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纺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0548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家纺面料,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有防滑层,远红外层,透气层,保暖层,所述保暖层由经线与纬线交织而成,所述纬线包括有依次排列的纬线A,纬线B,纬线C,纬线D,纬线E,沿着所述纬线的长度方向并列有若干组编织单元I与编织单元II,编织单元II与纬线交织后形成一定厚度的保暖区,编织单元I与纬线交织后形成透气区,通过编织单元II与编织单元I的交替排列,如果面料保暖区受潮后,水气可以立刻通过透气区进行散发,从而实现仿毛面料具备保暖同时保证透气性,增加面料使用的舒适度,有利于仿毛面料的长期推广。有利于仿毛面料的长期推广。有利于仿毛面料的长期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家纺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面料
,具体为一种家纺面料。

技术介绍

[0002]毛纺面料由于具有防皱耐磨,手感柔软,高雅挺括,富有弹性,保暖性强等优点,这几年也被广泛应用于床品面料中使用,但因其主要从动物绒毛获得,因而产量较小,同时颜色单调,且价格较贵,因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们长期致力于仿毛产品面料的开发,但是现有的仿毛面料一般采用涤/粘或涤/腈等中长纤维为原料进行混纺再织造而成,但是这样的仿毛面料的保暖效果远不如毛纺面料,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保暖性强且具备一定透气性的家纺面料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家纺面料,解决了仿毛面料
[0005]保暖性较差的问题,扩大了市场需求。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一种家纺面料,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有防滑层,远红外层,透气层,保暖层,所述保暖层由经线与纬线交织而成,所述纬线包括有依次排列的纬线A,纬线B,纬线C,纬线D, 纬线E,沿着所述纬线的长度方向并列有若干组编织单元I与编织单元II,所述编织单元I包括有经线a,经线b,经线c,所述经线a位于所述经线b与经线c之间且所述经线b与经线c相互交缠在所述经线a上,所述纬线A位于所述经线b与经线c相交点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经线a的下方,所述纬线B位于所述经线b与经线c相交点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经线a的上方,所述纬线C,纬线E与所述经线a,经线b,经线c的交织结构与所述纬线A与所述经线a,经线b,经线c的交织结构相同,所述纬线D与所述经线a,经线b,经线c的交织结构与所述纬线B与所述经线a,经线b,经线c的交织结构相同,所述编织单元II包括有经线d,经线e,所述经线d,所述经线e与纬线交织成平纹结构。
[0009]优选地,所述编织单元I与所述编织单元II沿着纬线长度方向交替排列。
[0010]优选地,所述经线均为加捻纱线,所述加捻纱线包括有按照z方向加捻的第一细支纱,第二细支纱,第三细支纱,所述第一细支纱,第二细支纱,第三细支纱交织成麻花状体。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细支纱,第二细支纱,第三细支纱的捻度为每200~250个捻10cm。
[0012]优选地,所述透气层上设置有微孔,其微孔的孔径为0.3~0.6微米且所述透气层的厚度设置为12~25微米。
[0013]优选地,所述防滑层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防滑颗粒。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磨型化纤面料,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有防滑层,远红外层,透气层,保暖层,在接触皮肤的时候,保暖层起到保暖的作用,同时通过透气层将人体散发的热量进行传递,经远红外层时再将热量反射回去,远红外层还可吸收光热,达到最佳的保暖效果。
[0017](2)本技术结构沿着所述纬线的长度方向并列有若干组编织单元I与编织单元II,编织单元II与纬线交织后形成一定厚度的保暖区,编织单元I与纬线交织后形成透气区,通过编织单元II与编织单元I的交替排列,如果面料保暖区受潮后,水气可以立刻通过透气区进行散发,从而实现仿毛面料具备保暖同时保证透气性,增加面料使用的舒适度,有利于仿毛面料的长期推广。
[0018](3)本技术结构的编织单元I包括有经线a,经线b,经线c,所述经线a位于所述经线b与经线c之间且所述经线b与经线c相互交缠在所述经线a上,所述纬线A位于所述经线b与经线c相交点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经线a的下方,所述纬线B位于所述经线b与经线c相交点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经线a的上方,所述纬线C,纬线E与所述经线a,经线b,经线c的交织结构与所述纬线A与所述经线a,经线b,经线c的交织结构相同,所述纬线D与所述经线a,经线b,经线c的交织结构与所述纬线B与所述经线a,经线b,经线c的交织结构相同,通过经线a,经线b,经线c与纬线之间相互叠加的叉结构,使得经线a,经线b,经线c与纬线交织后的面料结构产生一定的厚度,使面料的保暖度增加,通过交叉的结构也能时交织后的面料具备一定的蓬松度,增加使用的舒适度,同时通过交叉的结构能够形成节点,增加面料的耐磨度,使得仿毛面料具备保暖度的同时具备蓬松度和耐磨度。
[0019](4)本技术结构的编织单元II包括有经线d,经线e,所述经线d,所述经线e与纬线交织成平纹结构,使化纤布料交织点多,使仿毛面料具备透气区,实现了仿毛面料保暖度提高的同时具备透气的效果。
[0020](5)本技术结构的加捻纱线包括有按照z方向加捻的第一细支纱,第二细支纱,第三细支纱,所述第一细支纱,第二细支纱,第三细支纱交织成麻花状体,通过第一细支纱,第二细支纱,第三细支纱按照Z方向的加捻,能够加强纱线的强度,再将捻合后的纱线交织成麻花状体,进一步的提高纱线的强度同使得交织后的加捻纱线具备了一定的蓬松度,增加了用户使用的舒适度,解决了传统纱线结构单一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编织单元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防滑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加捻纱线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中:1.防滑层;2.远红外层;3.透气层;4.保暖层;40.加捻纱线;401.第一细支纱;402.第二细支纱;403.第三细支纱;5.纬线A;6.纬线B;7.纬线C;8.纬线D;9.纬线E;10.编织单元I;11.编织单元II;101.经线a;102.经线b;103.经线c;111.经线d;112.经线e。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家纺面料,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有防滑层(1),远红外层(2),透气层(3),保暖层(4),所述保暖层(4)由经线与纬线交织而成,所述纬线包括有依次排列的纬线A(5),纬线B(6),纬线C(7),纬线D(8), 纬线E(9),沿着所述纬线的长度方向并列有若干组编织单元I(10)与编织单元II(11),所述编织单元I(10)包括有经线a(101),经线b(102),经线c(103),所述经线a(101)位于所述经线b(102)与经线c(103)之间且所述经线b(102)与经线c(103)相互交缠在所述经线a(101)上,所述纬线A(5)位于所述经线b(102)与经线c(103)相交点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经线a(101)的下方,所述纬线B(6)位于所述经线b(102)与经线c(103)相交点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经线a(101)的上方,所述纬线C(7),纬线E(9)与所述经线a(101),经线b(102),经线c(103)的交织结构与所述纬线A(5)与所述经线a(101),经线b(102),经线c(103)的交织结构相同,所述纬线D(8)与所述经线a(101),经线b(102),经线c(103)的交织结构与所述纬线B(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周岩林觐奎周锡奎陆昌斌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万方织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