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杆件机构的仿生儿童电动马车
[0001]本技术属于儿童玩具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杆件机构的仿生儿童电动马车,以马的走动带动座车向前运动的电动玩具,以提供模仿真实的马的另种奇趣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的儿童电动车均以具体的汽车造型或稍加造型变化的卡通趣味造型为主,且其构造均为车身结合动力源。技术者也仅改动动力构造、或是局部加以改良而已。但在此类产品行销已久的现今市场下,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已大为降低,目前的竞争仅只在价格而已。此类车型的儿童电动车的产品寿命已至衰退期,且极需突破。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使马真正的“走”起来,而不是仅仅靠轮子滚动而运动。增加了此类儿童玩具的趣味性。让大家对此类玩具的印象得到改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的玩具马车中的“马”无法走动、趣味性和可玩性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杆件机构的仿生儿童电动马车。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基于杆件机构的仿生儿童电动马车,包括带有四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杆件机构的仿生儿童电动马车,包括带有四个马腿的马体(1)、设置在马体(1)中用于驱动四个马腿运动的行走装置(5)以及带有四个车轮并与马体(1)铰接的座车(3),其特征在于:马体(1)中部设置有空腔,行走装置(5)包括一个矩形板状的底座(6),底座(6)固定设置在马体(1)的空腔中,底座(6)的上表面设置有矩形凹槽,矩形凹槽中对称设置有两个电动马达,即第一电动马达(8)和第二电动马达(9),两个电动马达均与一个设置在矩形凹槽中的电池盒(27)连接,第一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由底座(6)的左侧表面伸出后与一个杆状的第一曲柄(16)的上端通过平键固定连接,一个杆状的第三曲柄(15)位于第一曲柄(16)的后方并且第三曲柄(15)的上端与底座(6)的左侧表面铰接,一个杆状的第一连杆(11)的后端、一个杆状的第一曲柄连杆(12)的前端以及第一曲柄(16)的下端铰接在一起,一个杆状的第三连杆(13)的后端、第一曲柄连杆(12)的后端以及第三曲柄(15)的下端铰接在一起,第一连杆(11)的中部与一个杆状的第一摇杆(10)的上端铰接,第一摇杆(10)的下端铰接在底座(6)的左侧表面上并位于第一曲柄(16)的前方,第三连杆(13)的中部与一个杆状的第三摇杆(14)的上端铰接,第三摇杆(14)的下端铰接在底座(6)的左侧表面上并位于第三曲柄(15)的后方;第二电动马达(9)的输出轴由底座(6)的右侧表面伸出后与一个杆状的第二曲柄(22)的下端通过平键固定连接,一个杆状的第四曲柄(23)与第二曲柄(22)间隔对称设置并且第四曲柄(23)的下端与底座(6)的右侧表面铰接,一个杆状的第二连杆(20)的后端、一个杆状的第二曲柄连杆(19)的前端以及第二曲柄(22)的上端铰接在一起,一个杆状的第四连杆(18)的后端、第二曲柄连杆(19)的后端以及第四曲柄(23)的上端铰接在一起,第二连杆(20)的中部与一个杆状的第二摇杆(21)的上端铰接,第二摇杆(21)的下端铰接在底座(6)的右侧表面上并位于第一曲柄(16)的前方,第四连杆(18)的中部与一个杆状的第四摇杆(17)的上端铰接,第四摇杆(17)的下端铰接在底座(6)的右侧表面上并位于第四曲柄(23)的后方;第一连杆(11)的前端与位于马体(1)左前方的马腿铰接,第二连杆(20)与位于马体(1)右前方的马腿铰接,第三连杆(13)与位于马体(1)左后方的马腿铰接,第四连杆(18)与位于马体(1)右后方的马腿铰接,马体(1)左前方的马腿与马体(1)右后方的马腿固定连接,马体(1)右前方的马腿与马体(1)左后方的马腿固定连接;四个曲柄即第一曲柄(16)、第二曲柄(22)、第三曲柄(15)和第四曲柄(23)的结构和尺寸相同,两个曲柄连杆即第一曲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