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片单元及芯体总成和中冷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6218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片单元及芯体总成和中冷器总成,该散热片单元装设在中冷器的具有换热通道的壳体内,并与安装在壳体上的用于输送冷却介质的进液管和出液管相连通,以冷却流经换热通道内的经由增压器供给到发动机的增压气体,于散热片单元内构造有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扰流部,以使散热片单元内的冷却介质呈蛇形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散热片单元通过设置扰流部使冷却介质呈蛇形流动,不仅能够增强散热片单元在使用中的耐压能力,还能够有效提高散热片单元的换热性能,从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从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从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片单元及芯体总成和中冷器总成


[0001]本技术涉及
,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片单元,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散热片单元的芯体总成,以及一种装设有该芯体总成的中冷器总成。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涡轮增压系统的空气中间冷却器(简称中冷器)作为整个涡轮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空气入口之间,其主要作用是对涡轮增压后的增压热空气进行冷却,以提高发动机进气密度,降低增压空气进气温度,从而提高发动机单位体积功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0003]目前中冷器有空冷式和水冷式两种冷却方式,但主要以空冷式为主,对水冷式中冷器的研究较少。随着近年来机械工业日益增长的节能与高效化要求,车辆的各种功能组件的功率越来越大,而由于发动机的机舱越来越小,给车辆冷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水冷使中冷器相比于空冷式中冷器,具有冷却效率更高,体积更小,安装更为灵活,以及空气的连接管路较短的优势。但由于水冷中冷器结构复杂,制造工艺繁琐,因此保证产品可靠性及高品质至关重要。
[0004]散热片作为组成水冷中冷器的关键零件,其耐久性能对整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散热片的强度不足容易发生开裂会导致冷却介质循环回路泄漏,使得冷却介质通过气侧通道流入发动机,从而导致发动机损坏,引起顾客抱怨。
[0005]目前,应用在中冷器上的用于输送冷却液的散热片在使用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散热片内部流通冷却液,其工作压力较高,对散热片的耐压能力要求较高,而因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散热片内部易于发生压力脉冲失效。第二,由于散热片的结构设计不合理,还容易导致冷却液在散热片内的流阻不平衡,进而影响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散热片单元,以提高散热片单元的耐压性能,并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散热片单元,装设在中冷器的具有换热通道的壳体内,并与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用于输送冷却介质的进液管和出液管相连通,以冷却流经所述换热通道内的经由增压器供给到发动机的增压气体,于所述散热片单元内构造有沿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扰流部,以使所述散热片单元内的所述冷却介质呈蛇形流动。
[0009]进一步的,各所述扰流部沿所述散热片单元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相邻两所述扰流部交错连接于所述散热片单元的两侧。
[0010]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单元包括扣合相连的两个散热板,且两所述散热板围构形成有用于输送所述冷却介质的冷却通道,对应于所述冷却通道的两端,于两所述散热板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相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且所述扰流部形成于至
少其一所述散热板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扰流部对称布置于两所述散热板上,且两所述扰流部随两所述散热板之间的扣合而抵接相连。
[0012]进一步的,于各所述散热板上构造有环所述散热板的周向布置的环状凸起,两所述散热板可因两所述环状凸起的接合而围构形成所述冷却通道,所述扰流部为设于各所述散热板上,并与所述环状凸起相连的凸筋。
[0013]进一步的,于所述环状凸起和所述散热板的连接部位设有倒圆角,且所述倒圆角的半径大于0.8mm并小于1.2mm。
[0014]进一步的,于各所述散热板的两端均设有外凸设置的突出部,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通透的形成于两所述散热板的所述突出部上。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6](1)本技术所述的散热片单元,通过设置扰流部使冷却介质呈蛇形流动,不仅能够增强散热片单元在使用中的耐压能力,从而防止散热片单元变形和开裂问题的发生。另外,扰流部的设置还能够在不改变流入散热片单元内冷却介质流量的前提下,增大冷却介质在流动中的雷诺数,使冷却介质在散热片单元内形成紊乱、不规则的流场,从而提高散热片单元的换热性能。
[0017](2)扰流部在散热板上的延伸和交错布置方式,可利于引导冷却介质以蛇形流动,从而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
[0018](3)采用两个散热板组成散热片单元的方式,具有安装方式简单,便于扰流部成型的优点。
[0019](4)将扰流部对称设置在两散热板上,一方面能够提高散热板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片单元的耐压强度。
[0020](5)通过设置环状凸起可便于两散热板间围构形成冷却通道,且其结构简单,便于在散热板上加工成型。扰流部采用凸筋的结构形式,并与环状凸起相连,可使两者一起加工成型,从而提高散热板的生产效率。
[0021](6)通过在环状凸起和散热板的连接处设置倒角,不仅利于增大其与散热带的接触面积,而且能够提高散热板的结构强度。
[0022](7)突出部的设置可提高散热片单元的散热面积,并利于提高相邻两散热片单元之间的连通效果。
[0023]此外,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芯体总成,包括围构形成有换热通道的壳体,于所述换热通道内层叠安装有连通设置的多个如上述的散热片单元,并于相邻两所述散热片单元之间装设有散热带。
[0024]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扣合相连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并于所述壳体的内侧设有相对布置的两个边板,于各所述散热片单元的两端分别构造有可分置于对应设置的所述边板两侧的卡爪,以引导各所述散热片单元叠设在两所述边板之间。
[002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6](1)本技术所述的芯体总成,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散热片单元,以及设置在相邻两散热片单元之间的散热带,可实现对流经换热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冷却,并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同时,散热片单元还具有耐压性能,利于延长芯体总成的使用寿命。
[0027](2)各散热片单元通过卡爪和边板的配合而实现在两边板之间的安装,利于提高各散热片单元之间的连接效果。
[0028]同时,本技术还提出一种中冷器总成,包括进气室和出气室,以及进液管和出液管,于所述进气室和所述出气室之间装设有如上所述的芯体总成,且所述进气室和所述出气室分别扣合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并与所述换热通道相连通,且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与位于最外层的其一所述散热片单元相连通。
[0029]本技术的中冷器总成与如上所述的芯体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3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散热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00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图1的俯视图;
[0035]图5为图4中的A

A方向剖视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片单元,装设在中冷器的具有换热通道的壳体(2)内,并与安装在所述壳体(2)上的用于输送冷却介质的进液管(23)和出液管(24)相连通,以冷却流经所述换热通道内的经由增压器供给到发动机的增压气体,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散热片单元(1)内构造有沿所述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扰流部,以使所述散热片单元(1)内的所述冷却介质呈蛇形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单元,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扰流部沿所述散热片单元(1)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相邻两所述扰流部交错连接于所述散热片单元(1)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单元(1)包括扣合相连的两个散热板(11),且两所述散热板(11)围构形成有用于输送所述冷却介质的冷却通道,对应于所述冷却通道的两端,于两所述散热板(11)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进液管(23)和所述出液管(24)相连通的进液口(14)和出液口(15),且所述扰流部形成于至少其一所述散热板(1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对称布置于两所述散热板(11)上,且两所述扰流部随两所述散热板(11)之间的扣合而抵接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片单元,其特征在于:于各所述散热板(11)上构造有环所述散热板(11)的周向布置的环状凸起(18),两所述散热板(11)可因两所述环状凸起(18)的接合而围构形成所述冷却通道,所述扰流部为设于各所述散热板(11)上,并与所述环状凸起(18)相连的凸筋(16)。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泽坤王雷刘羽郅蔡静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