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4027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公开了一种采用阶梯爬升结构降低高层投放垃圾的冲击力度,同时装置安装在楼房内部的安全通道楼梯扶手缝隙处,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的投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楼内投送管道的一端和小区垃圾输送管道连接连通,所述楼内投送管道的另一端先竖直向上延伸,再倾斜折弯,然后竖直向上折弯,再反向倾斜延伸,如此往复形成阶梯爬升状管道,集水斗置于楼内投送管道的另一端上,所述集水斗上置有阀门,所述集水斗内置有过滤网,层间投送管的一端和楼内投送管道的直管处连接连通,所述层间投送管的另一端置有铰接耳,盖板铰接置于铰接耳上。盖板铰接置于铰接耳上。盖板铰接置于铰接耳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涉及一种生活垃圾地下智慧生态可循环回收系统中对垃圾进行投放的结构,属于垃圾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阶梯爬升结构降低高层投放垃圾的冲击力度,同时装置安装在楼房内部的安全通道楼梯扶手缝隙处,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的投放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包括垃圾的收集、运输和转运三个部分,垃圾通过定点垃圾箱的方式进行分类收集后,再通过特定时间的垃圾运输车进行集中运输到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而目前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每日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巨大,导致垃圾收运系统负荷严重,每年都会在垃圾处理上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垃圾收运耗费的成本高,而且在收运过程中,垃圾清运车辆缺乏清洁管理意识,收运过程脏乱差,而现有采用气力抽吸式管道进行垃圾运输的方法,其运输抽吸力有限,只适合中短距离的垃圾输送,其在进行中长距离的运输时,所耗费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过大,形成大范围的集成化输送管道的建设难度高。
[0003]申请人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一种地下垃圾收运系统,包括泵站,小区垃圾投放单元,垃圾分类投放箱,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合流单元,合流管道等结构,但是其实施例中的家用投送管道为建立在楼层外侧的竖直管道,一是占用楼外空间,不利于小区整体的美化建设,二是其在投放垃圾时垃圾下落冲击大,容易对底部的小区垃圾投放管道造成冲击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提供了一种采用阶梯爬升结构降低高层投放垃圾的冲击力度,同时装置安装在楼房内部的安全通道楼梯扶手缝隙处,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的投放结构。
[0005]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由投放结构和缓冲结构组成,投放结构由楼内投送管道、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层间投送管、集水斗、铰接耳、盖板和拉把组成,楼内投送管道的一端和小区垃圾输送管道连接连通,所述楼内投送管道的另一端先竖直向上延伸,再倾斜折弯,然后竖直向上折弯,再反向倾斜延伸,如此往复形成阶梯爬升状管道,集水斗置于楼内投送管道的另一端上,所述集水斗上置有阀门,所述集水斗内置有过滤网,层间投送管的一端和楼内投送管道的直管处连接连通,所述层间投送管的另一端置有铰接耳,盖板铰接置于铰接耳上,所述盖板上置有拉把,所述拉把上置有防护套,缓冲结构由垃圾分隔箱、一号挡板、二号挡板、一号气缸、二号气缸和缓冲板组成,所述楼内投送管道和小区垃圾输送管道连通处设置有垃圾分隔箱,所述垃圾分隔箱分为上、下两段,所述垃圾分隔箱下段为直箱,所述垃圾分隔箱上段宽度从下向上逐渐减小,所述垃圾分隔箱上段内设置有多个缓冲板,所述缓
冲板可转动,所述垃圾分隔箱内开有两个避位槽,两个所述避位槽内分别设置一号气缸、二号气缸,所述垃圾分隔箱内设置一号挡板、二号挡板,所述一号挡板和一号气缸相连接,所述二号挡板和二号气缸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盖板通过铰接轴铰接置于层间投送管内,所述铰接轴上置有扭转弹簧。
[0006]有益效果。
[0007]一、采用阶梯爬升结构降低高层投放垃圾的冲击力度,同时装置安装在楼房内部的安全通道楼梯扶手缝隙处,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不占用外部空间,利于小区美化建设工作。
