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1245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包括屋面、檩条以及数榀支承架,所述支承架包括混凝土基座、支承柱以及主梁;所述主梁为两根,两主梁的上端通过梁柱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混凝土基座通过支承柱与主梁相连;在两主梁上方分别设置有若干檩条,所述也为由若干呈阵列式分布且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原竹集束柱,且檩条沿垂直于主梁的方向设置,并同时与数榀支承架的主梁固定连接;所述屋面铺设于檩条上方并与檩条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快捷,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支承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更好。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原竹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竹建筑结构已经从传统的竹木搭接、缠绕、榫卯咬合等方式发展到竹结构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膜结构、砖石结构相互结合的一种混合式结构类型,甚至可以将竹材进行粉碎胶合,对其物理特性进行改良和加强,成为新型的竹集成材,可以按照现代建筑结构的计算方式进行数据计算。竹材参与到现代建筑结构体系当中,可以使原本只能搭建小建筑的竹材应用到大空间建筑、多层甚至高层建筑中,大大扩展了竹结构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范围。
[0003]但现有的原竹建筑安装施工非常麻烦,尤其是连接节点的连接较为麻烦,从而造成原竹建筑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对屋面的支承结构,由于原竹的强度较低,从而造成原竹结构的支承结构对屋面的支承稳定性不够好,现有的原竹建筑中,要么选择复杂的搭建结构来提高支承强度,但这样施工非常麻烦,施工效率也低;要么设置一些非原竹的支承结构,但这样又影响了整个建筑的观感和结构特性。
[0004]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支承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原竹建筑支承结构复杂,施工效率低,支承强度差,稳定性不好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施工方便、快捷,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支承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好。r/>[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包括屋面、檩条以及数榀支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架包括混凝土基座、支承柱以及主梁;所述主梁为两根,并呈人字形分布,两主梁的上端通过梁柱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混凝土基座为两个并分别位于两主梁下方,两混凝土基座分别通过一组支承柱与其上方的主梁相连,所述支承柱的下端与混凝土基座固定连接,上端与主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支承柱包括一根立柱和至少两根曲柱,所述立柱和曲柱均为由若干呈阵列式分布且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原竹集束柱,所述曲柱分布于立柱两侧;两支承柱相邻的两曲柱的上端通过梁柱连接件与两主梁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0007]在两主梁上方分别设置有若干檩条,所述檩条也为由若干呈阵列式分布且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原竹集束柱,且檩条沿垂直于主梁的方向设置,并同时与数榀支承架的主梁固定连接;所述屋面铺设于檩条上方并与檩条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支承柱的下端通过安装连接件与混凝土基座相连,所述安装连接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于混凝土基座上侧,在安装板的下侧设有若干连
接筋,所述连接筋嵌入混凝土基座内;在安装板的上侧竖向设置有若干呈阵列式分布且相互平行的内嵌钢片;所述支承柱的各原竹的下端对应套入内嵌钢片上,位于同一行或列的原竹通过穿过原竹和内嵌钢片的对拉螺杆固定连接在一起。
[0009]进一步地,在内嵌钢片和原竹下端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预制孔,所述对拉螺杆穿过内嵌钢片和原竹下端对应位置的预制孔后将原竹和内嵌钢片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梁柱连接件包括中间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位于主梁的两端以及曲柱的两端之间,并同时与主梁和曲柱的两端贴合;在中间连接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数块竖向设置并相互平行的梁柱钢夹板,所述梁柱钢夹板对应插入位于中间连接板同一侧的主梁和曲柱的相邻两行原竹之间;所述主梁和曲柱的每一列原竹均通过贯穿主梁或曲柱与钢夹板的对拉螺杆相连在一起。
[0011]进一步地,主梁和曲柱的各行原竹的上端对应位置也开设有预制孔,主梁和曲柱对应位置的各行原竹也通过对拉螺杆相连在一起。
