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峻华专利>正文

一种避震安全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132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避震安全仓,包括仓主体,其中,所述仓主体主要由重组竹制成。所述仓主体包括内支撑架体,连接在内支撑架体外的外墙体以及用于固定外墙体的外固定板。采用上述结构后,日常生活中可将避震安全仓放置在家中,若有地震发生,避震人员可以立即躲入避震安全仓中,无需跑离房屋楼层,避免被路上的物品和倒塌的墙体砸伤和压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震安全仓采用重组竹材料制成,重组竹材料力学性能优良,具有极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能够大大提升避震安全仓的抗压性能,防止仓体被倒塌的墙体和重物压垮,大大提高了安全仓的抗压强度。全仓的抗压强度。全仓的抗压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震安全仓


[0001]本技术涉及灾害救生装置
,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避震安全仓。

技术介绍

[0002]地震又称地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会使地面、建筑物以及山体受到震动破坏,发生地面塌陷和房屋倒塌等现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0003]由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到来,特别是地震在夜间突然发生时,熟睡中的人和居住在高层的人无法及时反应并逃出房屋,若房屋倒塌或者屋内物品砸落容易砸伤人或压伤人,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了能在地震时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人们开始对避震救生装置进行研究和实践,但是大多的避震救生装置避震效果有限,设备的抗压强度不足,当房屋大面积倒塌时容易损坏,防护效果不尽人意。另外,现有的避震救生装置无法与现代家居搭配,放置在家中有损屋内美观。除此之外,现有的避震救生装置价格昂贵且体积较小,无法同时躲避多人。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安全仓,采用重组竹材料制作,具有极强的抗压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并且结构紧凑牢固,具有良好的抗震抗压效果。
[000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避震安全仓,包括仓主体,其中,所述仓主体主要由重组竹制成;所述仓主体包括内支撑架体,连接在内支撑架体外的外墙体以及用于固定外墙体的外固定板。
[0008]采用上述结构后,日常生活中可将避震安全仓放置在家中,若有地震发生,避震人员可以立即躲入避震安全仓中,无需跑离房屋楼层,避免被路上的物品和倒塌的墙体砸伤和压伤。若房屋倒塌,避震安全仓可为避震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并且在仓内可以放置应急物品,从而长时间确保仓内人员的人身安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施救。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0010]其一,本技术避震安全仓采用重组竹材料制成,重组竹材料力学性能优良,具有极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能够大大提升避震安全仓的抗压性能,防止仓体被倒塌的墙体和重物压垮,大大提高了安全仓的抗压强度。此外,重组竹材料具有耐高温性,当地震引起火灾时,避震安全仓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火效果,进一步保障安全仓内避震人员的人身安全,大大提高了生存率。
[0011]其二,本技术避震安全仓顶部具有缓冲结构,能够对仓主体上方砸落的重物起到缓冲作用,减少仓主体受到的冲击,进一步提升避震安全仓的抗压和抗冲击能力。
[0012]其三,本技术避震安全仓的外墙体内侧通过内支撑架体支撑固定,外墙体外侧通过外固定板进一步固定,使得整个仓主体的外墙体结构紧凑且支撑牢靠,结构上具有
极高的抗压强度,受到冲击时仓主体不易弯曲破损。
[0013]其四,本技术避震安全仓的外墙体和内支撑架体采用榫槽结构拼接组成,拆装和搬运时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 为本技术的外形结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缓冲顶板的连接结构俯视图。图5为第一内连接板和第二内连接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内支撑架体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7为第一侧边支撑架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8为第二侧边支撑架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9为拉手棒与在豁孔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0为拼接门板与门支撑架连接时的结构立体图。图11为拼接窗板与窗支撑架连接时的结构立体图。图12为们支撑架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13为拼接门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14为拼接门板分解后的结构俯视图。图15为拼接门板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16为滚珠滑槽与拼接门板滚动配合时的结构立体图。图17 为门闩棒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18为窗支撑架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19为拼接窗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0为拼接窗板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21为窗闩棒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 22为顶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3为顶板的另一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4为底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5为底板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26为前墙体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7为门框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8为门内框拐角块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29为右墙体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30为后墙体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1为窗框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2为窗内框拐角块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3为右墙体的结构分解立体图。图34为上固定板的连接结构立体图。图35为第一内侧上固定板和第二内侧上固定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6为下固定板的连接结构立体图。图37为固定垫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8为右储藏柜和左储藏柜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39为右储藏柜的底板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0为右盖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41为右储藏柜的内部结构立体图。图42为右靠背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3为左储藏柜的底板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4为左盖板的外形结构立体图。图45为左靠背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6为左储藏柜的内部结构立体图。图47为堵塞栓的外形机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16]如图1

47所示,一种避震安全仓,包括仓主体1,其中,所述仓主体1主要由重组竹制成。采用重组竹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大大提高了仓主体1的抗压能力,同时重组竹具有耐高温性,当地震引起火灾时,仓主体1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火效果,进一步保障保障安全仓内避震人员的人身安全,大大提高了生存率。
[0017]优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仓主体1顶部上方的缓冲结构2。所述缓冲结构2能够对仓主体1上方砸落的重物起到缓冲作用,减少仓主体1受到的冲击,进一步提升避震安全仓的抗压和抗冲击能力。
[0018]优选的,所述缓冲结构2包括缓冲顶板21,以及支撑于缓冲顶板21和仓主体1顶部之间的弹性件22。当重物砸落在缓冲顶板21时,所述缓冲顶板21对所述弹性件22施加向下
的压力,所述弹性件22产生的反作用力对重物进行减速,大大减小仓主体1受到的冲击力。
[0019]优选的,缓冲顶板21和仓主体1顶部之间均匀支撑多个所述弹性件22,使得弹性件22 能够将重物产生的冲击力均匀分散在仓主体1上,避免仓主体1受到的冲击应力过于集中,提高缓冲顶板21的防护性。
[0020]更优选的,所述弹性件22包括压簧,具有更好的负载能力。
[0021]优选的,所述弹性件22还包括与所述缓冲顶板21连接的上限位柱231,和与仓主体1 顶部连接的下限位柱232;所述压簧套设于所述上限位柱231和下限位柱232外,从而对压簧进行定位固定,防止压簧侧移脱落。
[0022]优选的,所述上限位柱231和下限位柱232均为圆柱状,并且所述上限位柱231和下限位柱232的外圆周面与压簧的内圆周面向贴合,使得压簧套设更加牢固。
