶风从开口流入发动机室内时,行驶风的流动方向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能充分获得导入到发动机室内的行驶风的导入量。
[0008]本技术的上述车体下部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开口的后侧的所述底罩主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向后上方倾斜的导向坡。
[0009]基于该结构,流经导风路径并从开口吹出的行驶风被底罩主体的导向坡引导而成为朝着后上方流动的气流,因而,行驶风容易到达发动机室内的设备(变速器等),从而能有效地对发动机室内的设备进行冷却。
[0010]另外,本技术的上述车体下部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导向坡的车宽方向的两
侧,分别设置有向上方突出并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导向凸起,两侧的所述导向凸起彼此间的间隔尺寸朝着车体后方逐渐减小。
[0011]基于该结构,行驶风沿着导向坡流动时,由于两侧的导向凸起彼此间的间隔尺寸逐渐减小,所以行驶风的流速增加。由此,行驶风能以较高的流速吹向发送机室内的设备(变速器等),从而能更有效地对发动机室内的设备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体下部结构中的底罩的立体图。
[0013]图2是表示与图1中的II

II线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车体下部结构的示意图。
[0014]图3是表示底罩前端部的立体图。
[0015]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

IV线截面的截面图。
[0016]图5是表示底罩的后端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8]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体下部结构1中的底罩2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表示与图1中的II

II线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车体下部结构1的示意图。这些图中,箭头FR的方向表示车体前方;箭头RR的方向表示车体后方;箭头LH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左侧;箭头RH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右侧;箭头UP的方向表示上方。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车体下部结构1包括配置在汽车发动机室3的下方的底罩2。该底罩2是通过用树脂一体成型而制成的。此外,底罩2配置在容置于发动机室3内的发动机31及变速器32的下方,用于对车辆行驶时流经车体下方的行驶风(见图2中的箭头A)进行整流。此外,该底罩2还具有防止发动机的噪音释放到外部的功能。底罩2的车宽方向的尺寸与发动机室3的车宽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此外,如图2所示,底罩2的前端比发动机31的前端更靠前侧,底罩2的后端与变速器32的后端大致上下位置对齐。
[0020]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底罩2包括底罩主体21、前壁22、导风路径形成部23、开口24、和导风件25。
[0021]底罩主体21为大致平板状,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底罩主体21通过螺栓固定等连接在未图示的车体框架上。
[0022]前壁22与底罩主体21的前端相连,并从该底罩主体21的前端向上方延伸规定尺寸。
[0023]导风路径形成部23设置在底罩主体21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位。该导风路径形成部23是通过使底罩主体21的中间区域的一部分向上方曲折而形成的、在底罩2的前端敞开并向后方延伸的导风路径4(见图2)。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0024]图3是表示底罩2的前端部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

IV线截面的截面图。如这些图所示,导风路径形成部23具有从底罩主体21向上方延伸规定高度的一对侧板部23a、以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板部23b。两个侧板部23a在车宽方向上相向而对地沿车长方向延伸规定长度。上板部23b将两个侧板部23a的上端相连结。这样,由一对侧板部23a和上板部23b包围的空间(主视图为四边形空间)构成导风路径4。
[0025]如图1所示,导风路径形成部23被构成为,从底罩主体21的前端一直延伸到底罩主体21的后端附近。因此,导风路径4成为在底罩主体21的前端朝前方敞开(如图3所示)的同时、整体朝下方敞开(如图4所示)的空间。
[0026]图5是表示底罩2的后端部的俯视图。如图1及图5所示,开口24位于导风路径形成部23的后端部。从而,开口24使导风路径4与发动机室3相连通。具体而言,该开口24被构成为朝着后上方敞开的四边形开口。即,该开口24的上端缘24a的位置比下端缘24b的位置靠前侧。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开口24的上端缘24a为导风路径形成部23的上板部23b的后端缘。开口24的两个侧端缘24c分别为导风路径形成部23的侧板部23a的后端缘。两个侧端缘24c分别向车体后下方倾斜。而且,开口24的下端缘24b将两个侧端缘24c的下端相连。从而,下端缘24b的位置比上端缘24a的位置靠后侧,开口24朝着后上方敞开。
[0027]导风件25具有导向坡25a和两个导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下部结构,包括配置在发动机室的下方的底罩、及设置在所述底罩上并将所述发动机室与所述底罩的下侧空间连通的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罩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底罩主体、及所述底罩主体的一部分向上方曲折而形成的导风路径形成部,所述导风路径形成部构成在所述底罩的前端敞开、并向后方延伸的导风路径,所述开口在所述导风路径形成部的后端部朝着后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增村和树押切律之芦达洸树外山祥崇山本晴彦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