[0008]二、能够方便家用楼层住宅用户进行垃圾投放。
附图说明
[0009]图1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层间投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定量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0]附图中其中为:楼房(1),楼内投送管道(2),垃圾分隔箱(3),小区垃圾输送管道(4),住户(5),层间投送管(6),缓冲板(7),集水斗(8),铰接耳(9),盖板(10),拉把(11),一号挡板(12),二号挡板(13),一号气缸(14),二号气缸(15)。
[0011]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由投放结构和缓冲结构组成,投放结构由楼内投送管道(2)、小区垃圾输送管道(4)、层间投送管(6)、集水斗(8)、铰接耳(9)、盖板(10)和拉把(11)组成,楼内投送管道(2)的一端和小区垃圾输送管道(4)连接连通,所述楼内投送管道(2)的另一端先竖直向上延伸,再倾斜折弯,然后竖直向上折弯,再反向倾斜延伸,如此往复形成阶梯爬升状管道,集水斗(8)置于楼内投送管道(2)的另一端上,所述集水斗(8)上置有阀门,所述集水斗(8)内置有过滤网,层间投送管(6)的一端和楼内投送管道(2)的直管处连接连通,所述层间投送管(6)的另一端置有铰接耳(9),盖板(10)铰接置于铰接耳(9)上,所述盖板(10)上置有拉把(11),所述拉把(11)上置有防护套,缓冲结构由垃圾分隔箱(3)、一号挡板(12)、二号挡板(13)、一号气缸(14)、二号气缸(15)和缓冲板(7)组成,所述楼内投送管道(2)和小区垃圾输送管道(4)连通处设置有垃圾分隔箱(3),所述垃圾分隔箱(3)分为上、下两段,所述垃圾分隔箱(3)下段为直箱,所述垃圾分隔箱(3)上段宽度从下向上逐渐减小,所述垃圾分隔箱(3)上段内设置有多个缓冲板(7),所述缓冲板(7)可转动,所述垃圾分隔箱(3)内开有两个避位槽,两个所述避位槽内分别设置一号气缸(14)、二号气缸(15),所述垃圾分隔箱(3)内设置一号挡板(12)、二号挡板(13),所述一号挡板(12)和一号气缸(14)相连接,所述二号挡板(13)和二号气缸(15)相连接;在申请人提出的一种生活垃圾地下智慧生态可循环回收系统中,其中的入户型垃圾投放终端,其垃圾从不同层高进行投放,垃圾的冲击力不同,对地下输送管道容易造成冲
击,且单独设置在用户楼外,占用较大空间,影响美观,为此申请人提出了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使用时,首先将楼内投送管道(2)安设在楼房(1)内,设置在层间安全楼梯通道的扶手空隙处,并在楼梯口处设置层间投送管(6)道,或者在每户位置设置层间投送管(6)道,使得每层住宅用户无需下楼即可通过打开层间投送管(6)的盖板(10)进行垃圾投送,投入的垃圾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楼内投送管道(2)下滑,并在楼间投送管道的斜管处受到摩擦缓冲,最终汇聚到垃圾分隔箱(3)内,缓冲板(7)对下落的垃圾包裹体进行再次缓冲,垃圾暂时堆放在一号挡板(12)上,启动一号气缸(14)使得一号挡板(12)收回到避位槽内,垃圾进入到二号挡板(13)上,然后启动一号气缸(14)使得一号挡板(12)对垃圾进行分隔,再启动二号气缸(15)使得二号挡板(13)打开,将一定量的垃圾投放到小区垃圾输送管道(4)内,通过定时控制一号气缸(14)和二号气缸(15)启动,实现对垃圾的定时定量输送;楼内投送管道(2)顶端伸出楼层与楼房(1)顶部的排水系统连通,将下雨时的顶层积水导入到垃圾管道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其特征是:由投放结构和缓冲结构组成,投放结构由楼内投送管道、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层间投送管、集水斗、铰接耳、盖板和拉把组成,楼内投送管道的一端和小区垃圾输送管道连接连通,所述楼内投送管道的另一端先竖直向上延伸,再倾斜折弯,然后竖直向上折弯,再反向倾斜延伸,如此往复形成阶梯爬升状管道,集水斗置于楼内投送管道的另一端上,所述集水斗上置有阀门,层间投送管的一端和楼内投送管道的直管处连接连通,所述层间投送管的另一端置有铰接耳,盖板铰接置于铰接耳上,缓冲结构由垃圾分隔箱、一号挡板、二号挡板、一号气缸、二号气缸和缓冲板组成,所述楼内投送管道和小区垃圾输送管道连通处设置有垃圾分隔箱,所述垃圾分隔箱内开有两个避位槽,两个所述避位槽内分别设置一号气缸、二号气缸,所述垃圾分隔箱内设置一号挡板、二号挡板,所述一号挡板和一号气缸相连接,所述二号挡板和二号气缸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入户投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通过铰接轴铰接置于层间投送管内,所述铰接轴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E零四F一七一零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