[0023]更优选的,所述缓冲顶板21主要由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震安全仓,包括仓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仓主体主要由重组竹制成;所述仓主体包括内支撑架体,连接在内支撑架体外的外墙体以及用于固定外墙体的外固定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仓主体顶部上方的缓冲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缓冲顶板,以及支撑于缓冲顶板和仓主体顶部之间的弹性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缓冲顶板和仓主体顶部之间均匀支撑多个所述弹性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压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还包括与所述缓冲顶板连接的上限位柱,和与仓主体顶部连接的下限位柱;所述压簧套设于所述上限位柱和下限位柱外。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柱和下限位柱均为圆柱状。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顶板主要由重组竹制成。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顶板包括外框结构和连接于外框结构内的内连接结构。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结构包括依次首尾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外框板、第二外框板、第三外框板和第四外框板;所述内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一外框板和第三外框板之间的第一内连接板,以及连接于第二外框板和第四外框板之间的第二内连接板。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框板具有与第二外框板连接的第一连接端、与第四外框板连接的第二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连接板连接的第一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二外框板具有与第一外框板连接的第三连接端、与第三外框板连接的第四连接端以及与第二内连接板连接的第二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三外框板具有与第二外框板连接的第五连接端、与第四外框板连接的第六连接端以及与第一内连接板连接的第三中间连接部,所述第四外框板具有与第一外框板连接的第七连接端、与第三外框板连接的第八连接端以及与第二内连接板连接的第四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第五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六连接端与第八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七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内连接板具有与第一外框板连接的第九连接端以及与第三外框板连接的第十连接端,所述第二内连接板具有与第二外框板连接的第十一连接端以及与第四外框板连接的第十二连接端,所述第九连接端与第一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连接端与第三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一连接端与第二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二连接端通过第四中间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内连接板与第二内连接板之间卡扣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第五连接端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六连接端与第八连接端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七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九连接端与第一中间连接部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十连接端与第三中间连接部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十一连接端与第二中间连接部通过榫槽结构连接,所述第十二连接端通
过第四中间连接部通过榫槽结构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设有第一缓冲板燕尾槽,所述第二连接端设有第二缓冲板燕尾槽,所述第五连接端设有第三缓冲板燕尾槽,所述第六连接端设有第四缓冲板燕尾槽,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一缓冲板中间燕尾槽,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二缓冲板中间燕尾槽,所述第三中间连接部有第三缓冲板中间燕尾槽,所述第四中间连接部设有第四缓冲板中间燕尾槽,所述第三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一缓冲板燕尾槽连接的第一缓冲板燕尾榫,所述第四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三缓冲板燕尾槽的第二缓冲板燕尾榫,所述第七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二缓冲板燕尾槽连接的第三缓冲板燕尾榫,所述第八连接端设有嵌入第四缓冲板燕尾槽的第四缓冲板燕尾榫,所述第九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一缓冲板中间燕尾槽的第一缓冲板中间燕尾榫,所述第十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三缓冲板中间燕尾槽的第二缓冲板中间燕尾榫,所述第十一连接端设有嵌入第二缓冲板中间燕尾槽的第三缓冲板中间燕尾榫,第十二连接端设有插入第四缓冲板中间燕尾槽的第四缓冲板中间燕尾榫。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连接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内连接板的上表面对应第一安装槽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相互卡扣嵌合。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顶板还包括对各榫槽结构进行加固的加固盖。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盖通过螺丝锁固在各榫槽结构的上方。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盖包括第一加固盖、第二加固盖、第三加固盖、第四加固盖、第五加固盖、第六加固盖、第七加固盖以及第八加固盖,所述第一加固盖与第一外框板以及第二外框板锁固,所述第二加固盖与第二外框板以及第二内连接板锁固,所述第三加固盖与第二外框板以及第三外框板锁固,所述第四加固盖与第三外框板以及第一内连接板锁固,所述第五加固盖与第三外框板以及第四外框板锁固,所述第六加固盖与第四外框板以及第二内连接板锁固,所述第七加固盖与第一外框板以及第四外框板锁固,所述第八加固盖与第一外框板以及第一内连接板锁固。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架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支撑架、门支撑架、第二侧边支撑架以及窗支撑架。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支撑架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连接于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上端的第一顶梁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之间的第一拉手横梁,所述第一拉手横梁平行处于第一顶梁的下方。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顶梁安装槽,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一拉手横梁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横梁连接槽,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顶梁安装槽,所述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拉手横梁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横梁连接槽,所述第一顶梁具有与第一支撑柱连接的第一顶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二支撑柱连接的第二顶梁连接端,所述第一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顶梁连接榫,所述第二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顶梁连接榫,所述第一顶梁连接榫嵌入第一
顶梁安装槽连接,所述第二顶梁连接榫嵌入第二顶梁安装槽连接,所述第一拉手横梁具有与第一支撑柱连接的第一横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二支撑柱连接的第二横梁连接端,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一横梁连接榫,所述第二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二横梁连接榫,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榫嵌入第一横梁连接槽连接,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榫嵌入第二横梁连接槽连接。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具有与外墙体贴合的第一支撑柱右侧面,所述第一顶梁安装槽开设在第一支撑柱右侧面与第一支撑柱上表面的交界夹角处,所述第一顶梁安装槽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水平槽壁以及竖直延伸的第一竖直槽壁,所述第一竖直槽壁由第一支撑柱朝第二支撑柱方向延伸并逐渐向第一支撑柱右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支撑柱具有与外墙体贴合的第二支撑柱右侧面,所述第二顶梁安装槽开设在第二支撑柱右侧面与第二支撑柱上表面的交界夹角处,所述第二顶梁安装槽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二水平槽壁以及竖直延伸的第二竖直槽壁,所述第二竖直槽壁由第二支撑柱朝第一支撑柱方向延伸并逐渐向第二支撑柱右侧面方向倾斜。