[0012]进一步地,在支承柱的相邻两曲柱之间以及曲柱与立柱之间均设有数根加强连杆,所述加强连杆也为由若干呈阵列式分布且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原竹集束柱,加强连杆的两端对应与曲柱或立柱固定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檩条与主梁之间、主梁与立柱之间、主梁与其余曲柱之间以及立柱和曲柱与加强连杆之间均通过连接架相连;所述连接架包括中间定位板,在中间定位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数块相互平行的连接钢夹板,相邻两连接钢夹板之间的间距与原竹的直径一致;所述中间定位板对应位于檩条与主梁的连接处之间、主梁与立柱的连接处之间、主梁与其余曲柱的连接处之间以及立柱和曲柱与加强连杆的连接处之间,其两侧的连接钢夹板对应插入主梁、立柱、曲柱或加强连杆的相邻两行或列原竹之间的缝隙,并通过贯穿原竹该连接钢夹板及对应的各列或行原竹的对拉螺杆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5]1、本技术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特点,便于大范围地推广。
[0016]2、将原竹加工形成原竹集束柱,然后再将原竹集束柱加工形成檩条、主梁、立柱、曲柱以及加强连杆等,从而有效提高整个原竹建筑的强度,进而能够提高原竹建筑的稳定性。
[0017]3、将主梁和支承柱相邻的两曲柱通过梁柱连接件相连为一体,形成原竹建筑的屋脊,从而能够提高原竹建筑屋脊的稳定性和支承强度,使整个原竹建筑的稳定性更好。
[0018]4、檩条与主梁之间、主梁与立柱之间、主梁与其余曲柱之间以及立柱和曲柱与加强连杆之间均通过连接架相连,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各连接节点的稳定性,并且能使安装连接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大大提高原竹建筑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原竹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中支承柱与混凝土基座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中安装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中支承柱下端与内嵌钢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位本技术中主梁、曲柱以及梁柱连接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中主梁、曲柱与连接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技术中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屋面1,檩条2,混凝土基座3,主梁4,立柱5,曲柱6,中间连接板71,梁柱钢夹板72,安装板81,连接筋82,内嵌钢片83,连接螺杆9,加强连杆10,中间定位板111,连接钢夹板1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8]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7,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包括屋面1、檩条2以及数榀支承架。所述支承架包括混凝土基座3、支承柱以及主梁4;所述主梁4为由若干呈阵列式分布,且通过若干间隔分布并贯穿各行、各列的对拉螺杆9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原竹集束柱,且为两根,并呈人字形分布,两主梁4的上端通过梁柱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混凝土基座3为两个并分别位于两主梁4下方,两混凝土基座3分别通过一组支承柱与其上方的主梁4相连;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包括屋面、檩条以及数榀支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架包括混凝土基座、支承柱以及主梁;所述主梁为两根,并呈人字形分布,两主梁的上端通过梁柱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混凝土基座为两个并分别位于两主梁下方,两混凝土基座分别通过一组支承柱与其上方的主梁相连,所述支承柱的下端与混凝土基座固定连接,上端与主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支承柱包括一根立柱和至少两根曲柱,所述立柱和曲柱均为由若干呈阵列式分布且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原竹集束柱,所述曲柱分布于立柱两侧;两支承柱相邻的两曲柱的上端通过梁柱连接件与两主梁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在两主梁上方分别设置有若干檩条,所述檩条也为由若干呈阵列式分布且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原竹集束柱,且檩条沿垂直于主梁的方向设置,并同时与数榀支承架的主梁固定连接;所述屋面铺设于檩条上方并与檩条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柱的下端通过安装连接件与混凝土基座相连,所述安装连接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于混凝土基座上侧,在安装板的下侧设有若干连接筋,所述连接筋嵌入混凝土基座内;在安装板的上侧竖向设置有若干呈阵列式分布且相互平行的内嵌钢片;所述支承柱的各原竹的下端对应套入内嵌钢片上,位于同一行或列的原竹通过穿过原竹和内嵌钢片的对拉螺杆固定连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单层集束原竹建筑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内嵌钢片和原竹下端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预制孔,所述对拉螺杆穿过内嵌钢片和原竹下端对应位置的预制孔后将原竹和内嵌钢片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诗东钟树生罗玉洁张义雄颜强邱宇何子奇王军龙魏奇科廖袖锋王维说江璐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