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2709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43
一种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系统,其技术要点是:包括脉象采集装置(B)和脉象复现装置(A),脉象采集装置(B)通过无线网络将脉象数据传输至脉象复现装置(A),脉象复现装置(A)通过无线网络将控制信号传输至脉象采集装置(B)。通过用户端采集脉诊信息,医护端实现高保真的再现,以基于云端的方式,实现远程交互式取脉,显著提高了医生远程取脉的灵活性、准确性,增强了医生的主动性,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系统,其主要适用于脉象的远程诊断。

技术介绍

[0002]针对传统的中医诊脉的技术创新,传统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0003]中医对脉象的辨识是依靠手指的感觉,诊脉时通过食指、中指、无名指在人体桡动脉的寸、关、尺三个脉位施加轻重不同的压力,实现不同的取脉方式,即浮取、中取、沉取。这三个部位的三种取法的组合可得到九种脉候,被称之为“九候“,三个部位加三种取脉手法被称为“三部九候”,中医根据脉象的动态特征将病脉细分为28种脉象。
[0004]现有技术中,对于脉象的诊断,在大多数情况下,仍旧依赖中医的诊断经验积累更偏重于定性,尚缺乏一种将脉象量化甚至可视化的技术方案。此外,由于传统中医理论主要基于“望闻问切”,则需要医患近距离接触才能获得相对准确的诊断结果,这严重制约了中医的出诊效率,也不利于中医诊断的推广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用户端采集脉诊信息,医护端实现高保真的再现,以基于云端的方式,实现远程交互式取脉,显著提高了医生远程取脉的灵活性、准确性,增强了医生的主动性,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该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
系统,其技术要点是:包括脉象采集装置和脉象复现装置,脉象采集装置通过无线网络将脉象数据传输至脉象复现装置,脉象复现装置通过无线网络将控制信号传输至脉象采集装置。
[0007]进一步的,脉象复现装置或脉象采集装置通过蓝牙系统与智能手机实现数据传输。
[0008]进一步的,脉象复现装置包括医护端结构组件和脉象发生组件,医护端结构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底座和外壳、限位在底座上的支架和散热片,脉象发生组件通过支架限位在外壳内。
[0009]进一步的,脉象发生组件包括弹性限位在支架上的弹簧片、设置在弹簧片上部的取脉压力传感器、平面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平面位移传感器上的脉诊触点、设置在弹簧片下部的电磁式脉象振动发生器;电磁式脉象振动发生器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线圈支架、缠绕在线圈支架外的线圈、套限在线圈支架内的内铁芯、设置在内铁芯上的永磁体、套限在线圈外的外铁芯。
[0010]进一步的,脉象采集装置包括驱动平台组件、采集指组件,驱动平台组件包括x向驱动组件、y向驱动组件、z向驱动组件,采集指组件设置在z向驱动组件上。
[0011]进一步的,x向驱动组件包括x向电机、与x向电机输出端螺杆平行设置的x向导杆、设置在x向电机输出端且限位在x向导杆上的x向滑块、与x向滑块配合的x向位置反馈电位器;y向驱动组件包括y向电机、设置在y向电机输出端的y向滑块、与y向电机配合的y向位置反馈电位器;z向驱动组件包括限位在x向滑块上的z向电机、设置在z向电机输出端的z向滑块、与z向滑块配合的z向位置开关。
[0012]进一步的,采集指组件包括PCB板、脉象压力传感器、与脉象压力传感器配合的顶杆、设置在顶杆上的仿生指。
[0013]进一步的,脉象采集装置还包括腕托组件,腕托组件包括腕托电机、互换控制电机、设置在互换控制电机输出端的腕托。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整体技术方案上:本专利技术基于云计算服务器实现用户数据的存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综合的中医诊疗方案。通过用户端、医护端之间的远程通讯配合使用,用户端采集脉诊信息,数据交互系统存储标准化数据,并上传至云端,再由云端传输至医护端,从而实现高保真复现。远程交互控制很好的解决了医生远程取脉的灵活性、准确性,同时也增强了医生的主动性,医生作为整个反馈系统的一部分,由医生通过指下的振动感知进行相应的调节动作。
[0015]用户端:主要包括三组独立的脉象采集装置,采用霍尼韦尔微型触力传感器,分别对应尺、关、寸三部分,各采集装置具有独立的XYZ微位移功能,分别由步进减速电机驱动,并具有直滑电位器来拾取位置反馈信息。即传感器可在脉位范围内做位置调整,完成寻脉过程,这个过程完全由远端的医护端医生手指的移动来实现控制。用户端还具备采集装置的整体移动、实现大的位移调整及左右手互换功能。用户端采集的脉象数据通过蓝牙发送至用户的智能手机端,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还具备音视频连接功能,可通过无线网络与医护端连接,实现远程语音视频同步传送。
[0016]寸关尺脉象独立采集:通过三套独立的采集装置,每套采集装置由三套步进电机驱动,实现xyz方向的微位移控制,与脉诊仪医护端实现远程交互控制,医护端的摇杆电位器具有两个方向的电位计组成,电位计两端接参考电源,滑动端随着位移的变化输出不同的电压值,这个电压值与位置参数具有对应关系,用户端的三轴移动完全取决于医护端的位置传感器,以实现寻脉动作。z轴的动作来自医护端的取脉压力传感器,传感器的压力值控制用户端z轴的取脉压力。
[0017]步进减速电机优选GM15BY永磁微型直流无刷步进齿轮减速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设有螺杆,螺杆旋转带动螺母往复运动,实现各轴的移动控制。
[0018]脉象采集压力传感器:优选采用FSS1500NST霍尼韦尔小型触力传感器,量程为0~1500PSI,灵敏度为:0.12mv/g三只脉象采集传感器分别采集寸关尺部的脉象信号。
[0019]位置传感器优选采用小型直滑贴片电位器,电位器的滑动端与各轴的滑块连接,实现同步运动,以获取位置信息。
[0020]结合用户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脉象采集装置(B)和脉象复现装置(A),脉象采集装置(B)通过无线网络将脉象数据传输至脉象复现装置(A),脉象复现装置(A)通过无线网络将控制信号传输至脉象采集装置(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系统,其特征在于:脉象复现装置(A)或脉象采集装置(B)通过蓝牙系统与智能手机实现数据传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系统,其特征在于:脉象复现装置(A)包括医护端结构组件(1)和脉象发生组件(2),医护端结构组件(1)包括相互配合的底座(11)和外壳(12)、限位在底座(11)上的支架(13)和散热片(17),脉象发生组件(2)通过支架(13)限位在外壳(12)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仿生脉诊系统,其特征在于:脉象发生组件(2)包括弹性限位在支架(13)上的弹簧片(206)、设置在弹簧片(206)上部的取脉压力传感器(204)、平面位移传感器(202)、设置在平面位移传感器(202)上的脉诊触点(201)、设置在弹簧片(206)下部的电磁式脉象振动发生器(205);电磁式脉象振动发生器(205)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线圈支架(211)、缠绕在线圈支架(211)外的线圈(210)、套限在线圈支架(211)内的内铁芯(209)、设置在内铁芯(209)上的永磁体(208)、套限在线圈(210)外的外铁芯(207)。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云计算中医远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晓明王强董沣乐董丰榕王鹏波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天仁合一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