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槽具有靠近第一顶梁一侧的第一横梁连接槽壁以及远离第一顶梁一侧的第二横梁连接槽壁,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一拉手横梁向远离第一拉手横梁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一拉手横梁向远离第一拉手横梁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槽具有靠近第一顶梁一侧的第三横梁连接槽壁以及远离第一顶梁一侧的第四横梁连接槽壁,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一拉手横梁向远离第一拉手横梁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一拉手横梁向远离第一拉手横梁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榫具有与第一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一横梁连接榫倾斜面以及与第二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二横梁连接榫倾斜面,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榫具有与第三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三横梁连接榫倾斜面以及与第四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四横梁连接榫倾斜面。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手横梁设有若干个豁孔,所述豁孔向上延伸至第一拉手横梁的上表面并形成豁口。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支撑架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三支撑柱和第四支撑柱、连接于第三支撑柱和第四支撑柱上端的第二顶梁以及连接于第三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之间的第二拉手横梁,所述第二拉手横梁平行处于第二顶梁的下方。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柱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三顶梁安装槽,所述第三支撑柱与第二拉手横梁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第三横梁连接槽,所述第四支撑柱的上表面开设有第四顶梁安装槽,所述第四支撑柱与第二拉手横梁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第四横梁连接槽,所述第二顶梁具有与第三支撑柱连接的第三顶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三支撑柱连接的第四顶梁连接端,所述第三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三顶梁连接榫,所述第四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四顶梁连接榫,所述第三顶梁连接榫嵌入第三顶梁安装槽连接,所述第四顶梁连接榫嵌入第四顶梁安装槽连接,所述第二拉手横梁具有与第三支撑柱连接的第三横梁连接端以及与第四支撑柱连接的第四横梁连接端,所述第三横梁连接端设有第三横梁连接榫,所述第四横梁连接端设有第四横梁连接榫,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榫嵌入第三横梁连接槽连接,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榫嵌入第四横梁连接槽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柱具有与外墙体贴合的第三支撑柱左侧面,所述底三顶梁安装槽开设在第三支撑柱左侧面与第三支撑柱上表面的交界夹角处,所述第三顶梁安装槽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槽壁以及竖直延伸的第三竖直槽壁,所述第三竖直槽壁由第三支撑柱朝第四支撑柱方向延伸并逐渐向第三支撑柱左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四支撑柱具有与外墙体贴合的第四支撑柱左侧面,所述第四顶梁安装槽开设在第四支撑柱右侧面与第四支撑柱上表面的交界夹角处,所述第四顶梁安装槽包括水平延伸的第四水平槽壁以及竖直延伸的第四竖直槽壁,所述第四竖直槽壁由第四支撑柱朝第三支撑柱方向延伸并逐渐向第四支撑柱右侧面方向倾斜。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槽具有靠近第二顶梁一侧的第五横梁连接槽壁以及远离第二顶梁一侧的第六横梁连接槽壁,所述第五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二拉手横梁向远离第二拉手横梁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六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二拉手横梁向远离第二拉手横梁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槽具有靠近第二顶梁一侧的第七横梁连接槽壁以及远离第二顶梁一侧的第八横梁连接槽壁,所述第七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二拉手横梁向远离第二拉手横梁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八横梁连接槽壁由靠近第二拉手横梁向远离第二拉手横梁的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三横梁连接榫具有与第五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五横梁倾连接榫斜面以及与第六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六横梁连接榫倾斜面,所述第四横梁连接榫具有与第七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七横梁连接榫倾斜面以及与第八横梁连接槽壁贴合的第八横梁连接榫倾斜面。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手横梁对应豁孔设有若干个穿孔。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架体还包括若干个拉手棒以及固定拉手棒的拉手棒扣件,所述拉手棒的一端插入穿孔内且另一端卡入豁孔内,所述拉手棒扣件嵌入豁孔配合并且拉手棒扣件的下端与拉手棒抵顶。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棒扣件包括扣件本体,所述扣件本体具有与豁口侧壁抵顶的第一扣件侧面以及第二扣件侧面。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件本体的下端设有与拉手棒扣件外圆周对应配合的弧形固定槽。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支撑架包括门柱,门顶梁以及门底梁;所述门顶梁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柱上端连接,且门顶梁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上端连接,所述门底梁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柱下端连接,且门底梁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下端连接,所述门柱的上端与门顶梁连接且门柱的下端与门底梁连接,所述门柱与第三支撑柱平行并且设在第三支撑柱的侧边。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顶梁具有与第一支撑柱连接的第一门顶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三支撑柱连接的第二门顶梁连接端,所述第一门顶梁连接端设有第一门顶梁燕尾榫,所述第二门顶梁连接端设有第二门顶梁燕尾榫,所述第一支撑柱设有与第一门顶梁燕尾榫嵌合的第一门顶梁燕尾槽,所述第三支撑柱设有与第二门顶梁燕尾榫嵌合的第二门顶梁燕尾槽,所述门底梁具有与第一支撑柱连接的第一门底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三支撑柱连接的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所述第一门底梁连接端设有第一门底梁燕尾
榫,所述第二门底梁连接端设有第二门底梁燕尾榫,所述第一支撑柱设有与第一门底梁燕尾榫嵌合的第一门底梁燕尾槽,所述第三支撑柱设有与第二门底梁燕尾榫嵌合的第二门底梁燕尾槽。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顶梁燕尾榫的上表面由第二门顶梁连接端向第一门顶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门顶梁燕尾榫的下表面由第二门顶梁连接端向第一门顶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门顶梁燕尾榫的上表面由第一门顶梁连接端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门顶梁半燕尾榫的下表面由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下倾斜。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底梁燕尾榫的上表面由第二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一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门底梁燕尾榫的下表面由第二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一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门底梁燕尾榫的上表面由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门底梁燕尾榫的下表面由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逐渐向下倾斜。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顶梁于靠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的一侧设有第一门柱燕尾槽,所述门底梁于靠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的一侧设有第二门柱燕尾槽,所述门柱的上端设有第一门柱燕尾榫且门柱的下端设有第二门柱燕尾榫,所述第一门柱燕尾榫嵌入第一门柱燕尾槽内连接,所述第二门柱燕尾榫嵌入第二门柱燕尾槽内连接。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柱燕尾槽具有靠近第一门顶梁连接端一侧的第一门柱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一侧的第二门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一门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一门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二门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二门柱燕尾槽具有靠近第一门底梁连接端一侧的第三门柱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一侧的第四门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三燕尾槽壁右上至下逐渐向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四门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一门柱燕尾榫设有与第一门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一门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二门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二门柱燕尾槽贴合面,所述第二门柱燕尾榫设有与第三门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三门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四门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四门柱燕尾槽贴合面。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支撑架上还设有与门支撑架滑动连接的拼接门板。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顶梁的下表面设有门顶滑槽,所述门顶滑槽由第一门顶梁连接端向第二门顶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门底梁的上表面设有门底滑槽,所述门底滑槽由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延伸。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门板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门顶滑块,所述门顶滑块与门顶滑槽配合连接,所述拼接门板的下表面设有设有向下凸起的门底滑块,所述门底滑块与门底滑槽配合连接。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底滑槽上设有滚珠限位杆,所述滚珠限位杆沿第一门底梁连接端向第二门底梁连接端方向水平延伸,所述滚珠限位杆与门底滑槽之间形成滚珠滑槽。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滑槽内设有多个滚珠。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柱远离第三支撑柱的一侧设有门侧边定位槽,所述门侧边定位槽由上至下竖直延伸。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门板靠近门柱的侧边设有向外凸起的门板侧边定位凸台,所述门板侧边定位凸台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门板侧边定位凸嵌入所述门侧边定位槽内连接。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门板还包括限制拼接门板移动的门板限位结构,所述门板限位结构包括卡设在拼接门板与第一支撑柱之间的门闩棒。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闩棒包括门闩棒杆体,所述门闩棒杆体的一端设有第一门闩卡头且另一端设有第二门闩卡头,所述拼接门板远离门柱的侧边设有与第一门闩卡头嵌合的第一门闩限位通槽,所述第一支撑柱靠近拼接门板的侧边设有与第二门闩卡头嵌合的第二门闩限位通槽。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闩卡头与第二门闩卡头呈圆弧形,所述第一门闩限位通槽呈三分之二圆弧形,所述第一门闩限位通槽延伸至拼接门板的侧边形成槽口,所述第二门闩限位通槽呈三分之二圆弧形,所述第二门闩限位通槽延伸至第一支撑柱侧边形成槽口。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门板由多个门板单体拼接组合而成。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单体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门板、第二门板以及第三门板。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板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门板左侧面、第一门板前侧面、第一门板右侧面以及第一门板后侧面,所述第二门板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二门板左侧面、第二门板前侧面、第二门板右侧面以及第二门板后侧面,所述第三门板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三门板左侧面,第三门板前侧面、第三门板右侧面以及第三门板后侧面,所述第一门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门板连接槽,所述第二门板左侧面设有凸起的第一门板连接榫,所述第一门板连接榫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嵌入所述第一门板连接槽连接,所述第二门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门板连接槽,所述第三门板左侧面设有凸起的第二门板连接榫,所述第二门板连接榫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嵌入所述第二门板连接槽连接。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门板还包括门板上插销榫以及门板下插销榫,所述拼接门板设有与门板上插销榫配合的门板上连接槽以及与门板下插销榫配合的门板下连接槽。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上连接槽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门板上连接槽,第二门板上连接槽以及第三门板上连接槽,所述第一门板上连接槽设在第一门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一门板上连接槽由第一门板右侧面向第一门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第二门板上连接槽设在第二门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二门板上连接槽由第二门板右侧面向第二门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第三门板上连接槽设在第三门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三门板上连接槽由第三门板右
侧面向第三门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门板下连接槽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门板下连接槽、第二门板下连接槽以及第三门板下连接槽,所述第一门板下连接槽设在第一门板上连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一门板下连接槽由第一门板右侧面向第一门板左侧面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所述第二门板下连接槽设在第二门板上连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二门板下连接槽由第二门板右侧面向第二门板左侧面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所述第三门板下连接槽设在第三门板上连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三门板下连接槽由第三门板右侧面向第三门板左侧面延伸并且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上插销榫具有嵌在第一门板内的第一门板上插销榫端部以及嵌在第三门板内的第二门板上插销榫端部,所述门板上插销榫的榫宽由第一门板上插销榫端部向第二门板上插销榫端部方向逐渐变宽,所述门板下插销榫具有嵌在第一门板内的第一门板下插销榫端部以及嵌在第三门板内的第二门板下插销榫端部,所述门板下插销榫的榫宽由第一门板下插销榫端部向第二门板下插销榫端部逐渐变窄。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上连接槽的上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门板上连接槽的下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门板下连接槽的上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门板下连接槽的下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下倾斜。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上插销榫包括嵌设在门板上连接槽内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与门板上连接槽的上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一连接部倾斜面以及与门板上连接槽的下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二连接部倾斜面,所述门板下连接槽插销榫包括设在门板下连接槽内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与门板下连接槽的上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三连接部倾斜面以及与门板下连接槽的下槽壁相互贴合的第四连接部倾斜面。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支撑架包括窗顶梁、窗底梁、窗中梁、第一窗柱、第二窗柱以及第三窗柱,所述窗顶梁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柱上端连接且窗顶梁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撑柱上端连接,所述窗底梁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柱下端连接且窗底梁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撑柱下端连接,所述第一窗柱与所述第二窗柱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窗柱设在靠近第二支撑柱一侧,所述第一窗柱的上端与窗顶梁连接且第一窗柱的下端与窗底梁连接,所述第二窗柱设在靠近第四支撑柱一侧,所述第二窗柱的上端与窗顶梁连接且第二窗柱的下端与窗底梁连接,所述窗中梁的一端与第一窗柱的中部连接且窗中梁的另一端与第二窗柱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三窗柱的上端与窗中梁连接且第三窗柱的下端与窗底梁连接。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窗顶梁具有与第二支撑柱连接的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以及与第四支撑柱连接的第二窗顶梁连接端,所述第一窗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榫,所述第二窗顶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榫,所述第二支撑柱设有与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榫嵌合的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槽,所述第四支撑柱设有与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榫嵌合的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槽。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榫的下表
面由第二窗顶梁连接端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榫的下表面由第一窗顶梁连接端向第二窗顶梁连接端方向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槽的下槽壁与所述第一窗顶梁半燕尾榫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槽的下槽壁与所述第二窗顶梁半燕尾榫的下表面贴合。59.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底梁具有与第二支撑柱连接的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以及与第四支撑柱连接的第二窗底梁连接端,所述第一窗底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窗底梁燕尾榫,所述第二窗底梁连接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窗底梁燕尾榫,所述第二支撑柱设有与第一窗底梁燕尾榫嵌合的第一窗底梁燕尾槽,所述第四支撑柱设有与第二窗底梁燕尾榫嵌合的第二窗底梁燕尾槽。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顶梁连接端的下表面设有第一窗柱燕尾槽,所述第二顶梁连接端的下表面设有第二窗柱燕尾槽,所述第一底窗梁连接端的上表面设有第三窗柱燕尾槽,所述第二窗底梁连接端的上表面设有第四窗柱燕尾槽,第一窗柱的上端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窗柱燕尾榫且下端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三窗柱燕尾榫,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榫与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榫与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窗柱的上端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窗柱燕尾榫且下端设有向下凸起的第四窗柱燕尾榫,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榫与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槽配合连接,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榫与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槽配合连接。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槽靠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一窗柱燕尾槽壁且远离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二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二窗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槽靠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三窗柱燕尾槽壁且远离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四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二窗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槽靠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五窗柱燕尾槽壁且远离第一窗顶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六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五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一窗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六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二窗顶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槽靠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七窗柱燕尾槽壁且远离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设有第八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七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八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二窗底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一窗柱燕尾榫具有与第一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一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二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二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二窗柱燕尾榫具有与第三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三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四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四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三窗柱燕尾榫具有与第五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五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六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六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四窗柱燕尾榫具有与第七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七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八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八窗柱燕尾榫贴合面。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柱远离第二支撑柱的一侧设有第一窗中梁燕尾槽,所述第二窗柱远离第四支撑柱的一侧设有第二窗中梁燕尾槽,所述窗中梁具有与第一窗柱连接的第一窗中梁连接端以及与第二窗柱连接的第二窗中梁连接端,所述第一窗中梁连接端设有与第一窗中梁燕尾槽嵌合连接的第一窗中梁燕尾
榫,所述第二窗中梁连接端设有与第二窗中梁连接槽嵌合连接的第二窗中梁燕尾榫。63.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中梁燕尾槽具有靠近窗顶梁一侧的第一窗中梁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窗底梁一侧的第二窗中梁燕尾槽壁,所述第一窗中梁燕尾槽壁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窗中梁燕尾槽壁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窗中梁燕尾槽具有靠近窗顶梁一侧的第三窗中梁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窗底梁一侧的第四窗中梁燕尾槽壁,所述第三窗中梁燕尾槽壁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四窗中梁燕尾槽壁由槽口至槽底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窗中梁燕尾榫具有与第一窗中梁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一窗中梁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二窗中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二窗中梁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二窗中梁燕尾榫具有与第三窗中梁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三窗中梁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四窗中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四窗中梁燕尾榫贴合面。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窗柱的上端设有第五窗柱燕尾榫且第三窗柱的下端设有第六窗柱燕尾榫,所述窗中梁的下表面设有与第五窗柱燕尾榫配合连接的第五窗柱燕尾槽,所述窗底梁的上表面设有与第六窗柱燕尾榫配合连接的第六窗柱燕尾槽。65.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窗柱燕尾槽具有靠近第一窗中梁连接端一侧的第九窗柱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第二窗中梁连接端一侧的第十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九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一窗中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十窗柱燕尾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二窗中梁连接端倾斜,所述第五窗柱燕尾榫具有与第九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九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十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十窗柱燕尾榫贴合面,所述第六窗柱燕尾槽具有靠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的第十一窗柱燕尾槽壁以及靠近第二窗底梁连接端一侧的第十二窗柱燕尾槽壁,所述第十一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一窗底梁连接端一侧倾斜,所述第十二窗柱燕尾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第二窗底梁连接端一侧倾斜,所述第六窗柱燕尾榫具有与第十一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十一窗柱燕尾榫贴合面以及与第十二窗柱燕尾槽壁贴合的第十二燕尾榫贴合面。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支撑架上还设有与窗支撑架滑动连接的拼接窗板。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窗顶梁的下表面设有窗顶滑槽,所述窗顶滑槽沿第一窗顶梁连接端向第二窗顶梁连接端方向延伸,所述窗中梁的上表面设有窗底滑槽,所述窗底滑槽沿第一窗中梁连接端向第二窗中梁连接端方向延伸。68.根据权利要求67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窗板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窗顶滑块,所述窗顶滑块与窗顶滑槽配合连接,所述拼接窗板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窗底滑块,所述窗底滑块与窗底滑槽配合连接。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窗板靠近第一窗柱的侧边设有向外凸起的窗板侧边定位凸台,所述窗板侧边定位凸台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窗板侧边定位凸台嵌入所述窗侧边定位槽内连接。70.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柱远离第二支撑柱的一侧设有窗侧边定位槽,所述窗侧边定位槽由上至下竖直延伸。71.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窗板还包括限制拼接窗板移动的窗板限位结构,所述窗板限位结构包括卡设在拼接窗板与第二窗柱之间的窗闩
棒。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窗闩棒包括窗闩棒杆体,所述窗闩棒杆体的一端设有第一窗闩卡头且另一端设有第二窗闩卡头,所述拼接窗板远离第一窗柱的侧边设有与第一窗闩卡头嵌合的第一窗闩限位通槽,所述第二窗柱靠近拼接窗板的侧边设有与第二窗闩卡头嵌合的第二窗闩限位通槽。73.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闩卡头与第二窗闩卡头呈圆弧形,所述第一窗闩限位通槽呈三分之二圆弧形,所述第一窗闩限位通槽延伸至拼接窗板的侧边形成槽口,所述第二窗闩限位通槽呈三分之二圆弧形,所述第二窗闩限位通槽延伸至第二支撑柱侧边形成槽口。74.根据权利要求7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窗板多个窗板单体拼接组合而成。75.根据权利要求7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窗板单体为依次连接的第一窗板以及第二窗板。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板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窗板左侧面、第一窗板前侧面、第一窗板右侧面以及第一窗板后侧面,所述第二窗板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二窗板左侧面、第二窗板前侧面、第二窗板右侧面以及第二窗板后侧面,所述第一窗板右侧面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窗板连接槽,所述第二窗板左侧面设有凸起的窗板连接榫,所述窗板连接榫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嵌入所述窗板连接槽连接。77.根据权利要求7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窗板还包括窗板上插销榫以及窗板下插销榫,所述拼接窗板设有与窗板上插销榫配合的窗板上连接槽以及与窗板下燕尾插销榫配合的窗板下连接槽。78.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板上连接槽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窗板上连接槽以及第二窗板上连接槽,所述第一窗板上连接槽设在第一窗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一窗板连接槽由第一窗板右侧面向第一窗板左侧面延伸并且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第二窗板上连接槽设在第二窗板后侧面上,所述第二窗板上连接槽由第二窗板右侧面向第二窗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且槽宽逐渐变窄,所述窗板下连接槽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窗板下连接槽以及第二窗板下连接槽,所述第一窗板下连接槽设在第一窗板上连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一窗板下连接槽由第一窗板右侧面向第一窗板左侧面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所述第二窗板下连接槽设在第二窗板上连接槽的下方,所述第二窗板下连接槽由第二窗板右侧面向第二窗板左侧面逐渐向上倾斜且槽宽逐渐变宽。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板上插销榫具有嵌在第一窗板内的第一窗板上插销榫端部以及嵌在第二窗板内的第二窗板上插销榫端部,所述窗板上插销榫的榫宽由第一窗板上插销榫端部向第二窗板上插销榫端部方向逐渐变宽,所述窗板下连接槽榫具有嵌在第一窗板内的第一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端部以及嵌在第二窗板内的第二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端部,所述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的榫宽由第一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端部向第二窗板下燕尾插销榫端部逐渐变窄。80.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板上连接槽的上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窗板上连接槽的下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下倾
斜,所述窗板下连接槽的上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窗板下连接槽的下槽壁由槽口向槽底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窗板上插销榫包括嵌设在窗板上连接槽内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具有与窗板上连接槽的上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五连接部倾斜面以及与窗板上连接槽的下槽壁相互贴合的第六连接部倾斜面,所述窗板下插销榫包括设在窗板下连接槽内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具有与窗板下连接槽的上槽壁相互贴合的第七连接部倾斜面以及与窗板下连接槽的下槽壁相互贴合的第八连接部倾斜面。8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体包括顶板、设于顶板下方的底板以及连接顶板与底板的侧墙体。82.根据权利要求8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前墙体、右墙体、后墙体以及左墙体,所述前墙体连接在门支撑架的外侧,所述右墙体连接在第一侧边支撑架的外侧,所述后墙体连接在窗支撑架的外侧,所述左墙体连接在第二支撑架的外侧。83.根据权利要求8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体通过螺丝与门支撑架连接,所述右墙体通过螺丝与第一支撑侧边支架连接,所述后墙体通过螺丝与窗支撑架连接,所述左墙体通过螺丝与第二支撑架连接。84.根据权利要求8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具有与所述前墙体连接的顶板前侧边,与所述右墙体连接的顶板右侧边,与所述后墙体连接的顶板后侧边以及与所述左墙体连接的顶板左侧边,所述顶板前侧边设有若干个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以及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所述顶板右侧边设有若干个顶板右侧燕尾槽,所述顶板后侧边设有若干个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以及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所述顶板左侧边设有若干个顶板左侧燕尾槽。85.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具有靠近顶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顶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具有靠近顶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顶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后侧燕尾槽左槽壁由下至上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86.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具有靠近顶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顶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右侧壁由顶板前侧边向顶板后侧边方向逐渐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左侧壁由顶板前侧边向顶板后侧边方向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具有靠近顶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顶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右侧壁由顶板后侧边向顶板前侧边方向逐渐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顶板后侧燕尾槽左侧壁由顶板后侧边向顶板前侧边方向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87.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右侧燕尾槽具有靠近顶板前侧边一侧的顶板右侧燕尾槽前侧壁以及靠近顶板后侧边一侧的顶板右侧燕尾槽后侧壁,所述顶板右侧燕尾槽前侧壁由顶板左侧边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顶板前侧边
方向倾斜,所述顶板右侧边燕尾槽后侧壁由顶板左侧边向顶板右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顶板后侧边方向倾斜。88.根据权利要求87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左侧燕尾槽具有靠近顶板前侧边一侧的顶板左侧燕尾槽前侧壁以及靠近顶板后侧边一侧的顶板左侧燕尾槽后侧壁,所述顶板左侧燕尾槽前侧壁由顶板右侧边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顶板前侧边方向倾斜,所述顶板左侧边燕尾槽后侧壁由顶板右侧边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顶板后侧边方向倾斜。89.根据权利要求8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由若干个顶板单体拼接组成。90.根据权利要求8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板单体、第二顶板单体、第三顶板单体以及第四顶板单体,所述第一顶板单体包括与第二顶板单体连接的第一顶板单体前侧面,与右墙体连接的第一顶板单体右侧面以及与左墙体连接的第一顶板单体左侧面,所述第一顶板单体前侧面的下方设有第一顶板连接槽,所述第一顶板单体连接槽沿着第一顶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一顶板单体右侧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顶板单体具有与第一顶板单体连接的第二顶板单体后侧面,与第三顶板单体连接的第二顶板单体前侧面,与右墙体连接的第二顶板单体右侧面以及与左墙体连接的第二顶板单体左侧面,所述第二顶板单体后侧面下方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顶板连接榫,所述第一顶板连接榫沿第二顶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二顶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一顶板连接榫与第一顶板连接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二顶板单体前侧面下方设有第二顶板连接槽,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槽沿第二顶板单体左侧向第二顶板单体右侧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三顶板单体具有与第二顶板单体连接的第三顶板单体后侧面,与第四顶板单体连接的第三顶板单体前侧面,与右墙体连接的第三顶板单体右侧面以及与左墙体连接的第三顶板单体左侧面,所述第三顶板单体后侧面下方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顶板连接榫,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榫沿第三顶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三顶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顶板连接榫与第二顶板连接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三顶板单体前侧面下方设有第三顶板连接槽,所述第三顶板连接槽沿第沿第三顶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三顶板单体右面侧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四顶板单体具有与第三顶板单体连接的第四顶板单体后侧面,与左墙体连接的第四顶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连接的第四顶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四顶板单体后侧面下方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三顶板连接榫,所述第三顶板连接榫沿第四顶板单体左侧面向第四顶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三顶板连接榫与第三顶板连接槽配合连接。91.根据权利要求9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具有与所述前墙体连接的底板前侧边,与所述右墙体连接的底板右侧边,与所述后墙体连接的底板后侧边以及与所述左墙体连接的底板左侧边,所述底板前侧边设有若干个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以及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所述底板右侧边设有若干个底板右侧燕尾槽,所述底板后侧边设有若干个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以及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所述底板左侧边设有若干个底板左侧燕尾槽。92.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具有靠近底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底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具有靠近底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底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一底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由上至下逐渐向顶板左侧边方向倾斜。93.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具有靠近底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底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右侧壁由底板前侧边向底板后侧边方向逐渐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左侧壁由底板前侧边向底板后侧边方向逐渐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具有靠近底板右侧边一侧的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右槽壁以及靠近底板左侧边一侧的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左槽壁,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右侧壁由底板后侧边向底板前侧边方向逐渐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底板后侧燕尾槽左侧壁由底板后侧边向底板前侧边方向逐渐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倾斜。94.根据权利要求9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右侧燕尾槽具有靠近底板前侧边一侧的底板右侧燕尾槽前侧壁以及靠近底板后侧边一侧的底板右侧燕尾槽后侧壁,所述底板右侧燕尾槽前侧壁由底板左侧边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底板前侧边方向倾斜,所述底板右侧燕尾槽后侧壁由底板左侧边向底板右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底板后侧边方向倾斜。95.根据权利要求9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左侧燕尾槽具有靠近底板前侧边一侧的底板左侧燕尾槽前侧壁以及靠近底板后侧边一侧的底板左侧燕尾槽后侧壁,所述底板左侧燕尾槽前侧壁由底板右侧边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底板前侧边方向倾斜,所述底板左侧燕尾槽后侧壁由底板右侧边向底板左侧边方向延伸并逐渐向底板后侧边方向倾斜。96.根据权利要求9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由若干个底板单体拼接组成。97.根据权利要求9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底板单体、第二底板单体、第三底板单体以及第四底板单体,所述第一底板单体具有与第二底板单体连接的第一底板单体后侧面,与左墙体连接的第一底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连接的第一底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一底板单体后侧面设有第一底板连接槽,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槽沿第一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一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底板单体具有与第一底板单体连接的第二底板单体前侧面,与第三底板单体连接的第二底板单体后侧面,与左墙体连接的第二底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连接的第二底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二底板单体前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底板连接榫,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榫沿第二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二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榫与第一底板连接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底板单体后侧面设有第二底板连接槽,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槽沿第二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二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三底板单体具有与第二底板单体连接的第三底板单体前侧面,与第四底板单体连接的第三底板单体后侧面,与左墙体连接的第三底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连接的第三底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三底板单体前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底板连接榫,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榫沿第三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三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榫与第二底板连接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三
底板单体后侧面设有第三底板连接槽,所述第三底板单体槽沿第三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三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四底板单体具有与第三底板单体连接的第四底板单体前侧面,与左墙体连接的第四底板单体左侧面以及与右墙体连接的第四底板单体右侧面,所述第四底板单体前侧面的设有第三底板连接榫,所述第三底板连接榫沿第四底板单体左侧面向第四底板单体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三底板连接槽与所述第三底板连接榫配合连接。98.根据权利要求97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体包括门框,所述门框包括门外框,以及设在门外框内的门内框。99.根据权利要求9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外框包括依次连接的门眉板、门框左板、门槛板以及门框右板,所述门眉板的一侧与门框左板的上端连接且另一侧与门框右板的上端连接,所述门槛板的一侧与门框左板的下端连接且另一侧与门框右板的下端连接。100.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眉板与门框左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门眉板与门框右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门槛板与门框左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门槛板与门框右板可拆卸连接。101.根据权利要求100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眉板具有与门框右板连接的门眉板右侧面以及与第门框左板连接的门眉板左侧面,门眉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榫,所述门眉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榫,所述门眉板的上表面设有与顶板相连接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与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槽配合连接。102.根据权利要求101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榫的上表面由门眉板左侧面向门眉板右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榫的下表面由门眉板左侧面向门眉板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榫的上表面由门眉板右侧面向门眉板左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榫的下表面由门眉板右侧面向门眉板左侧面方向水平延伸。103.根据权利要求102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具有靠近门眉板右侧面一侧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右侧面以及靠近门眉板左侧面一侧的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左侧面,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右侧面由下至上逐渐向门眉板右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顶板前侧燕尾榫左侧面由下至上逐渐向门眉板左侧面方向倾斜。104.根据权利要求103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板具有与门框右板连接的门槛板右侧面以及与第门框左板连接的门槛板左侧面,门槛板右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榫,所述门槛板左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榫,所述门槛板的下表面设有与底板相连接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与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槽配合连接。105.根据权利要求104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榫的上表面由门槛板左侧面向门槛板右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榫的下表面由门槛板左侧面向门槛板右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榫的上表面由门槛板右侧面向门槛板左侧面方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榫的下表面由门槛板右侧面向门槛板左侧面方向延伸并逐渐向下倾斜。
106.根据权利要求105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具有靠近门眉板右侧面一侧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右侧边以及靠近门眉板左侧面一侧的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左侧面,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右侧面由上至下逐渐向门眉板右侧面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底板前侧燕尾榫左侧面由上至下逐渐向门眉板左侧面方向倾斜。107.根据权利要求106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右板具有与门眉板和门槛板连接的门框右板左侧面,所述门框右板左侧面设有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槽且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槽的下方设有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槽,所述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槽与所述第一门眉板半燕尾榫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槽与所述第一门槛板半燕尾榫配合连接。108.根据权利要求107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右板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榫,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榫与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配合连接,所述门框右板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榫,所述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榫与第二底板前侧燕尾槽配合连接。109.根据权利要求108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左板具有与门眉板和门槛板连接的门框左板右侧面,所述门框左板右侧面设有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槽且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槽的下方设有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槽,所述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槽与所述第二门眉板半燕尾榫配合连接,所述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槽与所述第二门槛板半燕尾榫配合连接。110.根据权利要求109所述的避震安全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左板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三顶板前侧燕尾榫,所述第三顶板前侧燕尾榫与所述第二顶板前侧燕尾槽配合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峻华
申请(专利权)人:张峻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